岩溶天生桥纵向分层旅游开发方式
——以重庆黔江蒲花天生桥群为例
2012-10-24韦跃龙陈伟海
韦跃龙,陈伟海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广西桂林 541004
岩溶天生桥,指因水流作用(侵蚀、溶蚀、冲蚀)导致地下河与洞穴的顶板崩塌后,由残留部分的两端与地面连接而横跨沟谷或河流上方,且中间悬空的桥状岩体。
天生桥是中国各岩溶区较为少见的景观资源,普遍具有“雄、壮、险、奇”的景观特征,成为各种各样自然景观中最具旅游吸引力的景观之一(韦跃龙等,2008,2010;赵汀等,2009)。当前,中国以岩溶天生桥为核心或辅助景观组建的公园或景区已有多处(韦跃龙等,2010;赵逊等,2009),其中尤以重庆武隆天生三桥(国家地质公园、世界自然遗产地之一)、广西乐业布柳河仙人桥(国家地质公园、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成员之一)、广西鹿寨香桥岩天生桥(国家地质公园)、贵州荔波大七孔天生桥(世界自然遗产地之一)、重庆黔江蒲花天生桥群等最为典型和代表。
1 中国岩溶天生桥
1.1 天生桥类型
目前,天生桥有多种分类方案(陈伟海等,2006),本文归纳为四大分类方案(表1、表2和图1)。
1.2 中国岩溶天生桥分布格局
近年来,中国发现的天生桥数量较多,其中岩溶天生桥占绝大多数,且集中分布于中国西南岩溶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矿产局,1985;贵州省地质矿产局,1987;云南省地质矿产局,1990),尤其是桂、渝、黔、滇等,而其它岩溶区域仅有零星分布,具有集中性、差异性和地区性等空间分布特征(表1和图 2)。
表1 天生桥类型Table 1 Types of natural bridges
表2 天生桥规模级别分类标准Table 2 Criteria for classification of natural bridge scales
1.3 中国岩溶天生桥对比特征
非岩溶天生桥,一般规模都比岩溶天生桥小;而各岩溶天生桥的发育过程及规模、形态特征等既相似,又存在着较大差异(表1至表4及图1至图4)。
1.4 中国岩溶天生桥景观组合特征对比
岩溶天生桥,主要由天生桥、桥下河谷、周边其它地质景观及周边其它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等组合构成,它们各自承担着不同的资源功能(图1及表4和表9)。
2 蒲花天生桥群区域地质背景及形成与演化分析
2.1 区域地质背景
蒲花天生桥群,所处区域属新华夏构造体系川鄂湘黔隆起褶皱带麒麟盖山系,发育于天馆背斜和龚滩向斜东北端,为四川运动和喜山期多期构造运动叠加的产物;区域出露地层以下三叠统大冶组(T1d)、嘉陵关组(T1j)为主,岩性以薄至中厚层状灰岩为主,夹白云质灰岩及白云岩,总厚约 220 m(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1990)。
图1 天生桥发育参数及景观组合构成框架示意图Fig.1 Scale parameter and landscape combination structure of the natural bridge
图2 中国典型天生桥分布格局示意图((1,13%)分别表示数量和占该类总数的百分比,图中数据来源截止2010年10月的不完全统计)Fig.2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typical natural bridges in China((1,13%)indicates number and percentage of total investigated bridges,data from incomplete statistics,with closing date being the end of October 2010)
表3 国内外典型非岩溶天生桥规模参数及对比表Table 3 Scale parameter and comparison of typical non-karst natural bridges in the world
表4 国内外典型岩溶天生桥规模参数及对比表Table 4 Scale parameter and comparison of typical karst natural bridges in the world
2.2 形成与演化分析
岩溶天生桥(仅指地下成因型)形成的基本机制是:受区域构造、地层及持续岩溶作用和崩塌作用共同控制和影响,地下河上覆地层发生崩塌作用而形成。其形成演化可分为:地下河阶段→天生桥形成阶段→改造和退化阶段(图3)。
(1)地下河阶段
图3 岩溶天生桥形成演化过程示意图及处于不同发育阶段的天生桥Fig.3 Process of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karst natural bridge and the natural bridge at different evolution stages
基本处于地下河长期缓慢的继承性改造和发育过程,历时较长,不断延续发育形成巨大的地下洞腔,为天生桥的形成和发育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图3)。
(2)天生桥形成阶段
在地下河强烈侵(溶)蚀和搬运作用下,地下洞腔越来越大,洞腔上覆地层变薄,稳定性变差,地下洞腔产生局部大面积崩塌作用,残留下来的地下河顶板则形成今日天生桥之“桥”。受区域间歇性构造运动及地下河发育状态和上覆地层稳定性等因素共同控制和影响,可能会发生多期,形成众多规模形态不一,时代不同的天生桥(群),总体以天生桥突变形成为主,历时极短(图3)。
(3)天生桥改造和退化阶段
天生桥形成后,随即进入持续缓慢的改造和退化阶段,并表现出不同的形态特征及发育、演变的方向和趋势(图3)。
①区域构造运动相对强烈的情形下,取决于其所处区域构造运动的规模和强度。
②区域构造运动相对平稳的情形下,主要取决于其形成后桥下河流的侵(溶)蚀方式和强度,可能有如下几种情形(图3及表1和表5):
A.失稳或破坏。如水动力强劲,且以持续的侧向侵(溶)蚀为主,不断拓宽河道,而宽度过大可能会导致残存的桥体继续失稳,持续崩落,破坏天生桥的形态。
B.与常年性河流共存。如水动力强劲,且以持续的纵向侵(溶)蚀为主,不断拓深河道,而对河道宽度影响甚微,故对天生桥形态影响较小,其典型形态得以保持。典型的有广西乐业布柳河仙人桥、鹿寨香桥岩天生桥、重庆黔江蒲花天生桥群等。
C.与季节性河流共存。多数天生桥桥下为季节性河流,仅雨季时有少量水流,河流的侵(溶)蚀量极小,对天生桥形态影响甚微,利于天生桥形态的保持。典型的有武隆天生三桥群、广西凤山江洲天生桥等。
D.与干河谷共存。天生桥形成时,因巨量崩塌物堵塞原河道,原地下河改道,桥下河流完全干涸成为干谷,影响天生桥形态的仅有桥面岩壁的风化、剥蚀,但过程缓慢,利于天生桥形态的保持。典型的有广西凤山蚂拐洞和猛里天生桥等。
综上所述,天生桥是渐变性和实变性岩溶过程的统一体,是地下和地表岩溶作用相互不断耦合的综合体,它的形成、发育和演变可总体概括为:发育渐变(巨大地下洞腔的形成)、形成突变(洞腔崩陷形成天生桥)、改造缓慢(后期改造过程)。
2.3 与地下河及洞穴形成演化过程的联系和区别
地下河及洞穴是天生桥形成演化的前期和必要前提之一,而天生桥的形成演化,是前者形成演化过程的延伸和继续,只是前者众多演变趋势中的一种较为稀有的特殊形态,它们之间具有紧密的继承性关系,及相同或高度相似的发育特征及演变趋势,常共生发育,如蒲花天生桥群、鹿寨香桥岩天生桥、武隆天生三桥等。
2.4 与天坑形成演化过程的联系和区别
天坑多呈圆桶状,体量巨大的竖向负地貌;天生桥则为残留的地下河顶板、略呈“桥”形的正地貌。但两者均由地下流水和自下而上的崩塌作用共同控制而形成的地貌,天生桥可视为天坑发育过程中一种较为稀有的特殊情形,常共生发育,如蒲花天生桥群、武隆天生三桥等,且随其崩塌作用的持续,可能演变为天坑。
2.5 地下和地表成因型岩溶天生桥形成演化过程的联系和区别
地表成因型岩溶天生桥,其形成演化过程也分三个阶段,是地表河流截弯取直作用的产物(黄保健等,2004)(图 4)。两者,一个为地表成因,另一个为地下成因,均为河洞道顶板发生崩塌而形成,且天生桥形态的保持程度及发育、演变的方向和趋势基本一致(图3和表5)。
3 蒲花天生桥群旅游开发方式的探讨
黔江区,位于重庆东南边缘和武陵山腹地;蒲花天生桥群则位于黔江区南部濯水镇,距城区26 km,航空、公路、铁路、高速路的可达性情况良好,黔江区是“渝湘黔”和“渝湘鄂”的旅游交通中转站,也是周边知名旅游区的中转站(图5)。
表5 桥下河流对岩溶天生桥发育、演变趋势的制约和影响Table 5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volution trend of the karst natural bridge and the river under the natural bridge
图4 地表成因型天生桥形成演化示意图(据黄保健等,2004修改)Fig.4 Process of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karst natural bridge of surface origin (modified after HUANG Bao-jian et al.,2004)
3.1 旅游资源系统及评价
重庆蒲花天生桥群旅游资源系统由核心、重要和辅助3个层次的资源构成(图6和图7)。
3.1.1 核心和重要旅游资源——一河两桥三窗
蒲花天生桥群(核心)、桥下河流(重要)、周边其它地质景观系统(重要)三大资源系统,构成了该区域的核心资源区,可概括为“一河二桥三窗”(图 6和图7及表10)。
(1)一河两桥三窗
一河,即桥下之蒲花暗河,属横向型伏流,长1500 m,宽5~25 m,高 70~85 m(不含水深),水深0.7~30 m,其主干顺岩层倾向作横向运动,与北北东向构造线呈较大角度斜交;其上游地表河为金溪河(主河道长 11 km,平均流量 1.86 m3/s)(图 6和图 7)。
两桥三窗,即在长仅 400 m的暗河河段上,连续发育着的二处天生桥和三处地下河天窗,其间相隔不到 30 m。其中,桥为“一大一小”,分属大型和中型的地下成因型水上天生桥;窗呈“一扁一圆一封”,形成独特的“河+桥+窗(坑)”形体结构(表 6至表9及图6和图7)。
(2)周边其它地质景观
①洞穴钟乳石景观
即蒲花暗河两侧绝壁上的钟乳石景观,种类单一,以壁流石为主,构成一幅幅惟妙惟肖的“壁画”,如生命之墙、蒲花女神等景点(图6和图7及表10)。
图5 重庆蒲花天生桥群地理位置Fig.5 Location of Puhua natural bridge group in Qianjiang,Chongqing
表6 重庆黔江蒲花天生桥群发育规模参数(单位:m)Table 6 Scale parameter of Puhua natural bridge group in Qianjiang,Chongqing(unit:m)
表7 重庆黔江蒲花天窗群发育规模参数(单位:m)Table 7 Scale parameter of Puhua natural skylight group in Qianjiang,Chongqing(unit:m)
图6 蒲花天生桥群景观组合构成示意图(上)及蒲花景区功能布局和旅游产品体系构成示意图(下)Fig.6 Landscape combination structure of Puhua natural bridge group (upper)and function layout as well as tourism product system of Puhua area (lower)
②洼地、落水洞和象形山石
主要分布于天生桥群上部地表区域,典型的有天星洞(宽 40~55 m,长 950 m)、鞍子堡(宽 100~125 m,长 956 m)、大曹口(长 137 m,宽约 56 m)等洼地,洼地中发育有落水洞(如鞍子堡落水洞,直径23.5 m,深3~7 m)、漏斗、象形山石(如微型天生桥)等地质遗迹(图7和表10)。
③其它地质景观
主要有水坝飞瀑、小褶曲、崩塌奇石等工程、崩塌和构造地质遗迹(图7和表10)。
3.1.2 辅助性旅游资源
(1)河流上游景观系统:Ω状V型峡谷
分布于大湾至暗河入口约 4500 m长的上游金溪河流域内,峡谷呈“V”型,宽 20~65 m,深 90~150 m,深宽比接近(4~7):1。其中,由大湾至马鞍山的峡谷,长约1000 m,绕过两座海拔740余米的山峰,由前山流到后山,呈典型的“Ω”状峡谷。而峡谷两岸是成群分布,峰岩顶斜、身陡、麓缓,气势雄伟的典型岩溶单斜山地貌(表10)。
(2)农业观光资源
主要有分布于蒲花河两岸、各洼地内和山峰上的果园、蚕桑种植基地、生态鱼塘,及当地作物(如油菜、毛竹、核桃、桃树、小麦、甜瓜、白菜等)。
(3)人文旅游资源
主要有神秘蒲花传说(如生殖崇拜遗风)、民居建筑(如吊脚楼)、民俗舞蹈(如摆手舞、傩戏等)、土家族婚俗(如哭嫁、陪十姊妹等)等。
3.2 与周边及国内其它相似景区对比特征
目前,黔江区及武陵山区知名的旅游景区不少,多以岩溶地貌为旅游环境大背景,或为核心吸引物,相互之间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和较强的互补性(表 8);而国内与蒲花景区相似的景区不多,但各自表现出不同的景观组合特色,其中蒲江景区是“河+桥+窗(坑)”式组合的典型代表(表9)。
综上,蒲花天生桥群的资源特色,可概括为:①一河二桥三窗,河幽桥雄窗奇;②地下幽深神奇,地上奇峰峻石
3.3 旅游开发方式的分析和构建
3.3.1 开发主题及功能布局
综合上述的景观资源特色和发育特征,其开发主题定格为:桥下游暗河,桥上走天桥,上游漂激流,总体为“一心二带一区三环”功能布局框架(表10和图6)。
3.3.2 不同功能区的开发策划
(1)旅游服务中心
以突出当地民居文化符号为主,建成现代化、地域文化与自然景观相融合的旅游服务中心,设置不同的功能单元,构建连通南北两岸的桥型景观廊道(图 7和表 10)。
图7 重庆蒲花天生桥群资源分布图及旅游开发规划图Fig.7 Resource distribution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of Puhua natural bridge group in Qianjiang,Chongqing
表9 重庆蒲江景区与国内其它相似景区对比特征Table 9 Comparison of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Qianjiang Puhua area in Chongqing and other similar scenic areas
(2)桥下水上观光休闲旅游带
以“一河两桥三窗”岩溶奇观为核心景观,以“桥下游暗河”为主题,以水上观光休闲体验为主线,构建“一河五单元”的观景框架,打通连接桥下和桥上的山地生态景观道,打造多元化水上观光休闲体验项目,有飞瀑奇景、民歌互动、雄桥奇窗、坐井观天、黑暗体验、灯光奇效等,建成重庆市及国内外知名的桥下水上观光休闲旅游区(图 6、图 7及表10)。
(3)上游Ω峡谷漂流探险旅游带
以“Ω状 V型”岩溶峡谷为核心景观,以“上游漂激流”为主题,以各种不同形式的漂流为主线,设置不同的功能服务单元,打造多元化漂流探险体验项目,有勇士漂、探险漂、回旋漂、舒适漂和观光漂等,不定期推出漂流和山水摄影大赛,建成重庆市及国内外知名的峡谷漂流探险旅游目的地(图6、图7及表10)。
(4)桥上地表观光休闲区
以“一河两桥三窗(地表形态)”岩溶奇观为核心景观,以“桥上走天桥”为主题,以徒步观光休闲体验为主线,构建“一线五台”的观景框架,修建游览步道和多处观景台,打造多元化旅游观光、休闲项目,沿途开发多种农业观光休闲项目(如锄地、摘果,及观赏桃花、菜花和民居等农耕DIY活动项目),建成重庆市及国内外知名的桥上地表观光休闲旅游区(图6和图7及表10)。
3.3.3 旅游产品体系
划分为主导、重要和配套三个层次的产品项目,构成其主题化、特色化、多样化的旅游产品体系(图6和图7及表10)。
3.3.4 游览线路
构建三大游览环线,以满足不同时期、不同游人的旅游需求(图6和图7及表10)。
3.3.5 “河-人-桥”三位一体的灯光效果
分黑暗体验和灯光奇效两种,其中,(1)黑暗体验,由暗河入口至天星洞天窗,长450 m,此段不布置景观灯,借助微弱的自然光,在导游的指引下,游人体验和融入“河-人-桥”黑暗的地下世界。(2)灯光奇效,由天星洞天窗至第一天窗,长 405 m,以水下灯为主,洞顶灯和壁灯为辅,当游人坐船至天星洞天窗,洞顶灯和壁灯亮,营造“暗河彩虹”、“地下星空”,随后水下灯光亮起,如一朵巨型的白色蒲花(即莲花)将满载游人的游船托于水上,灯光、暗河、游人、地下星空和桥融为一体,营造“灯-河-人-桥”四位一体的灯光奇效(图7)。
表10 重庆蒲花天生桥群旅游开发功能布局Table 10 Function layout of tourism development of Puhua natural bridge group,Chongqing
4 岩溶天生桥纵向分层旅游开发方式
当前,中国岩溶天生桥的旅游开发方式多种多样、各具特色,总体可概括为纵向分层开发方式,主要有三大分层方式:(1)“桥下观光,桥上保护”式;(2)“桥下桥上观光”式;(3)“桥下保护,桥上观光”式(表11和表12)。
表11 中国典型岩溶天生桥旅游开发方式Table 11 Mode of tourism development of typical karst natural bridges in China
表12 岩溶天生桥纵向分层旅游开发方式Table 12 Longitudinal delamination mode of tourism development of the karst natural bridge
而不同的天生桥,可据自身的发育特征和景观组合特征,采用不同的方式(表11),或步行,或乘车,或乘船进行观光游览,打通或不打通连接桥上桥下的游览通道(可为步道,或观光电梯等)。
5 结论
随岩溶天生桥的不断发现和增多,其旅游开发的雷同程度将会逐渐增大,可能会渐渐失去其“雄、壮、险、奇”的吸引力,为满足游人不断变化和更新的心理需求,各天生桥会据各自的特色、开发历史及区位条件等,采用不同的旅游开发方式,从而形成各自不同的核心吸引力。本文以重庆黔江蒲花天生桥群为例,通过与中国其它典型岩溶天生桥旅游开发方式的对比和分析,提出的三种岩溶天生桥纵向分层旅游开发方式,为具有相似或类似发育特征天生桥的旅游开发提供了一些崭新的思路和方法,也将为重庆黔江蒲花天生桥群,及中国各地天生桥推向竞争日趋激烈的旅游市场提供新的开发方式和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