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代“架桥人”

2012-10-23宋佳

祖国 2012年19期
关键词:茅以升科技馆大桥

宋佳

“人生一征途耳,其长百年,我已走过十之七八。回首前尘,历历在目,崎岖多于平坦,忽深谷,忽洪涛,幸赖桥梁以渡。桥何名欤?曰奋斗。”这是我国著名桥梁工程专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茅以升晚年时常对钟爱的小女儿茅玉麟说的话。茅玉麟说:“尽管父亲去世已经20多年了,但如今,父亲的谆谆教诲音犹在耳,一直激励着在人生的路上奋力前行。”

近日,记者有幸采访了茅以升最小的女儿———全国政协委员茅玉麟。听他讲述父亲勤奋而又坎坷的一生。

茅玉麟自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父亲茅以升是我国桥梁工程专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历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及五所大学校长、教授等职。茅玉麟的办公室里,父亲茅以升生前的照片摆放在明显的位置。尽管父亲离开已经整整23个年头了,提起茅玉麟的教育情怀,她自然而然想到了父亲。她激动地说:“我的一生受父亲的影响很大,我更多的是继承和弘扬父亲的教育理念、方法和思想。

钱塘江桥凝聚爱国豪情

一桥架南北,通途变畅途。提起茅以升,人们会自然地把他的名字与钱塘江大桥联系在一起。谈起父亲建桥、炸桥、修桥的故事,勾起了茅玉麟心中对父亲的怀念和敬仰。

茅以升自小聪慧,好学上进,善于独立思考。10岁那年家乡的一场塌桥事件让他暗下决心:长大了一定要造出最结实的桥。茅以升15岁时就以优异成绩考入了唐山路矿学堂,5年中成绩始终名列全班第一。1916年,他带着报效祖国的理想和信念远赴美国康奈尔大学学习。在康奈尔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中,他成绩之优秀,使该校教授们大为惊讶和赞叹。一年后的毕业典礼上,校长当场宣布:今后凡是唐山工业专业学校(原唐山路矿学堂)的研究生一律免试注册。茅以升以非凡的毅力、不懈的努力,仅用两年半的时间就读完了博士学位,获得美国加里基理工学院工学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桥梁桁架次应力》的创见被称为“茅式定律”,并荣获康奈尔大学优秀研究生“斐蒂士”金质研究奖章。1920年,24岁的茅以升毅然回国,他要用自己学到的知识报效祖国。

1933年至1937年,茅以升任钱塘江大桥工程处处长,主持修建我国第一座公路铁路兼用的现代化大桥——钱塘江大桥。之前,在中国的大川大河上,虽已有一些大桥,但都是外国人造的,茅以升要用自己的智慧来证明中国人有能力建造现代化大桥。他采用射水法、沉箱法、浮远法等,解决了建桥中的一个个技术难题。然而,工程未完,抗日战争的战火已烧到了钱塘江边,茅以升带领建桥的工人们同仇敌忾,以极大的爱国热情,冒着敌人炸弹爆炸的尘烟,夜以继日地加速赶工期,1937年9月26日清晨,第一列火车从大桥上通过,通车典礼上没有鞭炮、没有鲜花只有那辆满载伤员、难民和抗战物资的列车缓缓通过。接下来的日子里,这座大桥成了人们逃生的主要通道,每天都有数万人通过大桥。可是,由于战事需要,同年12月23日,茅以升忍痛亲手炸掉了他倾尽心血修建的大桥。“如果不炸,大桥就等于是给日本人造的了。”随着一声巨响,这条1453米的卧江长龙从六处截断。这座历经了925天夜以继日的紧张施工,耗资160万美元的现代化大桥,仅仅存在了89天。那是茅以升一生中最痛苦的时刻,事后,当有人问起他炸桥时的心情,他说:“就如同亲手掐死自己的孩子一般!”大桥炸毁的这一天晚上,茅以升在书桌前写下了八个字“抗战必胜,此桥必复”,并赋诗一首:“斗地风云突变色,炸桥挥泪断通途,五行缺火真来火,不复原桥不丈夫。”

大桥炸毁后,桥工处全部撤退,茅以升带着在钱塘江大桥建设过程中的所有图表、文卷、相片等14箱重要资料一起撤退。整个抗日战争时期,茅以升一家在躲避战乱的路途中舍弃了许多东西,却将这些珍贵的资料尽数保存下来。抗日战争胜利了,茅以升又受命组织修复大桥,1948年3月,全部修复工程结束,钱塘江大桥又重新飞跨在钱塘江的波涛之上。

每当站在钱塘江大桥桥头,茅玉麟的心中久久不能平静。大桥是父亲为祖国、为祖国的桥梁事业奋斗终生的见证,她为自己的父亲自豪,她要把父亲的爱国敬业精神传承下去。

父亲教诲引领奋斗征途

茅玉麟1949年7月出生在上海,是茅以升最小的女儿。新中国成立后,茅以升担任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从那时起,茅玉麟一直和父亲生活在一起。“在公众眼里,他是著名的桥梁专家、著名的教育家。在我眼里,他就是一个慈祥、宽厚的父亲。”每次回忆父亲,茅玉麟都会潸然泪下。“在家里父亲从来不强迫我们做任何事情,我们家很民主。父亲是工科教授,但并没强迫孩子们学工科,而是尊重孩子们的爱好,哥哥姐姐有人学文艺,有人学医。我们和父亲在一起的时候都会觉得很快乐。”

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爆发,共和国的同龄人卷入了一场史无前例的“运动”中,蹉跎岁月,一代人荒废了学业。茅玉麟也在本应该学习知识的年岁里,不得不同所有同龄人一样离开课堂、离开学校,投身到农村、工厂的广阔天地中去。当时茅以升老先生年岁已高需要身边有人照料,使得16歲的茅玉麟留在了北京,进入一家烧瓷厂工作。父亲教导她:“你是我们家的第一个工人,应该感到骄傲,好好地去工作。先做人后做事,不要荒废学业。”父亲一番话,使得茅玉麟扎根工厂,兢兢业业,一干就是14年。她说:“父亲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无论遇到多大困难,我都会克服,勇往直前。”在平凡的工作中,她接触到了最基层的工人师傅,他们的勤劳、坚忍、乐观使茅玉麟获益颇多,丰富了人生体验,性格和意志也得到了砥砺和提升。在工厂里,她和其他工人师傅们一样,脏活累活从不落后,并虚心向师傅们学手艺,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后来工厂转产做无线电,茅玉麟被选为一名技术工人。茅玉麟说;“当时的无线电算是很多人追求的四大件之一,作为一名无线电技术工人,算是我与科技的一次亲密接触。”1980年,因为长期在无线电厂工作的原因,茅玉麟患上了职业病“铅中毒”,不得不离开了工作14年的工厂,在筹建中的中国科技馆申请到了一份管理科技情报的工作。14年的青春岁月、14年的生活积累,使茅玉麟见证了普通百姓生活的改善、也见证了共和国成长过程中的风风雨雨,而她也更加了解了百姓生活、感受到百姓的需要。

父亲给我的力量——信念

父亲茅以升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表,第二届至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他和老一辈科学家们内心有一种力量,那就是信念。相信通过他们的努力,一切想象会变成现实。那个时候,我就常常被这种力量感染着。1998年,成为全国政协委员让茅玉麟感受前所未有的责任。

父亲对科技馆事业怀有特殊的感情,因为科学文化素质是民族素质、劳动者素质中至关重要的因素。科技馆正是开展科学技术、社会教育的一种极为有效的形式。他认为科技馆将成为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我国科技馆事业起步较晚,远落后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也落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

记得在上世纪70年代末的一次政协会上,父亲找到了80多位委员,联名提案希望建立一座国家科技馆。父亲耐心地给他们介绍科技馆对提高全民族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委员们十分感动,纷纷签名,竟达100多名。那时,父亲的眼睛已高度近视,只能靠家人为他特制的写字板写着歪歪扭扭的字。但他却还亲自上书两届总书记,希望能促成此事。最后,在各方面的努力下,国家的“七五”计划重大建设项目中,终于有了科技馆一席,并邀请父亲任筹委会主任。父亲得知这一消息后,激动异常。急忙写信给邓小平同志,请他为科技馆题写馆名。

1984年11月21日,科技馆工地上红旗招展,汽车、推土机披红挂彩,人们兴高采烈,锣鼓喧天,举行奠基仪式。父亲冒着寒风,到场祝贺,并讲了话。父亲的夙愿终于实现了。不幸的是在科技馆未全部完工之前,父亲却离开了我们。他还未来得及看一看我们的一期展厅、我们宽敞明亮的办公室,便匆匆地走了。

父亲内心里的这份信念一直给我一种力量,让我愿意和父亲一样为梦想献出一切。

茅玉麟的“架桥人”生涯

“父亲说过,不论从事什么工作,为祖国作贡献的心是没有区别的。”茅玉麟一直在父亲的激励下不懈奋斗,无论在什么岗位上,她都兢兢业业,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将父亲的品格传承发扬。如今,茅玉麟是全国政协委员、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委员会秘书长。

“1991年,为纪念父亲的科学精神,父亲生前担任过职务的十余个单位发起并捐资成立了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基金会的委员单位包括了全国政协、中央统战部、九三学社中央、铁道部、交通部、建设部、水利部、中国科协等近百个部委和单位。基金会的宗旨是纪念茅以升先生一生为我国工程建设以及科研教育的贡献并继承其未尽事业,支持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科普教育、成果奖励等,促进我国科技教育事业的繁荣,促进科技后备人才的成长。而我荣幸地成为了基金会日常工作的执行者。可以说,从这一天开始,我不仅仅只是一个被科技鼓舞和振奋的人,还是一个可以给科技一点推力的人。”

每当谈到这些时茅玉麟都很激动,她说,“他们为祖国科技所作出的成就得到表彰,同时也把父亲等老一辈的科学精神带回去,每一次表彰会上,我都会在国歌奏響时流泪,在回顾父亲一生的事业时、展望桥梁事业、铁道事业、教育事业的发展时倍感振奋。”

“基金会组织的较高规格和水平的学术交流活动,更是每一次都让我站在世界科技的前沿,让我看到了中国人崇尚科学、严谨对待科技的精神。”现在“茅以升桥梁研究所”、“茅以升中学”、“茅以升实验学校”、“茅以升班”在很多地方、很多学校兴起,里面包含着对科学的崇敬和信任。有了这样的“信念”,中国怎能不腾飞呢?

“信念”的力量也总在推动着茅玉麟。基金会搭起了海峡两岸科技交流的桥梁,从1999年以来,每年都进行科技交流活动。茅玉麟也对科技的发展和传承越来越痴迷。“几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发现中国的古桥非常多,而且很多桥正在被岁月和越来越快的建设所吞噬,于是我们又开始了古桥的研究和保护。”

当梦想照进现实

科技让我们相信我们的日子会更美好。每一天的美好也让成为政协委员14年的茅玉麟每天忙不停歇。

当国家矿难频发的时候,茅玉麟就记录下每一起被报道的矿难,综合起来进行分析;当发现很多古桥正在不断被发现,有的正在遭到破坏时,茅玉麟开始全国各地寻找古桥爱好者和专家……有时做一个提案是艰难的、得罪人的。茅玉麟说:“但是这些年来,当我的几十个提案纷纷变成现实时,那真是令人兴奋和骄傲。特别是当有人告诉我,我为他们的待遇问题所提的提案已经得到圆满解决,他们100多人向着我办公室的方向为我鞠躬致谢的时候,我能体会到让梦想照进他们现实的那份幸福。”

2009年,茅玉麟的提案——8月8日成为全民健身日通过并实施,这是我国第一个全国性的体育节日。我的另一份提案——在北京确立北纬40度地标,也于2007年12月13日在北京植物园幽静的山坡上落成。

继承父亲求实创新的教育思想

令茅玉麟有些困惑的是,我们现在的工程教育是先学而后学,而她坚信工程教育应该沿着父亲倡导的“先习后学,既习又学,边习边学”的方向前进。茅以升大胆推行“致知在格物”的“习而学”的工程教育,按照人的认识规律,由感性知识入手,进而传授理性知识,先让学生“知其然”而后逐渐达到“知其所以然”,从而把理论与实际、科学与生产、读书与劳动、学校与现场紧密结合起来。为纪念父亲并继承他的未竟事业,弘扬他的爱国敬业精神和求实创新的教育思想,茅玉麟解释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委员会在北京还建立了“茅以升科教培训中心”,为在职的科技人员的知识更新、继续教育组织培训研修活动,促进我国社会科普及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同时,她为弘扬“先习后学之”教育理念举办了“创造教育”科普讲习活动,应邀在北京、镇江、上海、太原等地,分别为当地教师、青少年、科技人员和九三学社相关专家,举办“汉字文化与郑码输入法”速成培训活动,还曾与铁道科学研究院培训中心策划举办“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校长及骨干教师研修班等新型培训活动。

在教育方面,1926年茅以升就指出中国的教育“既保留了封建的灵魂,又袭用了欧美的躯壳”,主张改革。在长达三十余年的工科教育事业中,茅以升作为中国现代杰出的教育家为贫穷落后的祖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工程技术人才。在育人过程中,茅以升不断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致力于培养学生自力学习、自主研究的习惯和能力。他开创了“通过先生来考学生”的启发式教学方法,他注重启发,反对灌输,在自己的实践中摒弃了那种授受式的教学法,将学生由受体改为主体。他把中国古代的“教学相长”和西方教学思想的精华有机结合,灵活运用,深得学生好评。每次上课的前十分钟,先指定一名学生,让他就前次学习课程提出一个疑难问题,从学生所提问题的深浅,可知他对课程是否作过深入的钻研和探讨及领会程度。问题提得好,或老师都不能当堂解答的提问者,给满分。如提不出问题,则由另一学生提问,前一学生作答。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亲自带领教育科学生来听茅以升的课,认为这一教学方法是“崭新的教学上的革命,是开创了我国教育的一个先例”。

茅玉麟认为茅以升的教育思想需要有人来继承,她也渴望着更多的人来关注和研究茅以升的教育思想。

猜你喜欢

茅以升科技馆大桥
科技馆一日游
茅以升:立强国之志,建强国之桥
茅以升 立强国之志 建强国这桥
一图看懂藏木大桥
我在四川科技馆
数鸭子
桥梁专家茅以升
上天入地——港珠澳大桥
灾难来临,我不怕——科技馆一日游
参观诚毅科技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