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01~2010年我国高校图书馆隐性知识研究述评

2012-10-23王志华

图书馆学刊 2012年4期
关键词:隐性论文期刊

王志华

(中北大学图书馆,山西 太原 030051)

1 引言

自2000年安徽经济管理学院图书馆的王宁在《高校文献信息研究》上发表了《谈图书馆显性知识共享及隐性知识开发》[1]一文以来,国内图书馆界就逐渐引入隐性知识管理研究,并结合图书馆领域的实际工作,开始了对图书馆隐性知识的开发、利用、管理、转化和共享等方面的分析和探讨。笔者以“2001~2010”为时间段,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经过分析,统计得出这10年来题名含有“图书馆隐性知识”的学术论文114篇。这些论文不仅有关于图书馆隐性知识的专题研究,而且还有综合性的述评。然而,当笔者把“高校图书馆隐性知识”键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题名”检索字段,同样在“2001~2010”这一时间段内进行检索时,发现这方面的研究论文和研究成果却很少,关于这方面的综述或述评几乎是一片空白,亟待学界去关注和研究。

2 文献计量分析

2.1 数据来源和分析方法

中国学术期刊网(以下简称CNKI)是目前国内最大型的学术期刊数据库,共收录有国内6600余种期刊的题录、摘要以及3500种期刊的全文,并保持数据库每日的不断更新,在目前国内类似的检索工具中具有一定优势。因此,笔者所有研究数据均来源于此,同时,为了保证结果的全面性,还检索了万方期刊数据库,以期将遗漏降低到最小程度。

检索方法方面,首先笔者在CNKI中把起始时间设置为:2001年1月~2010年12月,即整整10年的时间段。其次,笔者选择了“题名”为检索字段,键入“高校图书馆隐性知识”这一关键词,在模糊匹配中得到相关文献32篇;在精确匹配中得到相关文献21篇。用同样的方法检索万方数据库,笔者在模糊匹配中获得相关文献31篇;在精确匹配中获得相关文献21篇。综合两个数据库中检索到的文献,除去一稿多投和一稿多发以及与主题无关的文献,笔者共筛选出2001~2010年间我国高校图书馆隐性知识管理领域的研究论文20篇,下面将从时间、期刊、著者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笔者的检索是不完全的检索,由于期刊数据库的收录范围以及笔者的检索策略等原因,可能并未穷尽指定时间段内所发表的相关论文,只能从现有的数据和电子文献出发,分析高校图书馆隐性知识管理在我国的研究进展,得出的结果仅供研究者参考。

2.2 时间分布

由表1可知,在2001~2010年间,我国高校图书馆隐性知识管理的研究论文相对较少,仅有20篇。2005年是该领域的研究起点,只有1篇研究论文,2006年为研究空白,但是从2007年开始,这一领域的研究论文一直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特别是在2009年,有8篇论文发表,占这10年来论文总数的40%之多。这表明,高校图书馆隐性知识管理是一个有生命力的课题,从2007年起迅速发展起来,今后必将得到人们更多的关注。

表1 发表论文年代分布

2.3 期刊分布

表2 载文的期刊分布

表2是对所有载文期刊的分析,可见,自2001年至2010年,国内16种期刊在高校图书馆隐性知识管理领域都有一定数量的载文,发表论文的总量为20篇,除《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外,其余期刊的载文量都占总数量的5%,由此说明该领域的论文分布甚为分散,在业界尚未得到广泛的关注。同时也可以看到,表2中图书情报学期刊只有5种,核心期刊仅有3种,在16种期刊内比重很小,其他类的刊物中,没有核心期刊,大学学报也只有3种,与图书情报学类的期刊一起才占总数的50%。这说明高校图书馆隐性知识管理的论文发表层次普遍较低,没有较好的质量保证,应该引起学界足够的重视。

2.4 著作分布

表3 发表论文数量/著者统计

由表3可知,在高校图书馆隐性知识管理领域,还没有发文量多于1篇的作者。也就是说,该领域至今还未形成一个较为固定的核心研究群体,仍需要吸引更多的学者进行专门和深入的研究,也需要正在从事隐性知识或图书馆隐性知识管理研究的学者在高校图书馆领域投入更多的精力,不断丰富这一领域的理论研究成果。

3 论文主题分析

3.1 高校图书馆隐性知识(管理)的概念

自从2000年英国著名物理化学家、思想家迈克尔·波兰尼在其出版的专著《个人知识》一书中首次提到“隐性知识”以来,我国图书馆界逐渐开始了对图书馆隐性知识的探究。他们对于高校图书馆隐性知识管理概念的理解,也是从波兰尼提出的“隐性知识”里受到启发,然后从各自的角度出发给予的定义。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如2007年,刘传和、陈界将高校图书馆隐性知识(管理)定义为:应用隐性知识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合理配置和使用图书馆的各种资源,充分满足用户不断变化的信息与知识要求,同时提升现代化图书馆的各项职能,并更好地发挥其作用的过程。[2]2009年,任兴洲认为,高校图书馆隐性知识是图书馆馆员、读者和图书馆集体在图书馆知识管理、服务和利用过程中形成的高度个性化和难以规范化的各种隐性知识。它包括那些非正式的难以表达的技能、技巧、经验和诀窍,还包括个人的直觉、灵感、洞察力、价值观和心智模式等。[3]同年,祁宁在《高校图书馆隐性知识管理障碍及对策研究》一文中再次提到了高校图书馆隐性知识管理,并在赞同和支持刘传和、陈界给予的定义的基础上,展开了自己的讨论。[4]

3.2 高校图书馆隐性知识的共享

高校图书馆加强隐性知识的共享有助于提高馆员的服务效率,提升服务水平。谢婷认为,高校图书馆隐性知识共享应以隐性知识的生命周期为主线,从识别其存在、挖掘、组织存储、开发利用等方面展开,重点从组织文化、管理手段、信息技术等角度入手,引入合理的激励机制、师徒制、岗位轮换制、图书馆“知识地图”和图书馆联盟等。[5]如何有效地实现高校图书馆隐性知识的共享?黄志坚、吴健辉从以下4个方面加以阐述:①创建知识共享的文化氛围和学习型图书馆;②建立促进隐性知识的共享与知识交流机制;③对图书馆现有组织体制进行改革;④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图书馆知识管理体系。[6]刘龙指出,高校图书馆应创造一种员工、用户、合作伙伴共享共建的知识管理系统,从而在知识-员工、知识-用户、员工-用户之间建立一种交互式、共享式和个性化的交流机制,从而使得用户在最短的时间里获取所需知识,从而推动图书馆隐性知识的建设和整个高校的知识创造与系统管理。[7]

3.3 高校图书馆隐性知识的转化

隐性知识与高校图书馆工作,特别是与读者服务工作关系十分密切,这就要求我们不仅应该注重显性知识运用,更应该重视隐性知识在读者服务工作中的应用与转化。[8]2009年,何晓红指出,高校图书馆应实行岗位流动制,使员工在岗位流动的过程中不断学习和积累新知识,从而促进高校图书馆隐性知识的有效转移。为了顺利实现岗位流动时图书馆内部隐性知识的有效转移,她重点指出如下的原则和方法:①科学制定岗位流动时间;②加强员工岗前培训;③岗位流动者的选择;④图书馆员工的能力必须与新岗位匹配;⑤在新岗位上的知识整合;⑥建立有效的信任机制和激励机制。[9]

2010年,刘岩芳等认为高校图书馆隐性知识转化与其核心能力的提升具有密切关系,她们通过对已有研究文献的分析,提出了促进高校图书馆隐性知识流动与转化的3个主要媒介,即荣誉需求、信任促进和利他驱动,论证了高校图书馆隐性知识的流动与转化对图书馆核心能力所起的重要促进作用,这种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对馆员整体素质的提高,对图书馆知识共享、知识服务水平的提高及对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促进。[10]同年,黄义侠也指出,高校图书馆隐性知识转移的内涵包括经验层面、服务层面、学科层面、管理层面等内容,转移的方式主要有对话式、定制式、交换式、共享式等4种。高校图书馆隐性知识资源建设及其转移有利于提升图书馆的服务品质,拓展知识资源空间,促进图书馆的竞争实力。[11]

3.4 高校图书馆隐性知识的开发与利用

高校图书馆的隐性知识潜力巨大、辐射力强,在对显性知识应用的同时,更要重视隐性知识的开发利用。为能更好地利用高校图书馆知识资源,充分实现高校图书馆人性化服务,将服务模式由从原始文献中挖掘学术信息转到从信息中挖掘知识,真正实现高校图书馆馆藏知识资源的利用与创新。2005年,尉迟文珠基于布氏提出的“知识地图”理念(“知识地图”一词由英国著名情报学家B·C·布鲁克斯在其经典著作《情报学基础》中首次提出),结合图书馆现有知识资源,提出了构建高校图书馆知识地图的设想。高校图书馆知识地图是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制作的、能有效组织图书馆知识资源的总目录及揭示各知识资源目录间关系的综合体。知识地图的实现包括两方面:①图书馆知识资源总目录的建立。根据图书馆知识资源的组成建立,它有别于传统的图书馆典藏目录,必须加入图书馆隐性知识资源。②描述知识资源总目录内知识资源因素间的有机联系及描述知识资源因素的款目间的有机联系,如各类文献、内部资源与外部资源、传统载体与现代载体、人与文献、馆员与读者之间、图书馆与馆员间的多种联系。[12]

2009年,任兴洲认为高校图书馆隐性知识的开发和利用主要包括:①树立以人为本、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理念;②图书馆员隐性知识的挖掘;③读者隐性知识的挖掘;④图书馆集体隐性知识的挖掘;⑤科学组织隐性知识,加速隐性知识的实践应用。在图书馆员隐性知识的挖掘方面,他又重点强调了4点内容:①重视人员配备,加强馆员职业精神教育;②合理使用人才,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隐性知识的作用;③建立学习型图书馆;④加强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信息沟通。[3]同年,来晓玲认为可以从3个方面加以开发利用:①高校图书馆本体隐性知识的开发与利用;②图书馆职工在工作实践中隐性知识的开发与利用;③高校图书馆读者的隐性知识开发。同时对如何在服务过程中对隐性知识进行利用给出两种办法:①使用语言的技巧是隐性的,它取决于馆员的隐性知识,需要馆员适时把握;②营造良好的服务氛围有利于图书馆员隐性知识的开发。[13]

3.5 高校图书馆隐性知识的管理

3.5.1 高校图书馆隐性知识管理的障碍

高校图书馆隐性知识管理的过程就是将隐性知识识别、获取、存储、整合、传递、共享与创新等环节形成一条动态知识链,应用各种战略、组织、技术、文化等多种措施,系统地管理知识资源。然而,目前高校图书馆隐性知识管理却不能顺利开展,存在许多障碍。高校图书馆隐性知识管理的障碍主要是由隐性知识的特点决定的。2009年,任兴洲认为高校图书馆隐性知识显性化的障碍有:①图书馆的社会地位低;②图书馆交流渠道不畅;③图书馆没有真正建立起隐性知识共享平台;④现有图书馆机构设置的障碍;⑤奖励与评估体系不健全的影响。[3]同年,祁宁发文指出高校图书馆隐性知识管理的障碍主要存在于4个方面:①认知和交流障碍;②心理和动机障碍;③结构和机制障碍;④文化和环境障碍。[4]

3.5.2 高校图书馆隐性知识管理的策略

隐性知识管理是高校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2009年,祁宁从管理内容的角度出发总结出5个措施:①隐性知识的学习管理;②隐性知识的整合管理;③隐性知识的交流管理;④隐性知识的共享管理;⑤隐性知识的创新管理。[4]同年,赵凤娟认为高校图书馆隐性知识管理应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物质激励,主要包括知识薪酬支付制度、知识老化型员工淘汰制度;另一种是精神激励,主要包括下放决策权、推行弹性工作制、工作富有挑战性、职业生涯规划体系等。[14]到了2010年,王心刚认为促进高校图书馆隐性知识管理的举措是:①培养知识管理意识,提高知识管理能力;②利用岗位轮换提高隐性知识转移效率;③完善知识共享激励机制;④搭建隐性知识管理技术平台。[15]

4 高校图书馆隐性知识研究之不足

我国高校图书馆隐性知识研究尚处于不成熟阶段,在该领域的研究仍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这些都对我国高校图书馆隐性知识研究的顺利开展造成了客观性的障碍与困难,但同时也是一种鞭策的力量。

4.1 研究尚未形成一定的规模

与图书馆隐性知识研究相比,高校图书馆隐性知识管理研究不仅起步较晚(从有关二者的第一篇研究论文的时间比较,几乎晚了5年的时间),而且研究成果水平有限,20篇论文里只有3篇发表在图情类核心期刊,其他论文大部分只发表在了普通的科技杂志或学报上。再者,这类论文的作者都是馆员或在读的硕士研究生,松散地分布在全国的高校,既没有导师的主持和指导,也没有形成一定的科研团队,从而导致这方面论文数量很少、质量不高等。如何形成一定的研究规模,如何请知名专家带头主持课题,这都是学界同仁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

4.2 研究内容重复、表面化,没有深度

对于高校图书馆隐性知识研究的内容,笔者仅从其概念、层次、开发与利用、管理策略、共享等方面作了初步探讨,但是发现情况不容乐观。以高校图书馆隐性知识的概念为例,第一,这20篇论文只是引用迈克尔·波兰尼关于“隐性知识”的说法,而且连原著明确的页码都不标示,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第二,论文的作者没有自己对高校图书馆隐性知识的界定,只是重复学界已有观点。在谈到针对高校图书馆隐性知识的共享、转化、开发与利用时,研究者的研究角度和采取的措施也大同小异,重复性很高,没有一定的深度。这说明他们对该领域的理论理解不够深刻,从而陷入了泛泛而谈的表面化研究。

4.3 理论研究与具体实践相脱节

近5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投入到高校图书馆隐性知识管理的研究中,但是不可否认,此领域在图书馆界还没有受到足够重视。隐性知识渗透于高校图书馆工作的各个环节,与图书馆的服务质量紧密相连,通过对高校图书馆隐性知识的管理,可以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水平。从研究论文分析,一方面说明了关于高校图书馆隐性知识管理的理论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发展,需要上升到一定的科学高度,才能指导实践工作;另一方面说明了现有的相关理论研究与具体实践探索没有紧密结合,致使理论研究与具体实践相脱节,从而使一些举措成了“纸上谈兵”的空想。

3.4 缺乏多学科交叉发展的创新能力

从现有的研究状况来看,高校图书馆隐性知识的研究几乎是图书馆隐性知识研究的共性内容,甚至是对隐性知识的一种管理学敷衍,并没有真正挖掘出高校图书馆独有的隐性知识特点与管理特色,更缺乏一种多学科交叉发展的创新能力来推进高校图书馆隐性知识管理的研究进度。今后,学界可能会从文化学的角度引进隐性文化,或者从地理学的角度来深入管理,引进知识地图等等,最终促使高校图书馆隐性知识的开发与利用、转移与共享得到质的飞跃。

5 结语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服务成为现代图书情报机构的核心竞争力,加强智力资源的管理和隐性知识的开发和利用是这种核心竞争力的关键。”[16]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学术机构,必须把隐性知识的开发和利用作为今后的工作重心来抓,不仅要从理论上深入探讨,还要在高校图书馆的管理、服务等具体实践上展开研究,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真正实现高校图书馆隐性知识的开发和利用,推进该领域的研究向纵深发展。

[1] 王宁.谈图书馆显性知识共享及隐性知识开发[J].高校文献信息研究,2000(9):6-9.

[2] 刘传和,陈界.图书馆知识管理理论与实践[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7:111-136.

[3] 任兴洲.高校图书馆隐性知识显性化障碍分析与挖掘研究[J].情报探索,2009(2):122-124.

[4] 祁宁.高校图书馆隐性知识管理障碍及对策研究[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347-350.

[5] 谢婷.高校图书馆的隐性知识管理浅谈[J].运城学院学报,2007(6):97-98.

[6] 黄志坚,吴健辉.高校图书馆隐性知识管理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8(16):212-213.

[8] 郑永红.略论高校图书馆隐性知识的传递与共享[J].科技创新导报,2009(23):157.

[9] 何晓红.高校图书馆隐性知识转移的有效途径——岗位流动[J].图书馆论坛,2009(3):34-36.

[10] 刘岩芳,袁永久,过仕明.高校图书馆隐性知识转化与核心能力的关系探析[J].情报杂志,2010(7):97-99.

[11] 黄义侠.论高校图书馆隐性知识转移[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0(6):63-65.

[12] 尉迟文珠.挖掘高校图书馆隐性知识资源构建高校图书馆知识地图[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5(3):9-11.

[13] 来晓玲.高校图书馆隐性知识的开发[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23):18-20.

[14] 赵凤娟.高校图书馆隐性知识管理模式的构建[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137-139.

[15] 王心刚.浅论高校图书馆的隐性知识管理[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5):184-185.

[16] 方清华.信息增值服务——从文献服务到知识服务[J].图书情报工作,2006(11):29-32.

猜你喜欢

隐性论文期刊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期刊问答
隐性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
刍议隐性采访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2013年5—12月最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