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麦新品种(系)对麦长管蚜抗性的鉴定

2012-10-22党建友程麦风谢咸升

山西农业科学 2012年4期
关键词:麦蚜蚜虫抗性

屈 非,党建友,程麦风,连 晋,谢咸升

(1.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山西太原030032;2.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山西临汾041000)

麦蚜是为害我国小麦生产的重要害虫之一,麦长管蚜为优势种类。近年来,由于气候条件的变化,其为害日趋严重,对小麦生产造成严重威胁。据资料统计,小麦生产每年因病虫为害损失产量20%左右,麦蚜为害损失为10%~15%[1]。控制病虫害最有效的方法是选育和种植抗病虫品种,而光靠使用农药进行药剂防治,不仅会增加投资,而且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目前,国内外一致认为,必须尽量利用生物本身的控制因素,即利用品种对病虫的抗性来达到控制病虫为害的目的。加强抗性育种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而目前真正的抗蚜品种还未发现,抗蚜资源亦极为短缺。因此,引进国内外优异种质资源是一条有效途径。

2006—2010年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先后引进国内外优良小麦种质资源589份。为了摸清引进品种(系)对麦蚜的抗性程度,本研究采用模糊识别技术对589份小麦种质资源进行了田间自然抗蚜鉴定[2-4],旨在为小麦育种工作提供抗蚜材料[5]。

1 材料和方法

1.1 供试材料

供试小麦品种(系)589份,分别引进北京、河北、山东、山西、陕西、河南、江苏、安徽等省市。

1.2 田间抗蚜性鉴定

1.2.1 鉴定圃选址 鉴定圃分别设在小麦蚜虫常年发生重、光照充足、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的临汾市金殿镇及山西省农科院小麦所试验地[6-8]。

1.2.2 鉴定圃设置 鉴定圃采用开畦条播,等行距种植,畦埂宽50 cm,畦宽250 cm,畦长视地形、地势而定;距畦埂125 cm处顺畦种1行保护行,用于诱集麦蚜,在保护行两侧20 cm横向种植鉴定材料,行长100 cm,行距30 cm,鉴定圃四周设100 cm的保护区[9-11]。

1.3 播种与管理

1.3.1 播种时间 于9月28日至10月8日进行播种。

1.3.2 播种方式及播种量 采用人工开沟条播。每个参试品种(系)播种2行,每隔20份鉴定材料播种1行抗蚜对照品种晋麦31,鉴定材料每行均匀播种100粒,保护行种植当地常规品种,按每100 cm行长均匀播种100粒。各材料重复种植3次,第1次重复按参试材料编号顺序排列,第2,3次重复随机排列。田间管理同大田一致,只是不施任何化学农药,以保持田间麦蚜和天敌的自然生长。

1.4 调查方法

在小麦灌浆期(即麦蚜发生盛期),采用模糊识别方法,对田间自然发生的麦蚜混合种群进行蚜害级别调查。调查分3组,每组调查1个重复,每组2人同时调查,重复内固定调查者。调查人先在田间扫视鉴定材料总体的蚜虫发生情况,然后逐行进行随机模糊抽样调查,目测各材料整行麦株上蚜虫的发生数量,确定蚜量最高的1株进行调查,分别调查穗部着蚜量和旗叶着蚜量,判定蚜害级别并记录。

1.5 抗蚜级别的划分

根据国家行业标准,以小麦抗蚜虫评价技术规范作为抗性定级依据,参考Painter分级标准,采用蚜虫发生盛期各参试材料的蚜害级别最高者与所有参试小麦品种(系)上蚜害级别众数(众数是每份材料各组鉴定抗性级别的最多者)平均值的比值,作为抗性定级的依据。

首先对各鉴定材料的蚜害级别取众数,利用各参试材料蚜害级别的众数计算所有鉴定材料的平均蚜害级别(i),在各鉴定材料的3次重复中分别找出蚜害级别最高的,代表该品种的蚜害级别(I),然后计算所有参试品种蚜级比值(I/i),按抗性评价指标划分抗蚜级别(表1)。

表1 小麦抗蚜级别划分标准

2 结果与分析

根据国家行业标准,以小麦抗蚜虫评价技术规范作为抗性定级依据进行抗性鉴定,田间自然鉴定结果(表2)表明,589份小麦品种(系)对麦长管蚜的抗性具有明显差异。其中,对麦长管蚜表现不同抗性的有243个品种(系),占鉴定品种总数的41.26%。表现高抗(HR)的小麦品种(系)27个,占 4.58%;中抗(MR)品种(系)93个,占15.79%;低抗(LR)品种(系)123个,占20.88%;低感(LS)品种(系)201个,占34.13%;中感(MS)品种(系)88个,占 14.94%;高感(HS)品种(系)57个,占9.68%。多年鉴定结果表明,参试小麦品种(系)对麦长管蚜的抗性程度年度间有一定差异[12-17]。本研究参试品种(系)对麦长管蚜抗性鉴定结果如表2、表3所示。

表2 参试小麦品种(系)对麦长管蚜抗性鉴定结果

表3 不同参试小麦品种(系)对麦长管蚜抗性鉴定结果

续表3

3 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参试小麦品种(系)对麦长管蚜的抗性程度年度间有一定差异。本研究参试品种(系)中,对麦蚜虫抗性比较稳定的小麦品种(系)有 27个,ZM23774,豫麦 68,陕优 225,石L4021,山农 14,旱优 62,B99360-1-2,徐 5034,安农0487,津0443,邯5030,新麦19,太原9803,烟农21,山农1730,淮麦0226等不仅对麦蚜虫表现一定抗性,而且对小麦锈病和白粉病亦有较好的抗性。

采用模糊识别方法对小麦品种(系)进行抗蚜性鉴定,应根据年度间蚜虫发生的轻重程度调整蚜虫分级标准,可以克服由于蚜虫在田间分布的不均匀性,虽然取样较多但没有代表性,致使年度间同一品种的抗蚜性有较大差异的弊端,从而排除年度间、地区间由于蚜虫发生轻重程度不同所引起的差异,提高鉴定结果的准确性,而且节省大量的人力和时间。该方法在田间鉴定小麦品种(系)对麦蚜抗感程度方面是切实可行的[18-24]。

种植抗蚜品种是控制麦蚜为害的有效措施。而真正的抗蚜品种还未能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主要原因是抗蚜材料农艺性状欠佳,丰产性能不够理想,还有待于进一步改造与创新。近年来,我们将筛选出的抗蚜优异种质资源,应用于育种实践,已取得一定进展。多年育种实践证明,引进国内外优异种质资源,对加速我国小麦新品种选育,改善品质,增强抗性,提高小麦产量,实现小麦生产高产、优质、高效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1]白莉,郑王义,任东植,等.麦长管蚜为害损失估计及防治阈值研究[J].山西农业科学,2006,34(1):61-64.

[2]李素娟,张志勇,王兴运,等.用模糊识别技术鉴定小麦品种(系)[J].植物保护,1998,24(5):15-16.

[3]夏云龙.浅谈模糊数学在昆虫学研究中的应用 [J].植物保护,1985,11(1):19-21.

[4]郑王义,谢瑞才,王东升,等.冬小麦新品种(系)抗蚜性的初步研究[J].作物品种资源,1989(1):30-31.

[5]武予清,李素娟,刘爱芝,等.小麦抗蚜育种研究进展[J].河南农业科学,2002(2):19-20.

[6]刘绍友,侯有明,李定旭.小麦品种对麦长管蚜抗性机制的研究[J].西北农业学报,1993,2(3):76-80.

[7]侯有明,沈宝成.作物品种抗蚜性综合决策体系研究[J].西北农业大学学报,1996,24(6):6-10.

[8]史忠良,郑王义,尹青云,等.冬小麦抗蚜品种田间筛选技术研究[J].华北农学报,1999,14(1):98-101.

[9]周明祥.作物抗虫性原理及应用[M].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2:156-166.

[10]陈巨莲.麦类作物抗蚜性研究 [J].世界农业,1993(8):28-29.

[11]张志勇,李素娟,张屺东,等.小麦不同生育期抗蚜机制研究[J].华北农学报,2000,15(1):57-61.

[12]高崇省,刘绍友,侯有明.冬小麦品种中游离氨基酸种类及其与麦长管蚜的关系[J].植物保护学报,1998,25(3):1-5.

[13]仵均祥,姜金虎,沈宝成,等.小麦品种对麦蚜主要生命参数影响的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1999,10(4):447-451.

[14]郑王义,尹青云,史忠良,等.冬小麦品种对麦长管蚜抗性机制与抗性遗传研究进展[J].小麦研究,1999,20(1):1-5.

[15]夏云龙,杨青华,肖红,等.冬小麦形态特征与抗麦长管蚜的关系研究[J].植物保护学报,1991,18(1):5-9.

[16]童平和.冬小麦品种抗蚜性田间鉴定研究初报 [J].作物品种资源,1991(2):29-30.

[17]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NY/T1443.7—2007 小麦抗病虫性评价技术规范 第7部分:小麦抗蚜虫评价技术规范[S].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18]刘保川,陈巨莲,倪汉祥,等.小麦中黄酮类化合物对麦长管蚜生长发育的影响 [J].植物保护学报,2003,30(1):8-12.

[19]杜利锋,赵惠燕,袁锋,等.小麦抗蚜品种(系)或材料的抗性遗传测定及筛选[J].西北植物学报,1999,19(6):68-73.

[20]陈巨莲,倪汉祥,孙京瑞,等.小麦几种主要次生物质对麦长管蚜几种酶活力的影响 [J].昆虫学报,2003,46(2):144-149.

[21]陈巨莲,倪汉祥,孙京瑞.主要次生物质对麦蚜的抗性阈值及交互作用[J].植物保护学报,2002,29(1):7-12.

[22]蔡青年,张青文,高希武,等.小麦体内次生物质对麦蚜的抗性作用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03,36(8):910-915.

[23]蔡青年,王宇,张青文,等.小麦不同抗蚜品种(系)中吲哚生物碱的含量变化 [J].应用生态学报,2004,15(3):537-539.

[24]罗万春,慕卫.金雀花碱等对小菜蛾幼虫体内羧酸酯酶等水解酶活性的影响 [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1998,29(1):1-7.

猜你喜欢

麦蚜蚜虫抗性
河南小麦麦蚜的发生与防治
蚜虫婆婆
出生十天就当“外婆”的蚜虫
一个控制超强电离辐射抗性开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出生十天就当“外婆”的蚜虫
基于Allee效应的麦蚜种群捕食-食饵模型的分析与控制
爱吃蚜虫的“花大姐”
不同杀虫剂对麦蚜的控制效果研究
甲基对硫磷抗性菌的筛选及特性研究
甜玉米常见病害的抗性鉴定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