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硅通孔的阻挡层和种子层一体化制备工艺研究
2012-10-22严春平张从春赵小林丁桂甫
严春平,张从春,赵小林,丁桂甫
(上海交通大学微纳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微米/纳米加工技术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240)
0 引言
随着集成电路集成度的不断提高,特征尺寸降低至45 nm以下,制造工艺的难度逐渐增大,摩尔定律遇到了严峻的挑战。随之而来的互连延迟超过了门延迟,限制了集成度的增加。解决方法是3D封装技术,其中的主流是基于硅通孔(through silicon via,TSV)的Cu互连技术,它不仅可以提高集成度,而且其短距离互连的优势可以降低互连延迟。
TSV封装全流程技术包括深孔刻蚀与填充,再分布与凸点加工,过渡键合与分离,堆叠键合、填隙与分割等四大工艺模块,其中深孔刻蚀与填充的成本大约占到总成本的43%。深孔刻蚀与填充步骤包括:深孔刻蚀、绝缘层制备、阻挡层和种子层制备、深孔填充[1,2]。硅孔通过DRIE或者ICP刻蚀获得。为了防止器件之间短路,首先在其上做一层绝缘层SiO2,绝缘介质层也可以是 Si3O4,SiOC,SiCN,并逐渐往低K介质发展。Cu在Si和含Si的介质层中有较强的扩散性,这样Cu在其中会产生陷阱,使器件性能退化,所以,需要在绝缘层上制备一层阻挡层,阻挡层材料主要集中在难熔金属 Ru,Ta,Ti及其氮化物 TaN,TiN,WN,以及其三元化合物TaSiN,WNC上。种子层材料主要是Ti,W,也可以是复合阻挡层TiW/Cu,复合阻挡层主要是为了使深孔电镀Cu时空洞较少。填充材料主要是Cu,因为其抗电迁徙性强,导电性较好,而且电镀铜工艺成熟[3~7]。目前,阻挡层和种子层主要采用两次干法溅射(PVD或者CVD)制备,但这些方法工艺复杂,成本较高。此外,常规PVD制备的薄膜在深孔中台阶覆盖性差,不利于后续的电镀。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阻挡层和种子层制备方法,解决了干法溅射种子层台阶覆盖性差的问题。先在SiO2上磁控溅射一层1 μm的Ti膜,利用其底层作为阻挡层,表层湿法氧化后作为种子层。本法只需要一次干法溅射,工艺简单,成本低,而且,湿法氧化能保证种子层厚度的均匀性,有利于Cu的无孔洞填充的实现。
1 结构制作与结果
图1是在Si通孔中实现此种结构的工艺流程图,包括:1)硅刻蚀,通孔深宽比在1∶1与2∶1之间;2)氧化产生绝缘层;3)磁控溅射 Ti膜,厚度为1 μm;4)湿法氧化 Ti膜,使其表层出现一层TiO2作为种子层;5)电镀Cu,即通孔填充。
图1 硅通孔刻蚀与填充工艺流程Fig 1 Etching and filling of TSV
1.1 Ti膜溅射
设备采用德国LH公司的Z—600直流磁控溅射系统,溅射参数如下:Ar2流量38 cm3/s,溅射功率420 W,工作气压5 ×10-2Pa,电流10 A,在 SiO2表面溅射1 μm 的 Ti膜。
1.2 Ti膜的湿法氧化
将Ti片放入一定温度的NaOH和H2O2的混合溶液中氧化,这样为了获得较佳的氧化参数,就有3个条件需要确定,设计1个三因子三水平的正交实验来解决此问题,如表1所示。
表1 氧化实验的参数(100 mLH2O)Tab 1 Parameters of oxidizing test
这样总共需要 9次实验:1)A1B3C3,2)A2B2C3,3)A3B1C3,4)A1B2C2,5)A2B1C2,6)A3B3C2,7)A1B1C1,8)A2B3C1,9)A3B2C1。
表2是9次实验的现象和结果。
从表中可以看出:随着氧化温度的上升,氧化时间在缩短,但是,氧化膜的电阻率也在上升。
图2(a)是氧化好的褐色TiO2在显微镜下的表面。图2(b)是TiO2的SEM图,放大倍数为5000。
表2 氧化实验现象和结果Tab 2 Phenomenon and results of oxidizing experiment
图2 TiO2表面Fig 2 Surface of TiO2
根据SEM图片,TiO2表面粗糙度大,疏松多孔,间接增大了Cu与TiO2的接触面积,增加了分子间键合,增强了Cu和 TiO2的结合力[8]。
由于结构最终要在硅通孔中实现,所以,要结合深孔氧化来确定较佳的氧化参数。由于深孔中溶液较少,更新慢,使得深孔侧壁膜的氧化速率要比表面膜的氧化速率慢许多,而且,本实验的湿法氧化过程中有气泡产生,会进一步减慢孔中溶液的更新,很有可能表面Ti膜被全部氧化而侧壁Ti膜还未氧化好,造成表面和侧壁Cu电镀的困难。所以,氧化过程时间要尽量长,产生气泡要少,于是在25℃水浴下氧化比较符合往后的深孔氧化条件,而且,此温度下氧化膜的导电性较好。另外,根据正交实验的结果可知,3个因素中温度对氧化效果影响最大,所以,先确定合适的温度,即25℃来进行之后的氧化实验,NaOH质量和H2O2体积可作适当调节。
1.3 电镀 Cu
镀液主要成分为CuSO4,以Cu板为阳极,需要镀Cu的基氧化好的Ti片为阴极,利用电解反应来沉积一层Cu膜。由于TiO2和Cu的热膨胀系数差距很大,为了防止热退火Cu膜翘起,电镀电流值尽量小,来减少Cu膜的内应力。本文采用的电流密度为4 mA/cm2,电镀速率为0.1 μm/min。
1.4 热退火
采用RTP—300热退火设备来进行热退火实验。TiO2表面电镀了3μm的Cu膜,之后分别在350,400,450℃下热退火30 min。去除Cu膜后,发现350,400℃下样品热退火后TiO2仍为连续的薄膜,SEM下观察发现表面形貌与图2相同;而450℃下样品热退火后发现TiO2表面不连续,图3(a),3(b)为具体的SEM图片,退火30min后SiO2中Cu元素每秒脉冲数如图4。
图3 TiO2的不连续表面Fig 3 Discontinuous surface of TiO2
可以看出:TiO2有部分变得非常疏松,表面孔的直径变大,Cu扩散到SiO2中会变得容易,这就降低了Ti膜和TiO2的阻挡效果。HF去除TiO2和Ti膜后,利用X射线光电能谱(XPS)来分析SiO2表面的元素分布。
图4 热退火30 min后SiO2中Cu元素每秒脉冲数Fig 4 Pulse count per second of Cu in SiO2after annealing 30 min
具体原子百分比通过计算峰面积可知分别为0%,0%,0.18%。这与前面通过SEM图片观察所得结果一致。
所以,此种阻挡层在400℃及以下温度具有较好的阻挡特性,能很好地阻挡Cu的扩散,温度升至450℃以上时,阻挡层会失效。
1.5 通孔中Ti膜的氧化和Cu的填充
由于深孔中溶液更新慢,所以,Ti膜氧化速度较慢,为了达到表面Ti膜和深孔Ti膜的同时氧化,需要延长氧化时间。具体采用100 mL水中加2 g NaOH,2mL H2O2,在25℃水浴中进行氧化。此外,还需加搅拌来加快孔中溶液的更新。深孔电镀采用了专门的TSV镀液,它与普通Cu镀液的区别在于其中加入了添加剂Cl,SDDACC,SPS等,这些添加剂抑制了开口处的电镀速率,使得电镀的Cu膜从底部开始生长,否则,开口处电镀速率过快,过早封住开口,填充Cu内部会存在孔洞。然而,电镀完成后发现孔底部和孔侧壁底部仍未镀上Cu,说明这部分未氧化。所以,在氧化液中加入表面活性剂也是很有必要的。添加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磺酸钠,100 mL水中加入10mg活性剂,氧化电镀后观察有部分孔侧壁和底部镀上了Cu膜(图5),图中孔径依次为 80,50,40,20 μm,深宽比依次为 1∶1,1.5∶1,1.6∶1,2∶1。可以看出:活性剂对深孔氧化有较好的促进效果,但是只有部分孔中填充了Cu,需要进一步摸索活性剂的用量以使尽量多的孔中填充上Cu。
图5 加入表面活性剂有部分孔(圈出)中填充了Cu(SEM倾斜45°)Fig 5 Partial via is filled with Cu after adding surfactant(tilt 45°in SEM)
2 结论
本文提出的阻挡层和种子层一体化工艺,解决了深孔中干法溅射种子层台阶覆盖性差的问题,工艺简单,可重复性高。湿法氧化得到的种子层具有较好的连续性和均匀性,有利于深孔中无孔洞Cu的填充。实验中发现阻挡层能在400℃及以下温度较好地阻挡Cu的扩散,而在450℃及以上温度则会失去阻挡效果。为了促进深孔中Ti膜的氧化,采用延长氧化时间的工艺参数,并在氧化过程中加入表面活性剂,这对深孔氧化起到了一定的改善,现已在部分通孔中实现了Cu的填充。
[1] Rao V S,Wee H S,Lee W S V,et al.TSV interposer fabrication for 3D IC packaging[C]∥11th Electronics Packaging Technology Conference,Singapore,2009:431 -437.
[2] Beica R,Siblerud P,Sharbono C,et al.Advanced metallization for 3D integration[C]∥10th Electronics Packaging Technology Conference,Singapore,2008:212 -218.
[3] Tsui K Y K,Yau S K,Leung V C K,et al.Parametric study of electroplating-based via-filling process for TSV application-s[C]∥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onic Packing Technology&High Density Packaging,Beijing,China,2009:1220 -1224.
[4] Yan H,Tay Y Y,Liang M H,et al.Amorphous metallic thin films as copper diffusion barrier for advanced interconnect applications[C]∥11th Electronics Packaging Technology Conference,Singapore,2009:567 -572.
[5] Wolf M J,Dretschkow T,Wunderle B,et al.High aspect ratio TSV copper filling with different seed layers[C]∥58th Electronic Components and Technology Conference,Orlando,FL,2008:563 -570.
[6] Liu Yuzhang,Song Shuangxi,Mao Dali,et al.Diffusion barrier performance of reactively sputtered Ta-W-N between Cu and Si[J].Microelectronic Engineering,2004,75:309 -315.
[7] Wu W,Wu H J,Dixit G,et al.Ti-based barrier for Cu interconnect applications[C]∥ International Interconnect Technology Conference,Burlingame,CA,2008:202 -204.
[8] Mittal K L.Adhesion aspects of metallization of organic polymer surfaces[J].Journal of Vacuum Science & Technology,1976,13:1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