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医学的发展及其成就
2012-10-21李晓芳
医生的职责在先秦时期是由巫医兼任的,巫医在当时有着极其显要的社会地位,并在一定程度上对医学的发展做出了相应的贡献;东周至西汉前期,随着巫医的分离,医生的社会地位较巫医有所下降,但仍有相当的地位,并且活动相对自由;西汉中期以后至唐五代,随着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这一时期医生的地位明显下降,对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本文将对西汉时期医学的发展情况和特征作以简单论述。
(一)西汉医学发展的背景及医学的社会地位
秦时,始皇帝为了追求长生不老,宠信方士(此时的方士包括医生),“悉招文学方术士甚众,欲以兴太平,方士欲练以求奇药。”(《论医中儒道佛》)即使焚书坑儒时也只是“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首、尉杂烧之;……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史记》)医药之书不在焚烧之列,使医学在这场文化浩劫中避免了不必要的损失,也使医学能够得以持续健康发展。
西汉前期,由于秦末农民战争及楚汉战争的影响,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的破坏,《汉书·食货志》记载:“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民令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既定,民盖藏,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为稳定社稷,政府十分注意保婴、养老及稳定民生,医生的社会地位相应提高。西汉上层是十分推崇方术的。朝廷常召见民间医生咨询有关医药及疗效等有关情况。汉文帝曾召见当时名医淳于意,详细询问其学医经过以及诊治疾病和带徒弟的具体细节,淳于意一一作了回答,司马迁将这些内容记录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留下了我国现存最早的医案—“诊籍”。西汉时期,因帝王提倡,寻仙访药仍是热门,《史记·封禅书》提到五个方士:新垣平,李少君,少翁,栾大和公孙卿。其中李少君以谷道,却老见长,他死后仍有很多追随者。少翁以鬼神方见上,拜文成将军。栾大擅长神仙方,拜五利将军。公孙卿则以黄帝书说上。淮南王刘安曾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合众人之力编写的《淮南子》中记载有大量的医药养生学知识,中篇八卷有讲神仙黄白之术,汉宣帝时刘向得其书,号称《枕中鸿宝苑秘书》(《汉书·淮南王传》)。西汉著名的政治人物张良和方术的关系也很密切,他本人不但从黄石公受《太公兵法》,还因体弱多病,行辟谷导引,最后从政治上引退,也是说“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道藏源流考》)。另一方面,汉初的统治思想是以黄(帝)老(子)思想为治国方针,这是医学发展的思想保证。医学中的养生,长生不老思想以及他们所推崇的医学鼻祖等都与黄老学派有一定的渊源关系,这必然为医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据考证,以黄帝命名的《内经》成于文景盛世,黄老之学盛行时期,适当其时也(《中国医学文化史》)。
西汉中期是封建社会巩固发展的一个时期。由于封建经济的发展,加上统治者尤其是汉武帝时期空前的重农抑商限工各项经济政治政策,封建社会的“士农工商”四民之序此期也已定型。自从孔子首创私学,学术文化开始下移民间,经过几百年的发展,至此“学在官府”的垄断局面已完全被打破,普通百姓亦可较多获得知识,医生由于医学知识的技术性质也已完全被以“工”视之,医术被归为方技之类(《汉书·艺文志》)。医生由原来士的阶层而入“工”的阶层,地位不能不说有所下降。这一时期更为重要的是诸子思想百家争鸣的局面被打破,儒家思想取得了独尊的地位。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以儒家大一统思想指导政治,并把《诗》、《书》、《礼》、《易》、《春秋》等五部典籍定为儒家经典著作,作为封建士人的必读之书。官吏选拔主要出自儒生,儒家逐步发展,儒家思想成为此后二千年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家思想重视人文伦理知识而轻视科学技术。儒家思想认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首要。“治国平天下”对知识分子来说更是重中之重,因此要“学而优则仕”,读了书后就要出来做官。对知识分子来说,出仕是唯一正途,而其他则视为旁门左道,所学的东西都统一在儒家经典范围内。“治人”为本,“治物”为末;“重道轻器”轻视自然科学技术,具有科学认识价值的知识如医学,则被认为是“小术”、“方技”,“医卜相,皆方技”。医生作为一种职业也同其他劳动性质的职业一样,受到歧视,医生的社会地位比以前是大大跌落了。这样造成的后果必然是人们羞于行医,甚至以之为可耻,使许多知识分子在有可能从事医学时鉴于社会压力及心理影响,而对行医望而却步,这样必然会使医学在继承发展方面失去许多优秀人才;另外,也易使许多统治者歧视医学,甚至摧残医学,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医学的正常发展。如东汉名医华佗即使在医术绝伦、名满天下时,仍为自己行医而后悔,“兼通数经”,“然本作士人,以医见业,意常自悔。”其后来因不愿做曹操的侍医而得罪于这位当政者,以致被收审入狱。当荀彧以“佗术实工,人命所悬,宜含宥之”之语为华佗求情时,谁知这位在历史上有着“唯才是举”重视人才之名的统治者竟说:“不忧,天下当无此鼠辈耶!”(《三国志·华佗传》)同时期另一名医张仲景,对中医的发展作出了不朽的贡献,而当时所谓正史中竟无一字记载,“论者推为医中亚圣,而(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乃不为仲景立传,是故君子有遗憾焉。”(《史记正义》)由此也可想象出当时医生的社会地位。
(二)西汉的医学成就
汉初奉行黄老哲学,主张无为而治,正好与医学的宗旨相同;武帝时董仲舒建立了“天人感应”为核心的神学体系,医学地位下滑。在这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医学的成就十分可观。
1、传世的文献资料。我国现存最早的图书目录《汉书·艺文志》,著录了西汉时国家所藏的各类图书,其中的方技略著录的正是与医药卫生相关的书籍。方技略,又分为四家: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共三十六家,八百六十八卷。可见当时医学著作之丰。这只是当时政府藏书,此外还有民间散落、收藏的,足以证明西汉医学已经发展的非常繁荣。当时的医学,它是以医学做基礎,范围要大于医学,除了实用的医药知识外,还包括许多内容复杂的养生术,与古代的神仙家说也有不解之缘,仍然有巫、医部分的特点。
2、出土资料。
1973年底,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大量帛书,其中有很多古医书,根据内容分别被定名为《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脉法》、《阴阳脉死候》、《五十二病方》《却谷食气》、《导引图》、《养生方》、《杂疗方》、《胎产书》,此外此墓出土的木简中还有四种医书,定名为:《十问》、《合阴阳》、《杂禁方》、《天下至道谈》。写录医书的帛书在马王堆帛书中是字体较早的一种,抄写年代大约在秦汉之际。1962年河北满城发现的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夫妇墓中,不仅发现了"医工"专用的铜盆、铜药匙等医疗专用器械,而且有四根金针、五根银针,保存完好。1984年湖北江陵张家山汉墓出土了一批汉简,其中有两部医学著作《脉书》和《引书》,内容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阴阳十一脉灸经》、《脉法》、《导引图》相类,字迹清晰,内容齐全。
此外还有敦煌莫高窟16号窟出土的张仲景《五藏论》卷子,居延汉简中有关医、药、伤、病的简文,武威医简等等。
尽管《汉书·艺文志》中记载的医书多已失传,但以上考古资料告诉我们中国医药学的临床医学,包括内、外、妇、儿等临床医学,经过丰富的实践经验的积累和总结,在汉代已经形成系统化的医学理论。
(三)总结
总的来说,随着巫医的逐渐分离,西汉的医学发展随着它社会环境和统治思想的需要和影响,经历了两个阶段:武帝前,医学受到统治阶级重视,地位相对很高,在积极的政治环境里有很大的发展;但武帝时期及以后,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经济的发展和当时统治阶级的需要,医学的地位迅速下降。但是终西汉一朝,医学的成就很大,是我国医学发展的重要时期。
作者简介:
李晓芳,汉族,1987年生,陕西延安人,西北大学历史学院秦汉史方向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