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骨仙风”长春堂
——讲述百年老店长春堂的兴衰沉浮
2012-10-21武舟
◎武舟
▲1996 年,长春堂在原址重建后开业
▲现在的长春堂药店仍保留诊所,并聘请著名中医教授应诊
北京的三伏天历来酷暑难当,现代人可以吹空调、吃冷饮,早年间,有钱有势的人家也可以去避暑纳凉,或者躲在家中吃杏仁豆腐、玻璃粉,喝酸梅汤来消解暑热。一般的穷苦百姓可就没这么舒服了,无论天气怎么炎热,还是要每日奔波讨生活。长春堂制售的解暑药——闻药,就成了他们的最佳选择。
花上几个铜板就可买上一盒,打开盒盖,用食指蘸上一点白色或红色的细面,拇指和食指相互一搓,再往鼻孔里一揉,全身顿觉凉爽舒畅。在30 年代的老北京就曾经流传过“三伏热,您别慌;快买闻药长春堂;抹进鼻子里通肺腑;消暑去火保安康”的顺口溜。如今的长春堂已不复往日的风光,这段曾经脍炙人口的顺口溜也已被淡忘,从它位于前门大街135 号的新门面上,人们已再难看出曾经的沧桑,但它的那些传奇故事却仍深深地印刻在人们对那个远去时代的记忆中。
白手起家的百年老店
清朝乾隆年间,山东招远县人孙振兰,在京城里走街串巷行医卖药,主要出售自制闻药,这种闻药的主要成分是桑叶、桔梗、薄荷、冰片、麝香等中草药,轧成细面用鼻吸入,具有芳香开窍,提神醒脑,清香爽神的功效。由于勤劳和气、精明能干,孙振兰有了些积蓄,便在前门大街鲜鱼口胡同内的长巷头条开了一家小药铺,前店后家,时称“连家铺”,这就是长春堂。是年1795,也就是乾隆六十年。
1863 年,长春堂第三代传人孙崇善出生,号三明,他便是后来赫赫有名的“孙老道”。1888 年,孙三明开始接任长春堂掌柜。他后来在房山顾册娘娘庙受戒,做了火居道士,从此蓄发梳鬓,着道袍,行道礼,经常住在自己修建的长春观。
孙三明的儿子孙秉戊,号润田,不善于经营商业。1926 年“孙老道”病故后,便由他的内侄张子余先生接任经理一职。张子余先生原本是店内伙计,在京西白云观出家受戒,也是一名火居道士。他为人精明强干,善于交际,经营有方,仿效其姑父遗风,穿着道士服装,以八面玲珑之术将长春堂的生意做得愈加红火。
张子余1951 年辞职出号,由孙家第五代传人孙树接任长春堂经理。孙树先生,号恒林,16 岁在鼓楼前大街“仁一堂”当学徒,深识药理药性,接手长春堂后又增添了“万生油”、“薄荷锭”等中成药。顺利过渡公私合营后,他在北京市药材公司和联合药厂任车间主任,后到同仁堂制药厂任车间副主任直至1974 年退休。
为抵日货研制避瘟散
要说“长春堂”,就不能不说“避瘟散”和“无极丹”,二者之间密不可分。许多上了年纪的老北京总是将它们联系在一起讲出许多传奇故事来。
1914 年,大量的日本商品,包括药品倾销到我国市场,其中就有祛暑的“仁丹”和清凉闻药“宝丹”。“仁丹”是丸粒,“宝丹”是一种与闻药类似的粉末。这一冲击对仍处于原始手段加工阶段的长春堂来说的确不小,而且日本货的广告宣传力度极大,几乎在各个城市乡镇农村的街头巷尾贴满了广告画。
面对洋货入侵,孙老道暗想:偌大的中国,难道就造不出类似仁丹宝丹这样的药来?从那以后,他日思夜想,潜心钻研,决心要打开这条创新之路,想方设法研制新药以抵制日货。“避瘟散”正是孙老道为抵制日货而在原有闻药的基础上精心研制出来的。
孙三明身为道士经常出入道观和寺庙,一日猛然发现佛前烧的香味很好闻,直觉此物一定可用。他把香条研碎试闻,可粉末粗糙又干燥,不甚理想。于是,他便找到在北京日本川田医院工作的华人药师蔡希良先生请教,请他帮助研究配制。经多次研制,在香面里陆续加入各种药物,如薄荷冰、冰片、朱砂、麝香,并加入甘油,终于试制成功了新型闻药——“避瘟散”。
最初,长春堂用来制作避瘟散的香必须从大栅栏里的云香阁以一银元一斤的高价买进,1914 ~1924 年整整买了十年,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避瘟散的规模化生产。后来,孙老道以500 两银元的高价买通了云香阁的制香工人杨山,杨山携配方及两个徒弟一起来到长春堂。此后,避瘟散在杨山的精心配制下,质量得到提高,成本却大为降低,用锡纸包装,上面印着孙老道的画像,他胸前抱着一副八卦图,图中印有“避瘟散”三字。
▲长春堂避瘟散药盒
避瘟散从生产、包装到销售,成龙配套,生产能力已大幅提高,甚至可以和日本人的宝丹分庭抗礼。有资料显示:1921 ~1923 年,避瘟散每年销售3 ~4万盒,1924 年销售13 万盒,到1933 年已高达250 万盒,其中以华北、东北销量最大,同时出口泰国、缅甸、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至1933 年日本的宝丹退出市场,避瘟散最终确立其市场地位。
“无极丹”是孙老道为了抵制日本“仁丹”而专门研制生产的,其声誉虽不及避瘟散那么大,但其意义却毫不逊色。
八面玲珑 生财有道
长春堂避瘟散以孙三明道士像为商标,给人以道家仙人和古代医家的感觉,颇具有宣传广告作用,再加上孙三明的苦心经营,从最早长巷头条小小连家铺发展到头条胡同里路西由51 号至57 号几十间房屋的产业;当年卖闻药,东家伙计仅三五人,至20 世纪30 年代已发展至150 人之多,还成立了印刷厂,专供印制说明书、包装纸袋和宣传使用的
传单等。另外又设立了铸造锡制药盒的车间。
头条口连家铺则全部用作销售商品的店面,按当时的话叫“售品所”,长春堂由最初创业原始的经营方式,发展成采购、制药、包装、售卖一条龙的较为现代的经营规模,为长春堂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26 年,张子余先生接管长春堂,由此,长春堂开始走向鼎盛。据说,张子余先生曾身着道袍,乘八人抬的大轿,以乐队伴奏为前导,一路吹吹打打,盘桓于前门大街一带,吸引路人蜂拥相随。他便乘机在人丛中散发赠送避瘟散,活脱脱的一个活广告,长春堂避瘟散的名声不胫而走,生意兴隆。
自从有了商品便有了商战,谁有本领,谁就能多推销自己的商品。张子余不遗余力地推广业务,北京城里的各个铺面、百货店、小杂货铺、油盐商店,茶叶铺甚至零食小摊,都寄卖代售避瘟散和无极丹,长春堂的收益大增,在天津、太原等地都开设了分号,还在地安门大街开设了“仁和堂”药铺,鲜鱼口内开设了长春棺材铺、庆风饭庄、亿兆百货商店,东晓市开办了东升木厂等总共八个商店。
这位张老道比起孙老道来真是更胜一筹。据当时统计,长春堂每年能盈利11 万元,十几年下来已达百万元的丰厚资本,这在旧中国工商业来说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张子余先生也被称为京城商界四大巨子之一。
注资办学 心系民族大义
孙三明、张子余二位先生都是道人,深受道教思想的影响,在生意兴隆之际,不忘回馈大众,心系民族大义。
孙、张两位道士共办了三所小学校。张老道经营长春堂后还兼任三所学校的校长,三所学校的一切开支,学生的书本纸笔文具一律由长春堂支付,每年还给学生做一套制服也是分文不收,使当时很多穷苦百姓的孩子受到教育,就像在黑暗中点燃了一支蜡烛,虽然烛光摇曳,但却让人们在艰难困苦的生活中看到了光明和希望。
1840 年鸦片战争失败后,大量鸦片烟涌入国内,严重损害了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当时,很多爱国人士、慈善家都开办了以戒烟为宗旨的事业,“在理公所”就是其中之一,凡是自愿戒烟的人,除伙食自备外,其他如住宿、药物治疗全由公所负担。长春堂也经常为永外公地村的悟真堂、在理公所捐款,资助戒烟、戒毒的经费。
国之将覆 壮志难酬
▲上世纪八十年代,坐落在前门大街28 号的长春堂
个人的命运总要伴随着国家的兴衰跌宕起伏。风雨飘摇的旧中国,处于萌芽状态的民族工商业在官僚资本、帝国主义列强、无法无天的特务机关以及地痞流氓的共同欺压下举步维艰、气息奄奄。
“七·七”事变后日本人侵占了北平城,长春堂也开始走向没落。在日本人的操控下,避瘟散无法外运,产量由每年的250 万盒一下降到64 万盒。
树大招风。日本人在得知长春堂的底细后,以其有不法行为为由,将张老道绑去,勒索重金后,才将他放出。中间过程坊间有多种传说:有人说,为救张子余,长春堂交了200 两黄金,也有的说是出了十几根金条,并掏钱修缮前门楼子和珠市口大街一带的市容。这些说法已经无处验证了,但当时长春堂被日本人勒索重金却是事实。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1942 年的一场大火又再次将长春堂推向衰败。据文献记载,19 日9 时许,长春堂57 号的印刷工人早已上班,这时只听砰的一声,后院楼上库房火光冲天,烈焰腾空,工人伙计一方面即刻打电话通知消防队,一方面组织工人进行扑救,无奈火势猛烈,顷刻间蔓延开来。大火烧毁了54 号上下楼房间15 间,52 号后面经理房屋22 间,豆腐巷后门碾坊2 间,华乐戏院正面楼房38间,两旁房屋28间,后台7间,幕房罩棚等共计150 间左右。传说薄荷冰等香料经火一烧十里闻香,时人传有“鲜鱼口内薄荷香”的叹息。这场大火中,长春堂自身损失80 余万元,赔偿了华乐戏院12 万元,赔富连成科班的戏衣服装道具10 万元,加起来损失在100 万元以上。
日本投降后,北平光复,长春堂又被国民党军统特务马汉三瞄上,张子余先生被以莫须有的罪名关押了九个月,最后长春堂又耗300两黄金才将其赎回。自此这家风云一时的老字号开始一蹶不振。从串巷卖药到名满京城,从富甲一方到穷途末路,从抵制日货到兴办学堂,长春堂为后人展现了中国人的自强不息和中国医药的博大精深,也述说了个人命运面对民族危难时的无奈与叹息。
老店新颜 长春不已
1949 年,北京城和平解放,新中国成立了,久负盛名却奄奄一息的长春堂开始走向复兴。
一百多名职工得到合理安置,当时,张子余先生因年事已高,辞去了长春堂经理职务,被安排在北京市药材公司任理事。
传统产品避瘟散和无极丹重新换了包装得以继续生产,店铺搬至前门大街路东的三间门面房,字号保存如故,经营品种和服务范围均有所扩展。新中国第一部药典将“避瘟散”和“无极丹”收载。深受百姓喜爱的长春堂药店和避瘟散在新中国和煦的阳光里顺利发展壮大。
文革期间,长春堂曾一度更名为“革命药店”、“健民药店”等名号,但改革开放后,随着北京城中的老字号相继恢复,古老的长春堂也迎来了新春天。药店经营品种由中草药发展到西药、进口药、医疗器械等多项服务。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长春堂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如今的长春堂已发展成连锁药店,在继承古方的同时,兼容并蓄,经营多种药品,秉承“与人为善、正道而行”的经营宗旨,为中外宾客提供周到细致的服务,以新时期蓬勃的朝气续写着长春堂新的传奇。
▲2008 年8 月7 日,长春堂重回修葺后的前门大街,新址选定在前门大街135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