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今生与医结缘 无怨无悔奉献
——记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外科杨尹默教授

2012-10-21聂晨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2年11期
关键词:外科医生患者

◎聂晨

他是一名临床医生,在胰腺疾患的外科治疗方面位居国内先进水平;他是一名学者,在国内外专业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近百篇;他还是一位教师,多年来投身于外科临床教学的改革,使之不断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与发展,他负责的教改课题多次在北京大学、北京市等不同层面获得奖励。他,就是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普通外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杨尹默。

杨尹默是60 后,如今,在医院的医、教、研等核心工作中,无论在业务或行政管理方面,60 后绝对是核心和中坚。作为外科临床医生,杨尹默也正步入职业的黄金时段。60 后的青少年时代,虽经历过“反潮流”、“批林批孔”等文革后期政治事件,但中学特别是大学教育基本完整,他们充分体验到“拨乱反正”及改革开放带来的物质和精神层面的变化,也充分享受到由国家巨变带给个人的发展机遇。60 后的身上,既有传统文化的印痕,又充分体现出开放的思维方式,他们有经过努力与奋斗之后的成就感,也有步入中年之后的淡定与从容。杨尹默教授正是这样一个有一定代表性的60 后,他的成长经历与过程,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新时期我国医学教育的发展与临床医生的职业现状。

简单快乐的童年

杨尹默出生在六十年代初,祖籍河北的他是在老北京的胡同中长大的。童年时期,他住在最具老北京特色的前门一带。那时的物质生活虽然贫乏,但孩子们课业负担不重,夏天抓知了、蜻蜓,冬天变着法儿玩烟盒和烧火用的劈柴等,还兼有以玩为主的“学工学农”等等,享受着他们独有的快乐。杨尹默父母均为普通的工人,他很小就担负起家庭的负担,经常给身体不好的父母看病抓药。直到现在,他还清楚地记得当时在前门大街长春堂中药店买药的情景。

回忆少年时代,杨尹默颇有感触,那个时代虽没有电脑或现在的电子游戏,但那时的孩子们很快乐,由于都要或多或少地做些家务,在与兄弟姐妹及伙伴的共同成长过程中,他们更有集体观念,更加懂得珍惜及与人合作。在陪同多病的父母求医问药的过程中,他过早地体会到来自于经济等多方面的困难,也对能治病救人的医生产生了深深的敬意,这也成为杨尹默日后坚定选择从医的朴素理由之一。

大学,开启绚丽人生

高考那年,杨尹默填报的志愿均为医学院,如北京医学院、上海医学院、中山医学院和四川医学院等。成绩优异的他不负家长和老师的期望,成功考取了第一志愿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成为当年前门一带唯一一个考上一类大学的佼佼者。

大学的一切对刚入学的杨尹默来说新鲜而有趣,回忆起大学生活,杨尹默仍很动情:同学们来自全国各地,带来不同的背景与文化。那时绝大多数高中毕业生要去工厂就业,甚至在家待业,被称为“待业青年”,能进入大学的为数不多,“中榜者”都被家庭、同学及社会所羡慕,被称为“天之骄子”。学生们本人也特别有自豪感,那时衣着虽朴素,但周末出去时上衣一定都戴着学校的校徽。校徽也简单,一般多为简单的长方形,横行写着学校的名字。那时基本没什么学费,对于困难的学生,国家还给助学金。学生们普遍学习努力,比较有责任感及紧迫感。80 年代刚刚改革开放,社会上虽有各种思潮的影响,但对医学生们影响不大,加之课业负担较重,基本是教室、宿舍、食堂三点一线式的生活。大学期间,杨尹默非常热衷于社团活动,担任了学生会宣传部部长,不断组织各个行业的名人来学校讲座,丰富校园生活。

回忆起当年在学生会组织活动,杨尹默很感慨:那个时候没有网络,远无现在获取信息的丰富渠道。同学们就发动老师、同学及亲友的各种关系,拿着学校团委开的介绍信直接登门拜访艺术家、作家等,请他们来学校讲座,名人们多欣然接受。也没什么劳酬。那时讲2 ~3 学时的课,课时费仅20 ~30 元,这在现在是难以想象的。他回忆说:“记得有一次我们请八一军乐团的一位著名指挥来给同学们讲‘梁祝’,我们准备了一个便携式录音机,指挥家自己播放盒带配合讲座,台下座无虚席,个个听得聚精会神。活动很成功,我们给指挥家4盒空白SONY 录音带作为课酬,他非常高兴,那在当时是非常贵重的东西。”

回忆起难忘的校园生活,杨尹默说,现在学校的教学环境已有极大改善,物质上特别是学生们获取各种信息的方式与渠道也得到了极大的丰富,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现在的学生们同时也面临着诸多的诱惑。同学们应该更有理想,更有责任感,特别是作为医学生,更需要有利人精神。

博导言传身教,学生受益匪浅

1988 年到1993 年,本科毕业后的杨尹默师从著名外科专家黄莚庭教授,攻读外科博士学位。这位令杨尹默十分敬佩的导师,也正是他从医生涯中一位重要的引路人。不论是做人还是行医,杨尹默都深深地被老师的人格魅力所感染。即使是节假日,黄老也一定要按照惯例,来到病房亲自查房,看看前一天做手术的患者现在恢复到了什么程度,有哪些病人需要进行下一步的治疗规划。有时黄老在外地出差,他也会将长途电话打到科室,询问患者病情,指导治疗。言传身教,耳濡目染,黄老的一言一行给杨尹默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自从走上工作岗位,杨尹默秉承师德,每天下午5 点必定查房。普外病房的医生和患者都知道,无论节假日还是晚上下班以后,只要杨教授没查房,今天工作就没有结束。他常常是拖着疲惫的身体从手术室回到办公室召集医生,轻松地说:“走吧,转转!”即使身兼繁重的行政工作,杨尹默在对待医疗特别是患者方面,从没有懈怠过。他说:“来到病房便有了成就感和自信,也特别能感受到病人对我们的需要,愈加体会到工作的神圣。每天我必须看过所有的病人,否则晚上我会失眠,好像根本没有过好这一天。”

留学归来,报效祖国

1996 年,杨尹默获得临床医学外科学博士学位后,赴德国乌尔姆大学留学,师从国际著名肝胆胰腺外科专家Beger教授,主攻胰腺外科临床与基础研究。

一年多留学德国的经历,使杨尹默开拓了眼界,同时也深刻认识到自己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特别是在外科的基础研究领域。在Beger 教授指导下,杨尹默在科研的设计与方法学应用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为其后来针对胰腺疾患的基础研究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杨尹默在查看病人的康复情况

▲师从国际著名肝胆胰腺外科专家Beger 教授(德国)

▲与导师的默契

作为外科医生,职业倾向是手术,这很正常,但客观上对科研工作往往重视不够。受益于黄老及Beger教授的指导,杨尹默在科研方面同样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承担着3 项国家自然基金课题。正是在医教研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使得杨尹默成为中华医学会胰腺学组成员,并在中华外科杂志、中华肝胆外科杂志、中国实用外科杂志等十余家重要核心杂志担任副主编及编委等重要职务,多年来发表科研论文近百篇。

学成归国后,杨尹默带领北大医院肝胆外科团队积极开展临床与基础研究,使之跻身国内较大外科治疗中心行列之中,成功收治众多不同类型肝胆胰腺疾病患者,在肝癌、胆道疾病、胰腺癌、慢性胰腺炎的治疗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2009 年5 月至今,杨尹默还积极参与北京市医疗器械评审专家委员会大外科器械专业组的组建和评审工作。这个评审专家委员会是由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委托市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中心积极组织协调而成立的,为北京市第一、二类医疗器械做上市前的安全把关。杨尹默对这个看似“份外之事”的专业组投入了大量精力,组织专业组的各位专家集思广益,采用了大外科组内再次分组的工作模式,在核心专家组之外再发展一批机动的外围专家,建立分支专业组,成功完成了《睡眠监测类产品技术评审规范》、《正压通气治疗机产品技术评审规范》的制定,为规范睡眠呼吸等相关产品的安全保障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归国后一直到今天的十多年里,杨尹默所在的科室每年仍会不间断地安排年轻医生到乌尔姆大学学习,对于梯队建设及人才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悲悯情怀,做好医生

做好人,做好事,做好医生,是杨尹默教授从医20 余年来做人、做事的基本信念,他以这样朴素的信念对待每一位患者以及每一台手术。20 余年来经他治愈的患者无数,患者每每到门诊找他,非常激动地表示感谢时,他却常常不记得患者和具体的手术方式。“没有悲悯情怀,有再高的技术也做不了好医生。”这也是鞭策杨尹默成为好医生的动力。

曾有一位来自重庆的中年打工者,因中晚期胃癌转入杨尹默的病房,杨尹默考虑到患者情况复杂,病情严重,便亲自主刀为患者进行了彻底的胃癌根治手术,手术虽然十分成功,但昂贵的治疗费用却成了患者和家属心头的一块巨石。在即将离开医院之际,杨尹默不但在医疗上尽量为患者减轻负担,还拿出自己随身的钱交给患者家属,嘱咐他们照顾好患者,安全返家。

还有一天半夜,一个距北京一二百公里外的小医院,给杨尹默打来电话,请求他紧急台上会诊。挂了电话,杨尹默直奔医院。虽然这里距北京不是很远,但医疗设备很差。患者已经上手术台了,由于没有医用的消毒服,患者仍穿着自己的衣服。患者家属无奈地看着杨尹默,既满怀希望又担心付不起医疗费,情绪复杂地说:能救就救,救不了就算了吧。但杨尹默仍坚持给患者做了肿瘤切除手术,看到亲人从死亡线上被抢救回来,患者家属非常感激,拿出一沓旧旧的、残缺不整的人民币硬要塞给杨尹默,杨尹默感到一阵酸楚,他轻声地告诉患者家属,留下这些钱给病人治病吧。安顿好病人之后,带着欣慰与疲惫,他默默地离开了。医者仁心,杨尹默教授就是这样一个人,对待患者,他始终有一颗仁者之心。

在杨尹默接诊的患者中,有一位老妈妈,她的儿子因车祸刚去世不久,自己就被查出胰体尾部肿瘤,多家医院都说不能做切除手术了,只能存活3 ~6 个月。这位老人最后找到杨尹默,杨尹默在切与不切之间思考了许久:不切,等于放弃;切除,有极大风险,但也才有远期生存可能。杨尹默为患者制定了周密的治疗计划,经过艰难而积极的手术,最终取得成功。到现在两年多了,老人依然健在,有时候还会来医院找他看病。每每看到这个老人,杨尹默都会由衷体验到作为一名外科医生的神圣与满足。

曾经有人说过,世界上最有成就感的三种人:给婴儿洗澡的母亲;叼着烟斗欣赏自己作品的画家;历尽千辛万苦切除肿瘤的外科医生。

作为一名60 后,作为一个深受患者爱戴的外科医生,作为一名教书育人的临床教师,杨尹默教授平凡而不凡:他每天重复着门诊、手术、讲课,身影匆匆,是众多临床医生的缩影; 20 余年,他秉持做好医生的朴素信念,从不懈怠地坚守与传播,默默铸就着不平凡的人生。

猜你喜欢

外科医生患者
怎样和老年痴呆患者相处
最美医生
甲减患者,您的药吃对了吗?
认知行为治疗在酒精依赖患者戒断治疗中的应用
肩肘外科进展与展望
3例肺动静脉瘘的外科治疗
医生
望着路,不想走
医改如何切实降低患者负担
扁平足的外科治疗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