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现状与反思
2012-10-21李玉明
□李玉明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现状与反思
□李玉明
在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工作中,德育始终处于首要位置。近年来,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态势由“改善办学条件,实现规模扩张”转向“注重内涵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中职德育实效性问题日显重要,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由此,考查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的现状,分析今后研究的重点,无疑对促进中职学校加强和改进德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一、相关问题的提出
1.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学校德育工作。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1]。国家历来颁发的文件都反复强调学校德育工作。1988年《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指出,中小学必须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始终如一地抓紧抓好。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以战略的眼光来认识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克服“一手硬、一手软”和忽视德育工作的倾向。200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强调,必须坚持把学校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树立育人为本思想。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再次重申“德育首位”的原则。
2.中职学校培养目标决定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中等职业教育是一种类型教育[2],以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中职学生是未成年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产业大军的重要来源[3]。2009年在天津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中职学校德育工作会议对新时期做好中职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原教育部长周济还指出,要深入开展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道德和法制教育,热爱劳动、崇尚实践、奉献社会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及珍爱生命和健全人格教育[4],中职德育外延扩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坚持德育为先,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
3.中职学校生源成分复杂性要求德育需要改进和加强。新世纪以来,国家以“大力发展”作为基本的推进政策,发展职业教育。尤其是2005年以来,中职教育进入以改善办学条件、扩大办学规模为主要特征的发展之路。随着时代发展,其又逐渐成为面向社会、面向人人的教育,从应届初中毕业生扩展到往届初中毕业生、未升学普通高中毕业生、退役士兵、农村青年、农民工、下岗失业人员等人员[5],使中职教育对象呈现多样化、复杂化趋势。整体上看中职生平均年龄16.8岁,最小年龄14岁,最大年龄19岁[6],是法律意义的未成年人,大多数毕业后直接进入社会,步入职业岗位,其思想道德状况将关系到我国产业工人的素质,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这使得中职学校不得不从自身角度,重新审视学校教育教学的质量问题。在这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氛围中,研究中职学校德育实效性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二、总体研究的现状
以中国知网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为文献检索资源,输入检索控制条件,以篇名“职业学校”,并且分别包含“德育”、“道德”选择“精确”检索,结果如表所示。
由表可知,研究成果多集中在2000年后,尤其是2005年以来,呈递增趋势,这与新世纪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在国家大力改革与发展政策强力推动下,职业教育发展环境发生变化有很大关系。经过分析和对比发现,虽然在篇名中直接含有职业学校德育实效或有效的文章不多,按照张忠华观点[7],实际都是探讨职业学校德育有效或实效问题。最早研究的文献出现在1987年,庞翔勋撰写的《中华职业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8],接着是1988年吴昌盛撰写的《职业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初探》[9],2003年郝常芬、张冰撰写的《中等职校有效性德育的‘六个基本点’》[10]。
111222 999000 8990021 50505合01 -----年1.-----1计01 11122-.999002 899006 49 949 以“ 7 2224业026量 02包 学含校“”道为 比德篇 例143”1 004391名0...(882...0 264 %并 )且以“职数215 17 02672业82量6 08包 学含校“”德为 比育篇 例15”1 033 30名0 0..2(44..0 64 %并)且
1.对中职学校德育现状的总体判断。虽然中职学校根据“职业教育实际和中职学生的特点,切实加强和改进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取得了明显成效”[11],但在绝大数研究者视阈中,中职学校德育状况面临许多问题,与社会的预期有一定的差距,实效性不理想或是比较低下。如,1987年吴昌盛对长春市8所职业学校353名学生调查后,发现78%的学生对学校职业道德教育工作表示不满意[12],2003年上海课题组认为职业学校道德教育在多元价值观背景下显得“无所适从”[13],周莉用“三mang”即:德育工作忙碌、德育目的盲目、德育结果茫然[14],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中等职业学校道德教育存在种种问题,道德教育的效果无法令人满意”[15],“在青少年道德教育中起主导作用的学校德育目前尚处于低效的状态”[16],中职德育呈边缘化趋势[17]。
2.对中职学校德育实效性低的归因分析。(一)德育体系不完善。没有形成统一和可持续的德育体制,有关部门宏观指导、统筹协调不当,学校道德教育与企业要求脱节,行业企业参与不够,学生就业后存在职业道德缺失现象[18]。(二)学校重视程度不够。学校管理者对待德育表现为:口头重要但行动次要,理论素养缺乏不得要领[19],侧重专业知识、技能等所谓“硬件”培养,轻视思想道德素质、职业道德等“软件”提高,忽视育人为本[20]。(三)学校德育脱离实际。大道理讲得多,行为养成训练少;单向知识灌输多,双向情感互动少;沿袭普教德育标准多,职教特点德育活动少;适合社会发展要求多,关注学生人格成长需要少[21],人本意识淡薄,学生主体淡化,忽视了学生的层次性,影响了德育的针对性。(四)生源因素。高校扩招导致生源整体素质不高,招生对象成分复杂。“低分数群体”、“弱势群体”成为中职生的代名词,中职学校的“问题生”较多,这是研究者普遍认为导致中职学校德育实效性差的重要原因。(五)教师因素。由于受职业教育社会地位、职业学校生源状况等外在因素影响,教师缺乏成就感,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自觉专业成长动力不足,教学创新不够,文化课、专业课、实习实训三者之间德育关系断裂,德育联系缺乏有效梳理,课程德育资源挖掘不深[22]。(六)社会因素。信息化时代及社会转型,多元价值取向与传统观念碰撞剧烈,既冲击成人世界,也严重影响到学生。“信与不信”一直是困扰中职德育的难题[23]。有论者甚至提出了要防范 “从业人员在其从事职业活动的过程中,由于个人偏离了职业道德规范,而造成各种有形或无形损失的潜在因素”即道德风险[24]。
3.对提高中职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对策分析。在提高中职德育实效性对策上,研究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不同见解。以下几个方面比较有代表性。
在中职德育理论和观念上,李小鲁认为,提高中职德育实效必须明晰其德育理论意蕴,并从德育过程是人的社会化过程、自主内省性过程、师生互动发展过程、人文关怀和精神大爱过程等四个维度阐述了中职德育的理论育意蕴[25]。刘安拉提出,要树立新的德育观,对学生思想认识、品德行为、情感体验要有正确的认识,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需要[26]。程逊、王志洲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出发,提出以需要为出发点,按照需要层次,设计德育过程,促进学生自我实现,并指出,“德育者对德育对象的满足与德育实效之间存在正向性关系”[27]。
在中职德育特点上,林晓枫从“明确的针对性、学科知识的综合性、鲜明的实践性”三个方面论述了职业类学校德育特点[28]。钱玉萍认为,中职教育目标的职业性、教育内容的丰富性、教育组织的广泛性、教育途径的实践性,强调家庭、社会、学校三结合德育的重要性[29]。李侃时等分析了中职学生特点(主体自我化和价值取向功利化、生活理想短期化和实惠化、社会公德和个人道德意识淡薄化、人际交往实用化、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弱化、厌学情绪扩大化等),提出中职教育的价值目标应由“重德轻能”向“德能一体”转化[30]。上海课题组还提出,应拓宽中职德育内涵,紧密结合行业需求,引入企业文化,强化实习实训性;统合德育目的、形式和效果,并随时代发展,不断更新、进步[31]。
在中职德育模式、方法和评价上,崔广才主张实施分层德育,从一至三年级分别提出德育目标[32]。翟玉荣、夏玲[33]和张薇[34]等提倡主体道德教育模式,以日常生活为载体,树立服务即教育意识,平等关注学生,宽容理解学生,尊重相信学生。侯全跃主张生活体验教育模式,教育内容真实化、生活化[35]。周莉提出运用生活式德育、参与式德育、传递式德育等“活”的德育方式,确定适合现实需要的德育目标,设置“活”德育内容[36]。宋国荣、何丽芬主张德育课堂教学要运用民主方法,采用形成性评价,体验个体生存价值,关注他人存在价值[37]。汤元军提出要从“可检测、能观察、促发展”三方面建立德育课教学评价标准,体现目的性、主体性、发展性[38]。刘安拉提出要落实德育民主化,使德育方法由简单灌输向平等交流转变;落实德育实践化,使德育方法由封闭式向开放转变;落实德育理想化,使德育方法由传递知识向塑造人格转变[39]。
三、今后研究的反思
应该说,研究者从不同方面,比较深刻分析了中职学校德育实效性低或不理想的原因,也提出了比较具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对当前改进和加强中职德育,提高工作实效有一定的意义。但是,从文献的综合情况来看,有价值的研究成果还较少。主要表现在,中职德育理论基础研究落后,特点不鲜明,体系不明晰,模式不具体,可操作性不强,与实践应用还有一定差距。今后,中职德育实效性研究需关注以下方面:
1.体现职教特点,加强中职德育理论研究。针对职业教育这种区别于普通教育的一种类型教育,应认真研究国外道德教育理论,借鉴我国普通教育德育研究成果,对制度德育、情感德育、生活德育、欣赏型德育、整合德育、角色德育等理论充分吸收、运用、创新,形成自己独特的德育理论,支撑中职德育实践。
2.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完善德育体系研究[40]。市场经济、网络时代、价值取向多元化等,使得影响中职德育实效性的因素呈现多样性和复杂化,中职德育将面向社会,立足职场,走向开放。中职德育体系构建不仅涉及教育内部,还兼有行业企业,国外文化、国内文化和民族文化,此种情况要比普通教育复杂,这也是由中职教育的特点所决定的,需要认真研究。
3.贴近社会生活,体现职业特点研究。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学生的“出入口”的是影响其持续发展的一对基本矛盾。实现出口“畅通”、入口“旺盛”要求中职德育研究要立足学生持续发展,面向动态的、变化的职业岗位,贴近学生丰富的社会生活,谋划学生幸福的职业生活。
4.注重能力培养,促进个性发展研究。现阶段,中职教育受功利主义影响严重。学校教育的人本意识被淡化,学生的主体性被忽视。实现人的个性化发展,是人本身的目标,也是社会的需要。社会发展程度越高,对人的个性化程度要求也将越高[41]。研究如何培养学生在关心人和体谅人的心境下,在社会分工合作条件下,学会合作、与人共处,进而更加广泛地接触社会,适应社会,使“利己”成为自觉的“自律”,使“利他”逐渐“觉醒”,成为满足自己快乐和需要的自觉行为。这也将是培养现代社会人的一项必要内容。
5.张扬民族精神,培养现代公民研究。民族精神是精神之柱、生命灵魂。公民教育是教人做人的底线教育。中职学校不能仅仅把教育的目标停留在“培养技能型人才”上,更为重要的是培养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符合中国传统伦理、体现民族特点和中国国情的高素质的“合格社会公民”。同时也要有国际的视野,因为“公民教育并非资产阶级或资本主义国家的专利”[42]。我国是多民族国家,教育问题和民族问题是一对孪生兄弟,每个民族都习惯了本民族的文化,任何文化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文化的价值是相对的,不能简单用一种文化来否定另一种文化[43]。中职学校德育研究也要尊重少数民族优良传统和习俗,因为传承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整个人类的共同财富[44]。
6.加强德育科研,构建德育模式研究。德育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市场经济、网络时代、多元文化成为德育实效研究视域需要面对的现实德育环境问题,德育模式、德育方法、德育途径是德育实效研究视域需要面对的现实德育手段问题,这些问题都与德育实效性有直接关系,要求德育研究成为学校教研、科研的常态活动,要求德育研究要构建符合中职特征的有效模式,回避和杜绝中职德育功利化和工具化,回归和倡导中职德育的人本化和人性化。
[1]教育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教社政[2005]11号).
[2]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
[3][11]教育部,中宣部,中央文明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关于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见(教职成[2009]11号).
[4]教育部.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会议文件汇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5]教育部.关于做好2010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教职成[2010]5号).
[6]王清连,张社宇等.职业教育社会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288.
[7]张忠华.对德育实效性问题研究的反思[J].现代大学教育,2010(2):73-77.
[8]庞翔勋.中华职业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J].教育与职业,1987(2):20-21,11.
[9][12]吴昌盛.职业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初探[J].教育与职业,1988(9)∶3-5.
[10]郝常芬,张冰中等职校有效性德育的‘六个基本点’[J].职教通讯,2003(2).
[13][18][20][24]新时期上海职业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课题组.职业学校职业道德的现状与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2003(5):33-37.
[14][36]周莉.职业技术学校德育的有效性分析及对策[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100-102.
[15]范俊华,匡瑛.英国提升德育有效性新举措及其对我国启示[J].职教通讯,2011(17):37.
[16]王芳,雷虹.职业学校德育课学习特点文献综述[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7):109.
[17][19][25]李小鲁.论中职德育工作时效性[J].现代教育论坛,2008(12):18-23.
[31]新时期上海职业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课题组.职业学校职业道德的思考与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2003(5):38-42.
[21]林旭兰.对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现状的理论认识[J].职业教育研究,2009(2):54-55.
[22][35]侯全跃.关于增强德育实效性的思考[J].职教通讯,2005(3)55-56.
[23][38]汤元军.职业学校德育课有效教学标准及策略[J].职业教育研究,2010(5):39-41.
[26][39]刘安拉.浅谈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实效[J].大众科技,2009(3):144-145,160.
[27]程逊,王志洲.职校德育之实效程度与需要层次的关联性研究[J].成人教育,2009(8):34-35.
[28]林晓枫.提高职业类学校德育实效性的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150-151.
[29]钱玉萍.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对策[J].教师,2010(30):8.
[30]李侃时.试论新时期中职学生的特点及提高德育实效的基本对策[J].成才之路,2010(3):6-7.
[32]崔广才.中职学校分层次开展德育工作之我见[J].南方论坛,2010(1):108-109.
[33]翟玉荣,夏玲.德育在职业教育中的有效实施模式[J].知识经济,2009(12):131-132.
[34]张薇.加强职业学校德育实效性的思考[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10(33):148.
[37]宋国荣,何丽芬.浅谈职业学校课堂教学的德育价值[J].职教通讯,2000(12).
[42]宋晓梦.传统德育向公民教育延伸[N].光明日报.2008-04-18.
[40][41]赵玉英,张典兵等.德育原理[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328.323.
[43][44][45]王军.教育民族学[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序.2.3.6.
李玉明(1970-),男,吉林安图县人,延边州教育学院职教部主任,中职教师在职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课程与教育管理。
G710
A
1001-7518(2012)07-0069-03
责任编辑 秦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