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海底串”渔具类型分析
2012-10-21叶群涛刘洪旭
叶群涛,郑 基,刘洪旭
(浙江海洋学院水产学院,浙江舟山 316004)
浙江省“海底串”作业始于20世纪90年代前后,作业渔场主要分布在沿海,水深一般不超过50 m[1],是浙江省中北部沿海分布较广的小型作业渔具之一[2]。经过2011年7-12月和2012年4-6月笔者多次对浙江省舟山市岱山县和普陀区沿海“海底串”渔具的结构特征,作业方式等方面进行调查和走访[3-5]。发现“海底串”作业渔船上工作的渔民收入稳定,人均年收入(3~4)万元。由于其设备简单,操作方便,风险性小且能带来较大的经济效益,所以越来越多的人青睐“海底串”这种渔具,使得它的数量近几年来不断增多。然而从渔获物情况来看,在捕获小型经济鱼类的同时,也会兼捕获到经济鱼类幼鱼(幼鱼比例较高)[6-7]。这样不利于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会对当地的渔业资源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需要对它的使用进行管理。但是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很少有人对“海底串”渔具的类型进行研究[8],它仍是一种未定性渔具。这样对其未来的发展和管理都会带来许多不利因素,因此有必要对它的类型进行分析研究,确定其类型。鉴于此,笔者通过多次调查和走访,侧重于对它的类型进行分析,希望能为“海底串”渔具以后的改革、创新与管理等方面提供参考。
图1 海底串模型图Fig.1 The model of the benthoal string net
图2 海底串结构示意图Fig.2 The structure diagram of the benthoal string net
1 捕捞原理
图3 海底串作业结构示意图Fig.3 The structure diagram of the benthoal string net in operation
“海底串”渔具主要是通过敷设在鱼虾类的产卵,育肥场所及其洄游的通道上,利用水流的冲击,拦截诱导捕捞对象,使其陷入网囊或网身中部取鱼部(被水流冲击形成袋状结构)而被捕获的渔具。因而其捕捞原理既有利用水流冲击,“迫使”捕捞对象进入网内,又有“拦截诱导”捕捞对象进入网内的功能。其捕捞对象主要为石首科鱼类和其他小型经济鱼类及虾蟹类。如梅童鱼、龙头鱼、黄鲫、凤鲚、舌鳎、日本武士蟳、口虾蛄和虾等。然而渔获物中经济鱼类幼鱼比例较高,会对当地的渔业资源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2 结构特征
2.1.1 网衣部分
网衣部分主要有网墙、网舌、网身、网囊和倒须等部分组成。
(1)网墙:网墙包括上部网衣和下部网衣。上部网衣的材料为PE,目大为25 mm,纵向目数为380目,横向目数为2 000目,网线规格为辫编八股,无结网片,总长为50 m。下部网衣的材料为PA(俗称尼龙),目大为25 mm,纵向目数为52目,横向目数为2 000目,总长50 m。
(2)网舌:网口部分是由网片与网墙拼接而成,为矩形网片,材料为PE。网舌纵向目数为30目,目大为28 mm,后方与铁圈通过网线相连,存在10次缩放目,网线规格为42Rtex3×3PE。
(3)网身:网身有2个铁圈组成,材料为PE。铁圈1周为200目,目大为28 mm。2个铁圈之间的纵向目数为17目,横向目数为200目,网线规格为42Rtex3×3PE,无结网片。
(4)网囊:网身的左右两边呈对称结构,网囊中间有1个倒须,材料为PE,网囊目大为28 mm,网线规格为42Rtex3×3PE,无结网片。
图4 网囊示意图Fig.4 The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capsule net
图5 倒须结构示意图Fig.5 The structure diagram of the poor
(5)倒须:网囊后端有1个圆台形倒须(漏斗),入口为钢筋制成的圆圈,通过网衣相连。其作用是使鱼类陷入网身至网囊处。倒须材料为PE,铁圈网目数为140目,倒须网目数为64目,铁圈与倒须之间的目大为28 mm,纵向长度为24目,网线规格为42Rtex3×3PE,无结网片。
2.1.2 纲索
主要由网衣缘纲、浮子纲、沉子纲、叉纲、起网绳、搭纲、锚泊缆绳、浮标绳等部分组成。
(1)网衣缘纲:网衣缘纲为PE绳,直径为10 mm,上网衣缘纲与浮子纲捻向相反,下网衣缘纲与沉子纲捻向相反,长度为55 m。
(2)浮子纲和沉子纲:浮子纲、沉子纲均为PE绳,直径为10 mm,在浮子纲和沉子纲上分别挂有浮子和沉子。浮子纲长50 m,沉子纲长50 m。浮子长度大小为13 cm,浮子共150个,其具体分布为:第一个与第三个浮子的间距为27 cm,然后第三个与第四个浮子的间距为30cm,第四个与第六个浮子的间距为27 cm,然后从第六个浮子开始,每两个浮子的间距为35 cm左右。沉子的排列方式与浮子相同。
(3)叉纲:叉纲的材料为聚丙烯,其直径为14 mm,长度为2.33 m,一端与网身的上下纲相接,另一端与木条的上下连接,共4条。
(4)起网绳:起网绳的材料为聚丙烯,直径为20 mm,长度为50 m左右。
(5)搭纲:直径为16 mm,搭纲长度为2 m。
(6)锚泊缆绳:锚泊缆绳的材料为聚丙烯,其直径为20 mm,每顶网通过锚泊缆绳与锚相连,长30 m对折。
(7)浮标绳:浮标绳为PE绳,直径为5.5 mm,长度视具体水深而定。
2.1.3 属具
属具部分主要由浮子、沉子、铁圈、档杆、铁锚等部分组成。
(1)浮子:浮子长度为13 cm,直径为45 mm,呈椭球形。材料为塑料,每个浮子重量约为0.1 kg,浮子共150个。其具体分布为:第一个与第三个浮子的间距为27 cm,然后第三个与第四个浮子的间距为30 cm,第四个与第六个浮子的间距为27 cm,然后从第六个浮子开始,每两个浮子的间距为35 cm左右。
(2)沉子:沉子长度为15cm,呈椭球形,材料为陶土。截面较长端为5 cm,较短端为2 cm,沉子共150个,其排列方式与浮子的排列方式基本相同。
(3)铁圈:铁圈共2个,直径分别为620 mm和600 mm,倒须与前铁圈相连的纵向网目为24目。
(4)档杆:档杆有2根,其长度约为1 m,直径为40 mm左右,其主要作用是将网身上下拉紧展开。
(5)铁锚:每顶网配备一个铁锚,重约35 kg。长1.05 m左右,横杆长度为90 cm,刺宽长度为23 cm,刺高长度为37 cm,两刺之间的距离为770 mm,刺深长度为130 mm。
2.2 渔具装配
纲索装配:上纲与上缘纲的捻向相反,下纲与下缘纲的捻向相反,而上、下纲各一条分别穿于上、下缘网衣边缘网目,再各与另一条上﹑下纲合并。上纲每隔0.2 m(分配13目)用单丝扎结一档,下纲每隔0.205 m(分配13目)用单丝扎结一档。
其他纲索装配:相邻网片上﹑下纲对应连接。网身部有网圈部或者带漏斗网的升网,以锚、石等将侧张纲和型纲固定在一定的场所,并在纲上悬挂网片,使锚、石等得以固定、浮子的浮力、网衣和沉子的沉降力等维持平衡,以保持所需的形状。
网衣缝合:网衣上、下部分,上、下网缘网衣对目编缝,而网囊与倒须之间挂目编缝连接。
2.3 渔船
“海底串”渔具作业渔船有钢质和木质两种,现在大多数渔船为钢质渔船。它的主机功率为150~200 kW,船舶总吨位为50~80 GT,船长约23 m,宽约4.5 m。每艘渔船配置工作人员6~9名,携带渔具25~35顶。作业时多采用多网串联作业,以一艘船为一个作业单位。作业渔场主要分布在沿海,水深不超过50 m。
2.4 渔法
放网准备:渔船携带渔具抵达渔场,网具按照放网顺序依次叠放在右舷甲板上,下纲和属具在前,上纲在后,网衣置中。
放网:平潮时放网,放网方向与海水流向相垂直,将网具串联(30顶左右)抛入海水。右舷操作,渔船中速前进。先抛出铁锚,然后依次放出锚纲﹑叉纲和网具,最后抛出船锚和带网纲。网具离海底高度约50~60 cm,下纲贴底,上纲离海底0.6 m左右,总共敷设约2 n mile。放网毕,渔船派专人值班,潮水松时起网,每次起网时间2~3 h,每天可根据潮水情况作业2次。
起网:起网过程和放网过程相反,先起船锚和带网纲,然后依次为各组网具。起网过程中一边取下渔获物(先取出网囊中的大鱼,再把2根搭纲合并后拉网,将网墙中部的渔获物取出。一般情况下,网囊中的渔获物个体较大,网墙中部的渔获物个体较小);一边将网具按顺序叠放好,为下一次放网做准备。
3 结论与讨论
3.1 结论
我国于1985年5月8日发布了GB5147-85国家标准《渔具分类,命名及代码》,并于1985年12月实施。渔具分类依据捕捞原理,结构特征和作业方式划分成类、型、式三级。此标准对陷阱类渔具是这样规定的:陷阱类渔具是根据沿岸地形,潮流和鱼、虾、蟹类的洄游分布,敷设在潮流较大的海滩、河口、湾澳等沿岸水域,拦截或导陷鱼、虾、蟹类,从而达到捕捞的目的。按捕捞原理分为拦截、导陷两种方式,按渔具结构分为插网、建网、箔筌三个型。建网型是使用木桩、沉石或锚,将网具敷设在近岸鱼类洄游通道上,靠其横断潮流的网墙,导鱼进入网圈,最后到达取鱼部[9]。
根据上面的分析,笔者认为“海底串”渔具的渔具分类名称应定义为陷阱类建网型渔具。
3.2 讨论
(1)有学者认为“海底串”渔具属于张网类渔具。张网类渔具是张设于沿岸鱼、虾类洄游通道或产卵场区,依靠潮流的冲击,迫使捕捞对象入网[10]。从捕捞原理上看,“海底串”渔具既有利用水流冲击,“迫使”捕捞对象进入网内,又有“拦截诱导”捕捞对象进入网内的功能。而张网类渔具没有“拦截诱导”的功能。从结构特征上看,张网类渔具网口由框架、桁杆,竖杆或其他浮,沉力装置维持水平和垂直扩张。网具张设海中,网口呈正方形,矩形或梯形张开,流大时迎流张捕,平流时网具上浮,捞起网囊取出渔获物。而“海底串”渔具网衣部分主要有网墙、网舌、网身、网囊和倒须等组成,而这些恰恰是张网类渔具所没有的。从捕捞原理和结构特征两个方面可以看出,“海底串”渔具不属于张网类渔具。
(2)有学者认为“海底串”渔具属于笼壶类渔具。笼壶类渔具是根据捕捞对象特有的栖息、摄食或生殖等生活习性,设置带有洞穴状物体或内装饵料并设防逃倒须的笼具,诱其入内而捕获的专用工具[11]。从捕捞原理上看,“海底串”渔具与笼壶类渔具都具有诱导鱼类的功能。然而“海底串”渔具的“拦截诱导”功能与笼壶类渔具的引诱捕捞是不同的。“海底串”渔具是首先通过网墙拦截鱼类,然后诱导鱼类进入网圈(不需要饵料),最后使鱼类陷入网囊或网身中部取鱼部。而笼壶类渔具是根据鱼类的生活习性引诱鱼类进入网具(有的需要饵料,有的不需要饵料)从而捕获鱼类的。所以从捕捞原理可以看出“海底串”渔具不属于笼壶类渔具。
4 对管理方面的建议
1995年10月FAO通过的《负责任渔业的行为准则》中指出,为确保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要严格限制破坏资源的渔具、渔法,或者要求安装能够释放被保护动物的装置,以减少对渔业资源及海洋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破坏[12]。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1)按照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对陷阱类渔具的要求,并结合“海底串”渔具的特点,对它进行统一管理,制定长期发展规划。结合各地渔业资源的不同情况,划定可捕捞范围,严格控制渔船数量,规定最小网目尺寸的大小。
(2)根据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发布的“浙江省2012年海洋禁渔休渔通告”可知,不同类型的渔具禁渔休渔时间是不同的。如灯光围(敷)网作业休渔时间为5月1日12时至7月1日12时;帆式张网作业休渔时间为5月1日12时至9月16日12时;桁杆拖虾、笼壶类和刺网类作业休渔时间为6月1日12时至8月1日12时;定置作业休渔时间为6月1日12时至9月1日12时;拖网类及其它未列举海洋捕捞作业休渔时间均为6月1日12时至9月16日12时。只有确定了某种渔具的类型,才能更加科学合理的规定它的禁渔休渔时间(由上面分析定义的“海底串”渔具的类型,可知它的休渔时间应定为6月1日12时至9月16日12时),从而更好的保护当地的渔业资源。
(3)对“海底串”渔具进行技术改进。通过调查和走访得知,“海底串”渔具的渔获物中经济鱼类幼鱼的比例较高,这样会对当地的渔业资源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它的捕捞原理是首先通过网墙拦截鱼类,然后诱导鱼类进入网圈,最后使鱼类陷入网囊或网身中部取鱼部。然而它的网囊目大仅28 mm,网墙目大仅25 mm,这远小于张网,拖网类的最小网目尺寸(张网网囊的最小网目尺寸为50 mm,南海区拖网网囊的最小网目尺为39 mm)。因此为了降低渔获物中经济鱼类幼鱼的比例,更好地保护当地的渔业资源,需要增大“海底串”渔具的网目尺寸,尤其是要增大网墙的网目尺寸(建议不小于50 mm)。
(4)加大对渔民的教育,坚持信息及时准确的发布。让渔民真实的感受到如果不对“海底串”渔具进行管理,将会对当地的渔业资源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在规章制度的制定过程中,要让广大渔民参与进来,听取他们的意见,考虑他们的利益,这样有利于制度更好地被广大渔民接受并执行,从而更好的保护当地的渔业资源。
[1]周永东,张洪亮.舟山海底串作业对渔业资源的利用分析及其管理建议[J].渔业现代化,2010(3):59-63.
[2]《中国渔业资源调查与区划》编辑委员会.中国海洋渔具图集[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316-326.
[3]崔建章.渔具与渔法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10.
[4]黄锡昌.海洋捕捞手册[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0:437-445.
[5]冯 波,卢伙胜.海南“石斑鱼苗网”渔具属性辨析[J].海洋渔业,2006,28(4):346-349.
[6]林龙山,程家骅,凌建忠,等.东海区主要经济鱼类开捕规格的初步研究[J].中国水产科学,2006,13(2):250-256.
[7]吴振兴,吴常文.浙江近海棘头梅童鱼生长规律与群体组成的研究[J].水产科技情报,1990,17(6):170-174.
[8]朱文斌,宋伟华,姚光展,等.浙江省“海底串”渔具调查分析[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7(2):206-210.
[9]涂逢俊,李豹德,等.中国海洋渔具调查和区划[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417.
[10]涂逢俊,李豹德,等.中国海洋渔具调查和区划[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265.
[11]涂逢俊,李豹德,等.中国海洋渔具调查和区划[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507.
[12]陈晓雪,黄洪亮,陈雪忠.国内外拖网减少副渔获物的研究进展[J].海洋渔业,2007,29(3):263-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