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靠“医药分开”难以实现医改目标院长话医改
2012-10-20韩尧
本刊记者◎韩尧
医疗市场化并非“看病难、看病贵”的元凶
院长A:许多人把过度市场化造成的后果,当作“看病难、看病贵”的原因。我不这么认为。医疗市场再特殊,也受看不见的手(市场)调节。在30年前,我国许多市属公立医院规模小,能力差,水平低,与欧美发达国家医院有“天壤之别”。改革开放后,医疗市场化促进了卫生事业的高度发展。在政府投入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医院整体服务能力和水平,现已接近或超过欧美水平。
目前出现的问题是贫富差别,老百姓享受不起高水平的医疗服务。虽然政府对医疗保障投入了一定资金,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区域差别如此巨大,国家财政也并不富裕。造成“看病难、看病贵”的原因不是市场化调节手段失灵,而是政府投入有限,医疗保障不高,市场化不规范,管理不到位。医改不是盲目花钱,必须搞清哪一些是市场的事,哪一些是政府的事。借市场之力,“四两拨千斤”,再也不能走过去的老路,什么都想管,什么都管不了。不能高投入、低效率,让医药成为国家的包袱。
医药分开需要一套合理的补偿机制
院长B:从开始到现在,我听过很多有关医改的报告与讲话,都大同小异,都非常有道理,但是我还是理解不了。就拿补偿机制来说,中央原来的计划是投入一定资金,再分摊到每位医务人员手里。到底补多少,三千?五千?医务人员的胃口大着呢,明的暗的一万补不齐,两万也补不齐。某大医院一个神经外科的主治医生一个月的收入是多少?没几个人知道。补偿机制,怎么补,拿什么补?国家财政能拿得出来吗?地方财政能拿得出来吗?我认为拿不出来。国家让我们怎么改,我们就怎么改。
院长C:医改的本质是政府想要给老百姓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内容,必须坚持“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的原则。在我国目前难以实行,在全世界,也没有完全意义上的、彻底的全民免费医疗。但是,目前许多人对医改的认识是不到位的。他们认为:只有病人看病不掏钱,医改才算成功;而达到这一目标的唯一途径就是“医药分开”。
难道“医药分开”是医改成功与否的唯一钥匙?难道“医药分开”就能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吗?我认为,通过“医药分开”是解决目前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举措,但不是唯一举措。
“医药分开”需要政府建立一套合理的补偿机制,没有政府强有力的支持,补偿政策不出台、不到位,难度会很大。同时,医药一旦分开,市场上的药店就会承担医院门诊用药与部分病房用药的职责,将使医疗质量难以得到保证。比如:医院开了处方,药店卖的却是假药的问题就可能出现。
强基层能缓解“看病难”
院长D:我认为北京的医院基本都是在为外地人服务。病人中有60%左右的都是外地人。这说明基层没有强起来。基层医生水平不高,基层强不了,就难以缓解目前“看病难”的问题。
强基层还不能只靠“外援”。由于大部分基层的环境不佳,即使让好大夫去基层,去了也是天天喝酒,根本没时间专心看病,好大夫下基层,三年就成了坏大夫。此外,好大夫都是专科大夫,去了基层,一年也看不了几个病人。农村不强,光北京强又有什么用?
要重视医生的技术价值
院长E:当前,医生的技术很不值钱,挂一个专家号仅十几元。医院靠耗材、药品赚钱。没有医生的技术,人工支架、人工关节等耗材产品根本没用。然而,医生也不能仅靠耗材与药品挣钱。把医生的服务价格提高,让医生的技术价值回归正常,是非常有必要的。
▲首届北京地区医院院长沙龙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