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教研平台的知识管理功能设计*
2012-10-20徐永祥蒋旺喜
徐永祥,蒋旺喜
(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浙江金华 321004)
网络教研平台的知识管理功能设计*
徐永祥,蒋旺喜
(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浙江金华 321004)
现有网络教研平台大多不支持教师共享其实践知识。文章借鉴知识管理的三种方法,在已有平台的基础上,设计添加三个具备知识管理功能的通用模块:知识库、知识地图、知识社区,以期使完善后的平台具备知识管理的功能,形成中小学教师实践知识共享机制,提高网络教研的有效性。
网络教研;知识管理;功能设计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1]教师专业发展成为信息时代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利用高效、迅捷的网络平台开展教研合作,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2]网络教研因具有不受时空和人数限制、研讨主题多样、资源共享等特点,正被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校采用。在网络教研开展的过程中,教师个体和群体会产生大量的实践知识,这类知识的有效共享将增加知识价值,提高网络教研效果,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因此需要网络教研平台为知识共享提供良好支持。然而通过分析发现,现有平台大多不支持教师共享其实践知识。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爆炸性增长催生了知识管理,知识管理是一个动态、持续的知识获取、储存与创新过程。[3]强调知识在组织内部的大范围共享是知识管理最重要的特点。研究者普遍认为,有效的知识管理能提高教师教学的有效性,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4]因此运用知识管理的方法来完善现有的网络教研平台,能够使其在网络教研的过程中有效管理教师的实践知识,并支持这些知识的大范围共享。
一、具备知识管理功能的网络教研平台的特点
教师通过网络教研产生的实践知识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可以表达的,容易用数据、编码过程和普遍规则来传播和共享的知识,[3]如教学设计、课件、视频等。而隐性知识则是高度个人化的、难以形式化的知识,[3]如通过网络教研产生的心得感悟、教学反思等。根据教研组织内知识的特性,运用知识管理的方法对现有平台进行完善,将使平台具有以下特点:
1.知识的高度共享性
知识的高度共享性是指教研组织内教师间的知识共享将不限于个体对个体,而是通过教研平台的知识管理功能,对所有参与教师所要共享的知识进行统一的收集、组织、发布、管理,使知识可以被组织内其他教师方便地检索和获取。
2.知识的快速转换性
知识的快速转换性是指通过教研平台的知识管理功能,教师共享的隐性知识可以快速转换成显性知识,并被其他有需要的教师吸收利用,使原本难以形式化的隐性知识的获取变得简单方便,提高教研组织内知识的利用率。
3.知识的创造性
创造性强调教师通过教研平台的知识管理功能获取所需知识后,在使用知识的过程中,对其进行加工创造,提升知识的使用价值,改变知识的使用方式,并通过平台将加工后的知识进行再共享,使组织内可共享的知识含量不断扩大。
二、网络教研平台知识管理功能的基本构成
知识管理有两大基本策略:编码化策略和个人化策略。根据两大基本策略发展出来的三种知识管理方法分别是:知识库、知识地图和知识社区。为了使现有网络教研平台具备知识管理的功能,将把这三种方法同时运用到平台的完善设计中来。
1.基于知识库的管理
知识库是集知识的获取、分类、组织、存储、传播、维护、共享于一体的智能知识处理系统。该系统能自动或通过人工的方式获取针对某一主题的知识,并按一定的模式进行分类、编码,能对教师共享的各种结构和类型的知识进行集中或分布存储,并能动态地对知识进行及时的更新和维护,将知识以容易获取的方式呈现给教师。
2.基于知识地图的管理
隐性知识不易进行编码,只有通过手把手教授的方式才能进行传递。知识地图将教研组织内部的隐性知识建立起层级关系,形成隐性知识指南,告诉教师知识所在的位置。[5]知识地图提供一种人员与专家查询系统,寻找专家就像查阅地图寻找地点一样。通过知识地图,教师可以快速找到所需专家并与之联系,以获取相应的隐性知识。
3.基于知识社区的管理
知识社区是教师通过网络平台所组成的“知识分享”团体。实践社群是知识社区的基础,是教研组织中具有相似工作经历或共同兴趣目标的教师所组成的非正式学习群体。网络教研平台中基于实践社群的知识社区,是实现知识转移,特别是隐性知识转移的最佳场所。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对话讨论是知识社区分享知识的主要方式。
三、网络教研平台的知识管理功能设计
已有的网络教研平台——“‘学校群’教师教研协作平台”(http://www.jsfx.cn/Teach.aspx) 具有协作备课、教育博客、视频案例、教师个人工作室等功能模块。根据知识管理的三种方法,为使现有平台具备知识管理的功能,将在此平台的基础上添加三个功能模块:知识库模块、知识地图模块和知识社区模块,这三个通用模块可以移植到现有任何网络教研平台上。
1.整体功能设计
现有平台在添加以上三个功能模块后,所应具备的知识管理功能整体设计如下:首先,教师通过平台参与各类教研活动来获取各方面显隐性知识。其次,教师将获取的知识运用到日常学习和教学中。第三,教师在使用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对知识的内化、组织来实现知识的再创新再共享。最后,教研组织者通过对所有教师个人工作室的统一管理,不断更新知识库和知识地图。以上四个方面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
2.具体功能模块设计
(1)知识库的设计
教研组织中的教师可能是出于个人意愿,也可能是在激励机制的促进下,积极主动地将自身所具有的显性知识(如课件、教学设计、教学视频等)发布到个人工作室。然后教研组织者通过对教师个人工作室的统一管理,将所有显性知识收集在一起,对其进行分类和编码,并呈现在知识库下属的不同模块中,使这些显性知识以容易获取的方式呈现。其他教师只需配合搜索引擎的使用,便能在知识库中方便地获取所需的显性知识。教师在使用这些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对知识的加工创造,形成有价值的新知识,并进行再共享,从而形成良好的资源推送机制,使教研组织内的知识总价值不断提高。知识库模块的知识管理过程如图1所示。
(2)知识地图的设计
同样是出于个人意愿或激励机制的促进,教师将自身具有的隐性知识的类型、特征发布到个人工作室。然后教研组织者通过对教师个人工作室的统一管理,将所有隐性知识的类型、特征收集在一起进行分类,依此编制出知识的资源目录以及资源目录中各款目间的关系,而这些资源目录以及目录中各款目间的关系在知识地图上的具体体现,则是知识提供者的个人信息,不同的个人信息通过隐性知识的层级关系组织在一起,形成知识地图。这样其他教师配合搜索引擎的使用,便能根据知识地图获取所需知识提供者的信息,以此找到知识提供者,与之直接沟通交流,实现隐性知识的转移和共享。知识地图模块的知识管理过程如图2所示。
(3)知识社区的设计
知识社区模块提供一个让教师在线聊天的空间。教研组织中的教师根据自身需求参与到知识社区的活动中,并根据其不同的工作经历和兴趣爱好,组成不同的讨论组,形成一种非正式的学习群体,就感兴趣的话题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展开研讨,在直接的讨论对话中实现知识的转移,特别是隐性知识的转移。知识社区模块的知识管理过程如图3所示。
总体来说,通过对已有网络教研平台进行完善设计,使之具备知识管理的功能,为解决平台不支持教师有效共享其实践知识的不足提供了一种途径。当然,为了促使教师积极主动地共享知识,还需要相应的激励机制来配合。同时,为了更好地发挥平台的知识管理功能,实现知识的有效共享,也需要教研组织者能够很好地组织和管理知识,从这点上来看,网络教研平台知识管理功能的提出,对教研组织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DB/OL].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2]于海涛,安洪涛,王珺.面向教师专业发展的网络教研的有效实施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7,(1):76-79.
[3]易凌峰,朱景琪.知识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26-31.
[4]武希迎,刘洋.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系统的功能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11,(1):129-132.
[5]黄冠,罗会棣,杨蔚.基于知识管理的网络教研平台的开发与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09,(13):202-208.
(编辑:鲁利瑞)
G203
A
1673-8454(2012)04-0076-03
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新苗人才计划)“‘学校群’教师教研协作平台”(项目编号:2010R 404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