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采煤班”可以不另类

2012-10-20陈方

民生周刊 2012年19期
关键词:路障平煤就业观

“大学生采煤班”可以不另类

两个硕士、两个本科、八个大专文凭,年龄最大的不过29岁,最小的才22岁,这样的12人组合,有一个集体名称“大学生采煤班”。“大学生采煤班”的“矿工生活”最近被媒体关注,继而又引发了社会对这12名大学生不当白领当“黑领”的思考。

大学生下基层,兴于“通”衰于“阻”。清除大学生下基层的路障,远不是仅靠转变观念就可以解决的。更重要的是,对人才表现出饥渴的基层,要反思自己的工作是否做得到位。

如今,人们已经习惯了千军万马追随“公务员考试”的热烈场面,“采煤班”的大学生主动放弃当白领、进设计院的机会,甘愿下到深井挖煤的就业观,确实有些另类。有人说,这些大学生的“地心之旅”挖出的其实是“信心之金”。

不妨以“大学生采煤班”的董刚为例,简单呈现一下“采煤班”的成长之路。董刚研究生毕业后,主动放弃研究所的工作机会决定回河南平顶山老家煤矿发展。从一名井下采煤工干起,这并不是他一时的冲动,而是他瞅准了平煤神马集团六矿试用全国首套国产自动化综采设备。如今包括董刚在内的这个集体,已累计安全采煤300多万吨,占同期该矿原煤总产量的1/3,相当于该矿同期273名工人的总产量,在全国同类条件矿井中工效第一。

到基层去,从劳动一线做起。每每提及大学生就业难,无论是官员还是专家,都会提醒大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其中“到基层去”不失为一项积极选择。当下的中国,发展不平衡是个不争的事实,智力资源的过剩与智力需求的不足更是亟待破解的矛盾。面对此般矛盾,政府责无旁贷承担起“取长补短”的桥梁纽带作用,呼吁过剩的智力资源流入基层。“大学生采煤班”故事的崛起,无疑也是想为置身就业困窘中的大学生提供一个正面向导的意义。在对“采煤班”的大学生表达了钦佩敬慕之后,其实更需要思考,“大学生采煤班”的故事如何才更具备可复制的价值。

这些年国家一直在呼吁大学生下基层,现实是下基层的年轻人并不十分积极。一方面固然与社会价值观的导向有关系,对物化追逐的强烈远远超过对精神理想的坚守,即便是基层可以为大学生提供学以致用的空间,但恐惧于现实条件的困窘,大学生往往对基层敬而远之;另一方面,“大学生下基层”这样一个包罗诸多环节的工程,在现实中因为设计的不完善,任何一个细节的瑕疵和疏漏,都可能像一道数学解析题一般,一步有差池步步都被动,下到基层的大学生却没有找到更好的出口。

“大学生采煤班”的这些硕士生、本科生们之所以能在煤矿上安身立命,最重要的原因自然是这些大学生坚守自己的理想,但不可忽视的是,中国平煤神马集团为这些大学生的发展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对人才的重视他们并没有停留在口号上而是付诸实际工作的环节中。如果说,“大学生采煤班”之所以能够茁壮成长,内因和外因的相互作用才是根本。

大学生下基层,兴于“通”衰于“阻”。传播这样的故事,当然是为“另类”能“普遍”起来,这其中应该进一步普及转变大学生就业的观念, 但清除大学生下基层的路障,也远不是仅靠转变观念就可以解决的。更重要的是,对人才表现出饥渴的基层,要反思自己的工作是否做得到位。

猜你喜欢

路障平煤就业观
平煤八矿选煤厂粗煤泥分选工艺技术改造实践
疫情后,青年农民工就业观变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当代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研究
利用固体废弃物制作交通路障可行性
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开封炭素有限公司
自动驾驶汽车依然面临多重路障
纽约将装永久路障防汽车袭击
平煤神马建工集团
平煤五矿己15煤层己四采区突出危险性预测
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