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伐他汀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功能变化及CRP、BNP水平的影响
2012-10-19北京市怀柔区第一医院0400吴玉国徐建波
北京市怀柔区第一医院(0400)吴玉国 徐建波
河南省平煤集团总医院(467000)邵芳2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各种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是一种临床综合征,其发生发展的原因除心脏功能损害、神经激素失衡外,炎症和细胞因子的增加在慢性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发生及发展过程中亦起着重要作用。最近研究表明,细胞因子被认为是导致心力衰竭发展的重要因素[1];他汀类药物能够改善内皮功能和抗炎症作用,国内外有关此类的研究较少,本文旨在探讨短期应用辛伐他汀(商品名舒降之)对CHF患者心功能和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入选患者106例,均为2007年5月~2011年1月于我院心内科收治的住院患者,冠心病41例,高血压32例,扩张型心肌病16例,风湿性心脏病17例,随机分为辛伐他汀治疗组(54例)和对照组(52例),辛伐他汀治疗组年龄为50~81(64±9)岁,其中男28例,女26例;对照组年龄为49~79(65±7)岁,其中男26例,女26例。按照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的心功能分级标准,本组病例均为Ⅱ~Ⅲ级,左室射血分数(LVEF)≤50%。排除标准:对他汀类药物过敏者;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收缩压<100mmHg,收缩压≥180mmHg和/或舒张压≥110mmHg);入院前1个月出现心肌梗死;慢性阻塞性肺病;先天性心脏病等。试验结束后有3例失访,1例死亡、1例未完成药物服用、1例因转氨酶升高而停药。
1.2 试验方法 ①心功能评估按照NYHA分级标准;②实验室检查:治疗前后检测血脂水平、C反应蛋白(CRP)、脑利尿钠肽(BNP);CRP测定采用免疫比浊法,用日立706生化仪,BNP测定采用快速干式免疫荧光法测定,检测设备为TriageBNP检测仪;③心脏彩超测定:在治疗前后测定左室长轴测舒张末内径(LVDd)和心尖四腔检测左室射血分数(LVEF),所有数据由同2名人员共同测定;④服药方法:急性期按急性心衰治疗,稳定后两组患者均给予β受体阻滞剂、ACEI、利尿剂及地高辛(两组剂量基本相同),入院当天治疗组服用辛伐他汀40mg每晚一次,共服6个月。
附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参数比较( )
附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参数比较( )
注:与治疗前比较,aP<0.05;与治疗前比较,b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cP<0.01,dP<0.05。
TG(Y) Ⅰ Ⅱ Ⅲ (次/分) (%) (mm) (mmol/L) (mmol/L)组别 AGE NYHA HR LVEF LVDd TC LDL-C(mmol/L)对照组治疗前 65±7 0 24 28 94.2±5.3 39.2±4.3 57.3±2.6 4.25±0.51 2.89±0.75 1.83±0.72治疗后 13 23 14 73.2±6.5b44.3±6.5b 49.1±1.7a 4.34±0.65 2.67±0.69 1.79±0.58治疗组 治疗前 64±9 0 28 26 95.3±5.8 37.9±6.9 57.3±3.3 4.58±0.94 2.97±0.61 1.59±0.68治疗后 27 21 4 69.0±6.9b49.8±9.8b c43.7±2.3a d3.31±0.21b c1.84±0.63b c1.54±0.50
附表2 两组治疗前后CRP、BNP比较()
附表2 两组治疗前后CRP、BNP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aP<0.05;与治疗前比较,b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cP<0.01。
CRP(mg/L) BNP(pg/mL组别)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12.13±1.68 10.93±1.52c 670.85±49.98 387.33±24.58a治疗组 11.91±2.03 5.45±1.92c 689.58±50.92 261.15±13.52b c
1.3 资料分析及统计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各参数比较见附表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两组BNP及CRP比较见附表2。
3 讨论
近10余年以来,人们逐渐认识到,慢性心力衰竭发生发展的机制是心肌重塑引起的心肌结构和功能的改变,而神经激素-细胞因子系统的激活对心肌重塑起着触发作用,心肌损伤的加重又进一步激活神经激素-细胞因子,形成恶性循环,因此,阻止这一环节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关键。他汀类药物是当前调脂中最有效的药物,具有独立于降脂作用之外的抗炎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减少肝脏产生CRP或加速CRP的清除有关;研究显示,循环炎症标志物浓度与心血管系统严重事件的发生率密切相关[2],在临床实践中人们逐渐发现此类药物对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有积极作用。
随着人们对细胞因子与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机制研究的深入,发现CHF患者血浆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1(IL-1)、内皮素(ET)、C反应蛋白水平与心功能恶化程度相平行,是各种原因引起的炎症和组织损伤的灵敏指标,是应激状态时肝脏在TNF-α以及IL-1、IL-6等细胞因子的作用下合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这类细胞因子的变化[3][4]。BNP是由日本学者Sudoh等于1988年从猪脑分离出来而得名,主要由心室的心肌细胞在心室容量及压力负荷过重时分泌,反映左室内压力及室壁张力变化,生理作用主要为利钠、利尿、扩血管、抑制醛固酮分泌及交感神经活性,抑制心肌纤维增殖,研究证实BNP血浆水平是评价心力衰竭的病情和预后的一项良好的敏感指标[5]。
本研究结果显示,辛伐他汀治疗心力衰竭可显著提高射血分数,改善心脏收缩功能,减轻或逆转心室重构,同时血浆炎症及细胞因子有显著下降,他汀类药物对心力衰竭的治疗可能机制与抑制炎性细胞因子、减轻心血管系统的炎症反应有关。这提示,CHF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会更有效,可进一步深入研究,为临床更好的治疗CHF提供新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