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彭德怀的乡村调查
2012-10-19黄禹康
1961年彭德怀的乡村调查
1961年隆冬时节,63岁的彭德怀回到湖南湘潭老家开展农村调查,历时50多天。他每天冒着滴水成冰的严寒,往返跋涉十五六公里山路,深入乡村、农家调研。
12月13日黄昏时分,风雪飞扬,寒气袭人。彭德怀披着旧青呢大衣,在湘潭锰矿招待所的走廊中四处瞭望,表情犹如战场指挥作战一般凝重。他沉思了一会儿,把当地派给他当向导的《湘潭日报》记者戴鼎叫到身旁,手指着锰矿周围铁丝网的大木头桩问道:“戴鼎同志,这是干什么用的?”“可能是代替围墙用的。”
“运这么多木头,又这么一根根的做围墙铁丝网桩,太可惜了。起什么作用?山上的树还经得几回砍!怎么不想到农民呢?”接着他又问:“这是我们今天看见的,没有看见的还有没有?”戴鼎一时不知怎样回复才好,只好尴尬地笑了笑。彭德怀继续说:“土改时,农民分了田地,喜得不得了,一心扑在农业上,发展生产,没有腾出手来修建房屋,不少农户没有屋住,有些老屋也快倒塌了。1958年大跃进刮‘五风’又毁坏了他们一些房屋。我在乌石乡调查,拆了房屋的有30%,农民在那里住不好,睡不好,何不将这些木头拿去给大家盖新房,补旧房哩。我们应该明白,农民的痛苦是政府应当考虑的事情啊!”
说了这段话以后,彭德怀仍注视着山上,他一面指点着,一面又对戴鼎说:“山上光秃秃的,和尚脑壳没有毛。由于1958年大炼钢铁,树木都被砍光了,这个损失无法估量。记得我20多岁的时候,避难回家种田,打脚车子(南方一种手推的运输工具)走梅林港,沿湘江到湘潭,一路上绿树成荫,大太阳天不要戴草帽,歇凉不要进屋。这次我回来一看,没有几座山上有大树林,有的地方山林全被砍光了。大炼钢铁,办公共食堂,大兵团作战,瞎指挥风吹遍全国,大有共产主义就要来到之势。”戴鼎插话说:“1958年冬,我在报社工作,记得当时宣传共产主义是天堂,人民公社是桥梁。”彭德怀说:“是啊,搞得人们出现了一种可笑的幻想,以为共产主义就会来到了,这是犯了不实事求是的错误,致使我们党的威信受到了严重损害。”他又说:“群众最通情达理,我们解放才10来年,吃饭、穿衣、办事都要首先想到农民。丢了占全国总人口80%的农
民,就丢了为人民服务的根本。瞎指挥,盲目冒进,建不成大业。要不是党中央、毛主席纠正得及时,损失会更大。”
彭德怀一路匆匆,看完这户又走那家。12月15日,彭德怀不顾天寒地冻,来到陈蒲大队,仔细听取了大队党支部书记童石泉的汇报,重点询问了农业生产,粮食收入,群众生活,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关系的处理等问题。童石泉讲,这个大队是个严重减产的大队,社员人均年口粮不到100公斤,其中一部分是按4担红薯抵50公斤稻谷、3担芋头抵50公斤稻谷来折算的。吃米糠、喝糊糊的不少。瓜菜、野草,什么土茯苓、红薯藤、葛麻根、野菱角,只要能吃的,都想方设法搞来充饥。群众水肿病很多。彭德怀分析说:“陈蒲大队自然条件好,偏偏粮食减产。天灾有一些,人为的因素太多了。共产风、浮夸风、瞎指挥风,伤了农民的元气,‘平调’退赔又不彻底,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多劳不能多得,人的积极性怎么能调动起来。”
一次,彭德怀踱着步说:“戴鼎同志,请你写篇文章,我要拿回去向国家粮食部、财政部打官司!”戴鼎一听,吓了一大跳。打官司,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彭德怀两手紧握贴在胸膛,眼望窗前,激动地说:“我们国家要心想农民,制定政策不光是想国家一头,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几亿农民的大头……解放才12年,很多农民仍然困难。”接着,他对戴鼎说:“你学过历史,写这个材料要从外国的、我国历史的、现实的情况三方面去认识。我们国家现在的征购是‘水涨船高’政策。政策年年变,农民增了点产,国家就要多缴征购超产粮。浮夸风满天吹,打肿脸充胖子,结果征了过头粮,农民自己空了仓,吃不上饱饭,到头来发挥不了增产增收的积极性!”
他说:“戴鼎同志,请你写这篇文章,字数不要多,观点要鲜明。请你一定写好,给我带回中央去。”戴鼎心里很感动,但也很害怕。他不敢讲,也不敢写,怕惹出祸来,感到很为难。怎么办呢?但当他想到彭德怀在湘潭农村调查这么久,时时处处事事诚心诚意为人民着想,他老人家想的是农民,讲的是正义啊!于是,戴鼎按照要求,连夜赶写好材料交给了彭德怀。
后来,彭德怀又两次去鹤岭大队,花很大的精力对征购粮一事作调查研究。他认为,征购粮问题对于调动农民积极性,对于政策取信于民关系很大。当时,鹤岭大队征粮超过12%,黄龙大队超过11%,陈蒲大队超过18%,都超过中央关于征粮不超过总产量10%的规定。在粮食分配上,各生产队之间只是由于超产全奖和减产全赔而有所不同,在包产以内的分配都一样,不能很好地体现多产多吃、少产少吃的精神。彭德怀特别强调说:“我们的征购政策要稳定下来,给农民吃定心丸。按几年的总产和单产,取个平均数,固定下来。购粮任务要相对稳定,让农民感到有奔头,调动增产积极性。只有发展生产力,民富才能国强。”
(文/黄禹康 据《党史纵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