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两岸政要日记
2012-10-19叶永烈
海峡两岸政要日记
日记是生活的记录,也是历史的记录。尤其政要们的日记,是极其重要的第一手史料。不妨看看国共两党政要们的日记——
郝柏村在介绍蒋介石日记
“日记作家”郝柏村
郝柏村是军人,却很重视文武双全。郝柏村本人就文武双全,他在晚年成了“作家”,接连出版了许多重要著作,在台湾广有影响。能够出版那么多著作,得益于他多年养成的记日记的习惯。
蒋介石有写日记的习惯。蒋介石从1917年至1975年的日记,都完整地保存着,成为重要的史料。他的日记是用毛笔端端正正写在专门的日记本上,不论戎马军营,还是到各地视察,他都一天不落写下日记,就连当天的气温、气候,也一一记下。他的日记,除了记录每天的行踪、公务、会客之外,也写下自己的思想,各种见解。
郝柏村在担任蒋介石的侍卫长之前,就有记日记的习惯。郝柏村多年的日记,成为丰富的资料,成为台湾政坛的重要历史档案。郝退休之后,埋头书斋,不断推出新著。在出版社的帮助之下,系统整理、出版郝的日记,或者以日记为素材再加上郝的口述,写成专题书籍。晚年郝柏村成了“日记作家”。
郝柏村出任蒋介石侍卫长期间的日记尚未出版,但在2011年6月推出的重要新著《郝柏村解读蒋公日记1945~1949》,引起读者广泛兴趣。1945年至1949年正是蒋介石由盛而衰,最后被毛泽东逐出大陆退守台湾的5年。用郝的话来说,是“从抗战胜利到在大陆失败”的5年。郝柏村直面蒋介石这难堪的5年、失败的5年,以中性立场进行解读,厘清史实,总结教训。九旬高龄的他,花费4年多时间写作此书,难能可贵。
郝柏村还指出,“这5年的历史,是决定台海局势的根本,两岸关系的发展和问题的彻底解决,还是离不开这个根本。脐带可以切断,但血缘不可能中断”。也就是说,明白这5年的历史,就会明白为什么海峡两岸是一个中国——“血缘不可能中断”。
张学良、阎锡山的日记
国民党政要之中,很多人写日记,这些日记成为中国现代史、当代史重要的史料。
张学良就有记日记的习惯。1946年12月15日,台湾省主席陈仪前往新竹看望软禁中的张学良。张学良依然充满忧国忧民的情怀,对陈仪讲述了关于中日历史症结及对未来发展的看法。张学良的日记清楚表明,在“西安事变”10年之后,仍对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保持高度警惕。
阎锡山早年就有写日记的习惯。在1949年4月11日飞离太原时,他的1931年至1944年的日记共16册遗留在太原。阎锡山写日记的方式也与别人不同。阎锡山的日记多数并非其本人亲自书写,而是由其口授,秘书记录。内容大致可分为六类:一为重要事件的记载;二为重要信件的记载;三为重要文件的记载;四为阎锡山本人诗词的记载;五为感怀、警句和论点记载;六为家事、政事、梦事的记载。
阎锡山口授日记在时间、数量上均无一定规律,可能一天说几段,也可能十天八天说一段。阎说出一段两段,秘书便马上记在本子上,然后读给阎锡山听,如没问题,便交给誊录秘书,用毛笔抄录到专用的16开红色竖格宣纸日记簿上。
海峡此岸政要的日记
海峡此岸的政要们,也有记日记的,只是没有海峡彼岸那么普遍。
向来没有听说过毛泽东有记日记的习惯。然而在1989年9月16日采访毛泽东秘书田家英夫人董边时,她谈及田家英的工作,提及“为毛泽东保管日记”。我当即追问,毛泽东记日记吗?
董边说,她曾见过毛泽东在1958年前后写的日记。她说——
毛泽东不用市场上所售的那种日记本记日记。他的日记本与众不同,是用宣纸订成的,十六开,像线装书。
毛的日记本上没有任何横条、方格,一片白纸而已。写的字很大,一页写不了多少字。日记很简单,记述上山、游泳之类生活方面的事。他的日记不涉及政治,不写今天开什么会,作什么发言。
毛泽东的日记从未公布过。随着时光的推移,也许世人有朝一日会见到公开出版的别具一格的毛泽东日记。
周恩来不写日记,但是我在中央档案馆看到周恩来的一大堆台历。周恩来的习惯是在台历上逐日记下工作要点,成为一种特殊形式的日记。
曾经担任中共中央秘书长的王若飞是记日记的。我在《“约法三章”历史谈》 (《同舟共进》2011年第9期)一文中曾写及这些内容。
1995年6月27日,我在北京中南海采访陈云夫人于若木,问及陈云是否写日记。于若木说,陈云不记日记,但每天气象他都记录,每天生活起居也都作记录。
国务院前总理李鹏是记日记的,其中的一部分已公开出版,如《众志绘宏图——李鹏三峡日记》。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身地质专业,却有着很好的文学修养。我注意到,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经提及他每天记日记。
(文/叶永烈 据《同舟共进》)
阎锡山留存的部分日记原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