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颅CT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的临床研究
2012-10-18徐小军于建刚刘文鹏
徐小军 于建刚 孙 敏 徐 红 刘文鹏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的病因很多,最常见的为颅内动脉瘤破裂所致,其病死率高达40%以上。对于此类患者,入院后应尽快完善检查、确定有无动脉瘤的存在,争取尽早的实施动脉瘤介入栓塞,以预防再次出血的发生,减少病死率、致残率。作为诊断动脉瘤的金标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的设备及技术要求均较高,且由于其有创的操作,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一定的并发症,限制了其广泛的推广;随着新型医学影像设备以及计算机三维重建技术的发展,CTA在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准确率已经大大提高[1]。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是静脉注射造影剂后行螺旋CT扫描,通过三维重建显示血管的结构,与DSA相比具有无创、便捷、价格低廉、安全且易于实施的优点,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本研究收集同时行CTA及DSA检查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比较二者在发现颅内动脉瘤中的差异,以评价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收集本科2007年1月~2010年12月明确诊断为SAH的所有患者,选取同时行CTA及aDSA检查者为入选病例,完成上述单一检查或两者均未行者排除在外,并记录其性别、年龄等一般情况。
1.2 方法
入院后予以生命体征支持,均先后于发病72 h内在血管痉挛之前完成CTA和DSA检查,如果首次检查系阴性结果,为进一步确诊于3周后复查CTA或DSA。
1.2.1 CTA检查 采用GE Lightspeed pro16层螺旋CT,扫描参数:100 KV,120 mAs,层厚0.625 mm,延迟18~20 s,碘海醇(300 mg/ml),用量为80~100 ml,采用高压注射器,流速4.0~4.2 ml/S,扫描范围C2椎体至颅顶,对疑有畸形的血管加扫静脉期,扫描所得原始数据传至AW4.2工作站进行后处理,应用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等进行三维重建脑血管图像,并多角度重建图像进行观察。
1.2.2 DSA检查 采用PHILIPS FD2-0数字减影机(DSA)全部行经股动脉插管行血管造影扫描,扫描参数为电压70 KV、电流150~310 mAs,视野42 cm,碘海醇(300 mg/ml),用量150 ml,流速3 ml/s,动脉插管内注射,注射同时行三维数字减影旋转采集,对颅内动脉进行分析。
1.2.3 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录入SPSS13.0软件包,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 果
2.1 一般资料 共60例患者入选,其中男28例,女32例,年龄24~76岁,平均年龄(51.13±10.46)岁。
图1 CTA和DSA对动脉瘤的诊断差异 1为SAH的动脉瘤检出率,即检出动脉瘤的患者/所有入选患者;2为动脉瘤患者检出阳性率,即某一检测发现动脉瘤的患者数/所有有动脉瘤患者;3为动脉瘤数的检出阳性率,即某一检测发现的动脉瘤数/总的动脉瘤数
2.2 头颅CTA和DSA在发现动脉瘤上的差异比较 所有60例患者中首次经DSA发现43例有动脉瘤(71.67),经CTA发现39例有动脉瘤(65.0),两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432);通过DSA和CTA总共有44例患者检出有动脉瘤,DSA发现其中43例 (97.73%),CTA 发现其中的39例(88.64%),两者之间无明显差异(P=0.202);共发现48个动脉瘤,其中1例患者有3个、2例患者有2个,DSA发现其中的47个(97.92%),CTA发现其中的43个(89.58%),两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204)(图1)。对于CTA无阳性发现,而DSA发现动脉瘤的5例患者,均是直径在1~2 mm的小动脉瘤;值得引起注意的是,其中1例经CTA诊断动脉瘤、而DSA为阴性结果的患者,后由于再次出血,复查DSA发现动脉瘤的存在(图2);其余经DSA或CTA首次未发现动脉瘤的患者,3周后复查亦未有新的动脉瘤发现。
3 讨 论
图2 A显示2010年11月29日CTA提示右侧颈内动脉C5段动脉瘤;B-C显示2010年12月31日右侧颈内动脉造影未见动脉瘤;D为2010年12月1日复查造影见动脉瘤,栓塞完全
Liang等报道,CTA检出脑动脉瘤的敏感性为77%~97%,特异性为100%,检出的动脉瘤最小直径为2 mm[2,3],此与本研究结果相一致。CTA检查安全、快速、无创,尤其对于一些血管条件不好的患者,脑血管造影时会引起缺血性事件,常见的如斑块脱落、血管痉挛,这些患者选择做CTA检查是很适合的。CTA在显示颅内动脉瘤形状、瘤颈的宽窄、突出方向、和载瘤动脉的关系以及发现血管解剖变异等方面,有很大的优势[4]。CTA图像立体感很强,可以任意旋转,多角度观察,清楚地显示动脉瘤的形态、与载瘤动脉关系,为制定手术计划提供依据。另外,CTA初筛选到动脉瘤,在行DSA的时候可以先直奔目标血管,根据CTA选择DSA检查时的投射角度方向,节省了检查时间,减少患者及医生的X线辐射,当然全部的四条颅内血管都应该依次检查。
CTA也有不足之处,如空间分辨率不如DSA,这主要是由于部分容积效应与噪声所致[5],CTA只能观察血管解剖结构,而不能反映血流动力情况,对于一些小的动脉瘤,直径小于3 mm者,本组漏诊的5个动脉瘤,均是直径1~2 mm的小动脉瘤,对于一些重要的穿支动脉,如脉络膜前动脉、丘脑穿通支诊断能力有限,CTA对颅底骨质的清晰显示造成靠近骨质的动脉瘤受到干扰而显示不清,且不能进行血管内治疗。
目前DSA仍然是临床诊断颅内动脉瘤及术后随访检查的金标准[6],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近年出现的三维DSA技术突破了传统DSA一次造影只能显示一个角度且图像无法进行重建等局限性,其1次造影能够短时间内完成多种三维图像重构。对于CTA检查阴性的患者仍然要行DSA检查,CTA结合DSA检查可以更加精确地描述动脉瘤的病理形态,对动脉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加详实的影像学信息,使DSA的检查目的性更强,治疗时CTA和DSA相互结合、优势互补,使手术更安全,成功率更高,对于病情危重、Hunt分级在Ⅳ级以上、血管条件不好的患者可以先行CTA检查,根据阳性结果决定治疗方案。目前有学者认为CTA可作为血管性病变的检查手段,特别是对于颅内动脉瘤破裂引起的SAH患者,尽早检查及时诊断是非常重要的。与DSA相比,CTA检查和诊断时间明显缩短,术前准备的时间也可节省很多,从而降低术前再出血的发生率[7]。研究表明,对于前交通动脉瘤、大脑中动脉动脉瘤CTA可替代DSA进行诊断并指导治疗,但对于后循环动脉瘤不能替代DSA,仍需DSA提供详细的信息。
1 陈伟建、杨运俊等.3D-CTA在急性破裂颅内动脉瘤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7,23(1):403-406.
2 Liang EY,Chan M,Hsiang HK,et al.Detection and assess-ment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value of CT angiography with shadedsurface display.AJNR,1995,165(6):1497-1502
3 Ogawa T,Okudera T,Noguchi K,et al.Cerebral aneurysms:evaluation with three-dimension CT angiography.AJNR,,1996,17(3):477-454.
4 崔世民,刘梅丽.颅脑图像新技术诊断图谱.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24-225.
5 Feng H,Tan H,Kiya K,et al.Three-dimensional CT angiography and surgical correlation in the evaluation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Chin Med J,2002,115(8):1146-1149.
6 Tanous S,Kiyousue H,Kenai H,et al.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ed image after rotational angiography in the evaluation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 surgical correlation.Neurosurgery,2007,47(4):866-871.
7 王 龙,陈谦学,田道锋,等,3D-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9,14(8):449-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