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血疗法在部队训练运动伤中的应用
2012-10-16李崇光张国川
李崇光,张国川
我部地处东南沿海,远离城镇,有的甚至远离大陆,就医条件较差,一些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主要依靠营连军医或卫生员。近年来,我部对基层军医和卫生员不断加强急救技术和实用技术培训,成效显著,笔者应用刺血疗法治疗240例训练运动性软组织损伤,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240例患者均为2006年6月至2011年8月部队训练中受伤者,排除骨折、关节脱位及开放性损伤患者;男232例,女8人;年龄18~45岁。
1.2 损伤部位 损伤部位主要在颈部、肩部、肘部、手腕部、胸背部、腰臀部、膝部、脚踝部,软组织损伤部位,以脚踝及腰臀部发生率较高,这与运动类型和训练项目有关。
1.3 治疗方法 本组病例大部分为运动训练现场急救处置,少部分为第2天到卫生队或医疗所治疗。局部肿胀畸形明显者经X线片排除骨、关节损伤。刺血疗法:根据不同的伤情,辨证选取穴位或穴位附近瘀阻明显的血络(静脉血管),用碘酒、酒精棉球常规消毒后,持三棱针或一次性12号注射针头刺破血管,使血液流出,待出血自行停止后可加拔火罐[1]。污血用消毒卫生纸擦拭,1张约20 cm×20 cm大小卫生纸浸湿70% ~80%计出血约2~3 ml,以此来估算出血量。出血量视不同伤情而定,一般以数毫升到30 ml为宜,也有的出血量较多,可达60 ml。急性软组织损伤,采取隔日治疗1次,若治疗3次以后还未痊愈,则改用其他方法治疗。穴位选择见表1。
表1 240例患者不同损伤部位选择治疗的穴位
1.4 疗效评定标准 即时显效:治疗后即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减轻,肢体活动改善;1次治愈:第1次治疗后,第2天或第3天行第2次治疗前,患者疼痛消失,局部肿胀基本消散,肢体活动正常,能正常生活、工作。2次治愈及3次治愈依此类推。
2 结果
1次、2次、3次治愈情况见表2。提示训练性急性软组织损伤以脚踝部、腰臀部为多见,两者占一半以上(54%);其次为手腕部,占1/4。刺血疗法有很好的即时显效率(97%),1次治愈率达到44% ,3次总治愈率93% ,两者均略高于普通毫针的治疗效果[2]。
表2 240例患者训练损伤部位及治疗效果
3 讨论
部队训练运动伤,特别是软组织伤是最常见的疾病之一[2]。单纯急性软组织损伤,中医谓之筋伤,其病理改变为筋出槽、骨错缝,继则气滞血瘀,不通则痛。临床表现为局部肿胀、疼痛明显,重者肢体功能障碍。虽然不经特殊治疗,予以制动休息,适时冷热敷,外用解痉止痛、活血化瘀药物,轻者3~5 d,重者一周半月也能痊愈,但患者痛苦大,病程长,有的甚至留下慢性疼痛等后遗症。近年,笔者采用中医刺血疗法现场处置训练运动中的急性软组织损伤,能及时缓解伤员疼痛,大大缩短病程,有不少伤者1次即能治愈,取得了满意的疗效,得到广大基层官兵的肯定和欢迎。
刺血疗法是祖国医学中最古老的疗法之一,早在西汉时期的《黄帝内经》中就有详尽的论述,历代医家广泛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虽然现代医学还不能完全清楚阐明其作用机制,但大量临床实践证明,刺血疗法具有泻热解毒、消炎止痛、镇静安神、急救开窍、化瘀消积等作用。尤其是跌打损伤引起的肢体局部肿胀疼痛、活动受限,多因气滞血瘀、经络壅塞所致。针刺放血可以疏通经络中壅滞的气血,“宛陈则除之”,使局部伤处气血通畅,则肿痛自可消除,根据临床观察,无论新伤、旧伤,针刺放血治疗均能取得很好的疗效[1,3]。且针刺放血疗法选穴灵活、取穴少、痛苦小、见效快、疗效高、操作简便,只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掌握好适应证、禁忌证,安全且无不良反应,应用不受环境条件限制,成本低廉,易于掌握,基层军医、卫生员经过正规培训、勤学苦练都能熟练运用,真正体现祖国医学简、便、廉、验的特色优势,值得在基层部队卫生工作中推广。
[1] 王秀珍.刺血疗法[M] .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141-146.
[2] 王文远.平衡针法临床精要[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4:151-155.
[3] 杨维杰.董氏奇穴针灸学[M] .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5:238-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