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微生物学本科生第二课堂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2012-10-15王嘉丽张俊磊陈炜
王嘉丽 张俊磊 陈炜
摘要:为了开拓学生的视野,我们在微生物学课程结束之后开展了第二课堂活动,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学生自由选题,并确定具体方向;第二阶段,学生自主进行文献检索,阅读后分组讨论交流;第三阶段,学生进行文献总结,以PPT形式进行汇报或进一步撰写为综述。活动全程都有教师进行指导。以学生为主体是第二课堂成功开展的核心。
关键词:医学微生物学;第二课堂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1-0128-02
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医学的基础学科,是主要研究与医学有关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特异性预防和治疗原则等的科学。该课程结束后,学生基本掌握了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为了进一步开拓学生的视野,本学科在五年制及以上的专业层次学生中开展了第二课堂活动,从2009年开始至今已举办两届。活动的主要形式是阅读课外的专业英文文献,然后撰写綜述或形成试验方案。在组织实施过程中,笔者深刻体会到,以学生为主体是第二课堂成功开展的核心。
一、自由选题
学生按照自愿参加的原则,以2至5人为一组。他们根据最新国内外流行病趋势,自主选定感兴趣的病原微生物。由于全球流行病的热点比较集中,学生在选题过程中比较容易出现撞题的情况。在初步报名过程中,有多组学生都关注于甲型流感病毒、口蹄疫病病毒、人免疫缺陷病毒等病原体。如果单纯为了第二课堂的多样性,而对学生的选题硬性改变或指定,可能从一开始就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相反,鼓励多组学生关注同一个病原体,不仅意味着给于每组学生公平的起跑线,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组间的良性竞争。因此,可行的做法是不干涉自由选题,以保持学生初始的求知欲望。
大致选题确定后,学生进一步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具体阅读方向。我们根据本科室各位教师的专长和研究方向,按双向选择的原则为每组学生推荐了一位教师作为指导者。教师将参与指导文献阅读、形成汇报PPT、撰写综述等多个环节,保证了学生有任何问题都能够得到第一时间的反馈。
二、文献阅读
文献阅读是扩大专业知识面的必经之路。由于学生的兴趣点各不相同,同样是HIV病毒,有的组可能比较关注发病机制,有的组可能比较关注防治。这些知识都需要阅读大量的中英文文献才能获得。教师既要传授文献检索的基础知识,也需要协助学生从扩大英文专业词汇,到自主检索阅读英文文献。这一阶段是教师发挥引导作用的关键阶段。
1.迈好检索第一步
对于本科生来说,很多人是第一次查阅研究型论著,从理论方法到实践需要熟悉的过程。在传授文献检索的基础知识之后,教师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从茫茫文献中筛选出需要精读的相关文献。请注意,教师不是代替学生选择文献,而是教会学生选择文献的原则。我们小结了一下,对于入门级的本科生而言,可以按照以下原则筛选文献:①精确关键词。②进入国内期刊全文检索最新的相关中文综述。③进入本专业一级国际期刊的网站检索5年内的相关英文论著和综述。实践过程中,多数学生在阅读中文综述后,有助于其迅速地获得比较全面的背景知识,以及更进一步理解英文论著的内容。
2.小组讨论,提高自学能力。
选择好精度文献之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组内进行消化和归纳总结。不同组的具体做法有所差异:有的小组为了增加速度,将文献分散到每个人头上,每人精读不同的2至3篇,最后再拼起来;有的小组进行集体学习,组员每周都阅读1篇相同的文献,然后周末及时对大家的阅读心得进行讨论和汇总。从实践效果看,笔者认为前者分散阅读法在阅读的绝对数量有一定优势,但由于组员间缺乏交流,单篇文献的阅读深度和理解程度都有相当的局限性。而后者集中阅读讨论法,能够体现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团队精神,而且充分的小组讨论更能激发出思维的火花。
当前,生物学的技术突飞猛进,学生在阅读微生物学的英文文献中最容易遇到的困难是试验方法部分。现行的本科教材重在最新知识点的传授,而对获得这些知识所使用的方法及其原理一带而过,或者根本没有涉及。而对方法的不理解,则直接妨碍了学生理解作者的试验过程和目的,不能够从逻辑上把握一篇好文章。建议学生至少一周跟教师交流一次阅读体会,教师在这一过程中重在聆听,并且适当讲解试验原理,启发学生的科研思维。通过多次的交流,学生应当逐步缩小阅读的范围,了解最新的科研动态,理解各学派的争议之所在,并且提出自己的见解。
三、成果展现
1.专题汇报:
每期第二课堂活动大约为时3至5个月,最后各组将以PPT的形式集中汇报相关的学习情况。教师在这一阶段主要引导学生对学习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并有逻辑性地组成PPT幻灯。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要对小组的表现进行评分,PPT汇报很容易变成演讲比赛,某些英语口语较好或者演讲能力较强的小组占有一定优势。但如果过分注重讲述形式,可能就会忽略了考核学生对该领域知识的掌握和组织情况。因此,在评分表的设计上,应将临场表现的分值控制在20%以内,而更多地考虑幻灯片的内容及其组织的逻辑性、前沿性。
2.撰写综述:
对于学习能力特别强、科研视角独特的小组,宜提倡其将所总结的内容撰写成综述,并尝试投稿发表。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过程中,首先自己不能拘泥于陈旧的学术理论,而且要鼓励学生的发散性和创新性思维。
3.参与课题研究:
某些学习兴趣浓厚、且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可鼓励其利用课余时间继续进入到本学科的科研实验室中。在这里,不仅可以学习到最新的试验方法,动手参与教师的某些科研课题,甚至可以设计一些切实可行的小项目并进行实验验证。
总体来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第二课堂活动过程中切忌替学生拿主意,如果过多参杂了教师的个人喜好,将必然使得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得到充分发挥。教师应该扮演一个领路者,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且最终通过其自身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参考文献:
[1]何健民,李晓眠.通过医学微生物学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4,6(2).
[2]张红,郝青梅.素质教育理念引领下的微生物学课程教学体系创新[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7(3).
[3]江振友,林晨.医学院校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5,7(2).
[4]李珊等.《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创新教育教学改革的尝试[J].中医药导报,2009,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