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精品课程现状分析
——以赣南师范学院为例
2012-10-14刘川
刘 川
(赣南师范学院 新闻与传播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地方高校精品课程现状分析
——以赣南师范学院为例
刘 川
(赣南师范学院 新闻与传播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精品课程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本文首先分析了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方面的总体现状,而后具体阐述了赣南师范学院在建设精品课程方面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对赣南师范学院精品课程建设提出几点建议.
精品课程;赣南师范学院;建议
课程建设是高等教育一项重要的基础建设,精品课程建设更是学校课程建设的深入发展,课程的精品化是学校教学质量的保证.精品课程建设自2003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后,备受重视,在短短的三年内国家级精品课程就已达一千一百余门,而且国家级精品课程数目还在以每年百余门的数量继续增长.在取得一系列可喜成绩的同时,由于建设者理解指导思想和实际运用中的偏差、实施手段的偏误,暴露出一些问题,值得高校工作者关注与思考.就此,文章分析了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总体情况,并以赣南师范学院为例,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几点建议.
1 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总体情况综述
200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开展开放课件运动,以及随着2003年我国教育部启动的“精品课程建设工程”,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精品课程建设和讨论的热潮.各个高校都积极的申报和建设国家级、省级和校级的精品课程,但不可忽视的是,国家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至今没能解决的问题.
1.1 可喜成绩
1.1.1 论文数量
截止到2010年,以“精品课程”为关键字搜索,在中国知网收录的相关论文就有三千多篇,其中2006年为302篇,2007年为456篇,2008年为608篇,2009年为626篇,2010年为566篇,大体上呈现增长的趋势,并且其中还有59篇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及1篇博士论文(见图1、表1).
表1 1999年—2010年以“精品课程”为关键字在中国知网搜索的论文数据库类统计表
1.1.2 精品课程数量
通过查阅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的相关资料了解到,截止到2011年,网站课程库中已经收录本科课程14345门,高职课程5920门.[1]与此同时,2011年在“十二五”纲要的指导下,教育部、财政部决定,启动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简称“本科教学工程”).通过“本科教学工程”,将组织高校建设1000门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同时对已经建设的国家精品课程进行升级改造,建设5000门资源共享课.[2]
1.1.3 造就一批名师和推出一批优质教材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不只是个人的工作,其中的任何一门课程都需要有一个教学团队,精品课程建设包括优秀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设,教材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等.不但每门课程都要有一个学科带头人,而且更注重后续师资力量的培养.这样,随着精品课程建设的不断深入,也造就了一批教学名师梯队.而自2003年精品课程工程实施,截至到2007年就已经建设1700多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在其背后造就了大量的名师.
根据教育部精品课程建设工程中教材建设评定的指标要求,各高校都在建设网上精品课程的同时,编写出大量优质的、适合学生学习、创新的教材.
1.2 存在的问题分析
1.2.1 精品课程概念定位不准
教育部文件规定,精品课程是指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色的示范性课程.[3]在具体的操作中,不少高校并没有真正领会教育部的通知精神,忽视精品课程的建设目的和内在精神-—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4]而是仅仅把建设精品课程作为一项“任务工程”和“争”经费工程;或是把其当成提升学校形象、扩大学校影响的“形象工程”;或是将其视作教学改革过程中衡量改革成果的“评优工程”.
1.2.2 精品课程建设不精
国家在建设精品课程中,遇到问题种类繁多,几乎涉及到建设的各个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目的性不够、经济性不大、示范性不足、更新不及时、重形式轻内涵等,比如贾剑秋在《对当前我国高校精品课程建设中若干问题的思考》中指出精品课程建设的功利性、短期性和盲目性;[5]何阅雄、薛德黔等在《地方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中提到地方高校精品课程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定位不准、方向不明、人才匮乏、经费短缺;[6]李秀云、张国忠在《对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中更是一针见血,明确的指出精品课程建设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精品不精、精品课程难以发挥示范作用、个人与团队关系不清、内容既成多年不变等.[7]
1.2.3 精品课程的评价标准不“准”与评价机制不“健全”
评价标准的制定和评价机制的运用是保证精品课程质量的有效保证.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对精品课程的评价也应该是动态的评价.有些高校只求数量、不求质量,只重形式、不重内容,只重建设、不重应用,甚至一经申报成功,几乎不再进行建设.还有一些非重点高校盲目应用重点大学的精品课程评价标准,由于教育投入、教学资源的分配不等值,造成评价标准的不科学;评价意见来源于行政管理机构和专家意见,造成了评价渠道的狭窄.由于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知识的普及,知识分子特别是教师对于精品课程的认识程度在发生不断的变化,对精品课程的评价标准也应该在不断的发展之中,致使现在的精品课程评价中的某些标准呈现出滞后的状态,形成动态的评价机制和不断发展的评价标准势在必行.
1.2.4 精品课程的资源共享机制不健全,几乎成为“孤岛”
教育部已经定位精品课程是一门示范课程,示范课程就不仅仅是在一个学校、一个地区、一个省的范围内示范作用,而是应该放眼整个国家,甚至是整个世界的范围.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多数国家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甚至校级精品课程建成之后,无法很好地实现校级的优质资源共享,甚至在校内的共享效果也不理想,从而无法充分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带动作用.教育部在预先告知学校或学校已经知道抽查信息的情况下,对2003年度国家精品课程教学支撑网站的两次抽查结果为例,网站访问的故障率分别高达18%和14%.[8]连通性是实现资源共享的基础之石,面对这样的抽查结果,对精品课程的监督和建设部门任重而道远.
2 赣南师范学院精品课程建设的现状分析
赣南师范学院作为地方类高校,在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中发挥着自己应有的作用.自2003年国家制定并实施建设国家级—省级—校级三个等级的精品课程以来,学院就积极申报精品课程并组织建设精品的平台——赣南师范学院学院精品课程网站.在取得众多成绩的同时,也遇到了很多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以下几个方面.
2.1 经济投入不足
在建设精品课程的经费来源主要有国家、省级政府和学校三级领导部门.由于赣南师范学院属于地方类高校,在取得国家经费支持方面处于劣势.而江西省又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在经济发展总量有限的情况之下,教育投资总量不足,并且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根据《江西省统计年鉴》和《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04年,2005年,2006年)中的统计数据显示2004—2005年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在不断下降;2005年江西省生均教育经费为8732.8元,位居全国倒数第四名,并且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和公用经费在2004—2006年间逐年递减.[9]
2.2 网站更新不及时
观察网站更新的及时性,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指标就是通知和公告栏上的内容,这已经是现代人皆知的常识问题.而在赣南师范学院精品课程网主页通知及公告栏中,有两个文件“关于2006—2007学年第一学期课程多媒体课件立项项目结项的通知”和“关于开展2007年‘教师课程教学竞赛’活动的通知”,并且全部无法链接.由此看出,该精品课程网站鲜有维护,至今已有四年时间没有工作人员去更新公告栏上的内容.不仅如此,在网站的其他版块比如政策规定、申报表格和友情链接里的内容也均无法链接,造成了精品课程建设的停滞状态.
2.3 课程无特色
地方高校比起重点高校在建设精品课程方面存在着先天的不足,由于教育经费、高素质人才等因素的不对等,造成了地方高校承担不起重点高校的建设任务——课程门门都争创一流,而应该结合当地的特色文化,发展具有特色文化为依托的特色专业,打造自己的品牌.赣州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其瑞金市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所在地,并且是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起点,有着浓郁的红色文化,而在网站收录的23门省级课程和五批115门校级课程中没有一门是结合于当地特色创建的精品课程.
2.4 学生使用率不高
目前精品课程受用者主要是学生,如果学生对于课程建设不认可或几乎不看,也就失去了精品课程建设的意义.在赣南师范学院精品课程网站上可查到的数据,截止到文章成文之日,精品课程的点击量平均分配到每位在校大学生上,显得捉襟见肘.比如《普通心理学》在46天内的点击量增加了20次,平均0.43次/天;省级优质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在会员人数共为13人的情况下,在46天时间内,没有一人注册会员;省级优质课程《大学英语》的留言板中,在2005年的最后三个月的留言量占至今的总留言量的80%左右.(见表2、表3、表4).
表2 省级优质课程《普通心理学》点击量统计数据
表3 省级优质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注册会员统计数据
表4 省级优质课程大学英语留言量统计数据
3 对赣南师范学院精品课程建设的几点建议
3.1 成立课程建设指导委员会
教育部吴启迪副部长在2004年召开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与文凭互认国家研讨会上指出:“要保证中国高等教育的质量,我们需要转变和建立新的、全面的、科学的质量观,需要逐步建立起一个合理、公正、透明和权威的质量评估体系.”同样,这句话也适应于精品课程的质量体系建设.根据监管部门的划分,从两个方面加强管理,一是从教育监管部门层面,应该把精品课程网站的更新程度作为对高校课程建设的评价指标之一.二是从学校管理者层面,应该成立以分管教学的校领导为组长的指导委员会,以每个学院选取一名熟悉网站建设与服务的教师作为小组的组员,及时检查更新,每周例会一次报告各个学院精品课程的建设情况.
3.2 加大宣传力度
根据金芳芳在《高校精品课程网站使用情况分析与对策》一文中,学生知晓精品课程的渠道主要有授课教师推荐(64.7%)和同学告知(21.7%),[10]作者采用了个别访谈法调查了赣南师范学院若干学生,了解的情况与其基本吻合.建议从三个方面加大宣传力度,其一,学校在及时更新精品课程网站内容的基础之上,利用网上办公和报刊栏等有效信息平台,大力宣传新创建和已有的精品课程,并且在精品课程网站建设中,留下精品课程教师梯队与学生交流的平台,不要让其只是应付上级检查的“面子工程”,而要让精品课程面向学生,成为名副其实的“学生工程”;其二,教师是学生与精品课程的纽带,促进学生与精品课程的双向发展,是宣传精品课程和推销自己的主力军;其三,发挥学生党员的带头学习作用,有效的促进学生对于精品课程的了解和熟知程度,进而达到学习的目的.
3.3 成立专项基金
由校领导牵头成立专项基金委员会,其主要任务是扩大资金的来源和资金的合理分配.鼓励热爱教育的社会人员和本校历年有成就的毕业生进行捐助,并形成资金利用透明化机制,以公告的形式呈现在基金委员会专门的网站上.对于学校精品课程建设和推广有突出贡献的,设立一定的奖项和补贴机制,给予物质与精神方面的奖励,以精神方面为主,形成一定的文化环境和氛围.
3.4 制度化建设
制度化建设主要有学校建设委员会制度、学校监管委员会制度、学校推广委员会制度和精品课程专项基金制度,在不断的发展之中,建立健全精品课程的其他相关制度.
3.5 形成一种资源共享机制
根据《江西省统计年鉴》资料,2006年,江西省共有普通高校66所,本科院校有十多所,在建设精品课程方面,各个高等院校目前的情况基本上是“各人自扫门前雪”,没有形成一个资源有效利用的共享机制,由此笔者建议由政府牵头,组织每年召开一次精品课程建设的交流会议,主要介绍精品课程的建设情况、遇到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以合理配置相关教育资源,避免资源的重复建设,造成极大的浪费.
形成资源共享的远景大致分为三步,首先应该建立省内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机制,其次发展到全国,最后以国内为立足点,推广到全世界.在推广精品课程实现资源共享的同时,不仅仅是推广的一门课程,而是以精品课程为载体,把当地特有的文化推广出去,这其中的受益者不仅仅是利用精品课程的学习者,还包括当地的政府.以这个层面去理解,应建立和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合作机制,从地方政府得到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并以推广文化、带来旅游效应为回报反馈给地方政府,形成一个有效并且能很好发展的良性循环(见图2).
〔1〕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课程中心[EB/OL]. http://course.jingpinke.com/.
〔2〕人民网,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启动 中央财政专项资金支持[EB/OL].http://edu.people.com.cn/GB/15278417.html.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Z].北京:教高(2003)1 号,2003.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Z].北京:教高(2007)2 号,2007.
〔5〕贾剑秋.对当前我国高校精品课程建设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97-98.
〔6〕何阅雄,薛德黔,等.地方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8(6):134-135.
〔7〕李秀云,张国忠.对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09(6):114-115.
〔8〕柏伟,何小松.地方高校精品课程优质资源共享机制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8(20):94-95.
〔9〕邱小健,靳希斌.江西省普通高校教育投入:问题及对策[J].赣南示范学院学报,2008(4):52-54.
〔10〕金芳芳.高校精品课程网站使用情况分析与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09(23):99-100.
G642
A
1673-260X(2012)02-019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