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困境与对策研究
2012-10-14刘玉琴黄晓俊
刘玉琴,黄晓俊
(安徽农业大学 体育部,安徽 合肥 230036)
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困境与对策研究
刘玉琴,黄晓俊
(安徽农业大学 体育部,安徽 合肥 230036)
通过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概念特点分析研究,针对普通高校俱乐部教学存在着教学手段、方法还不完善、场地设施短缺、项目选择缺乏多样性、授课方式与授课对象之间的矛盾、考核制度与兴趣选择的矛盾等困境,相应提出可行的完善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建议与对策,旨在为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困境;对策研究
当今社会,改革已成为社会发展主旋律,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的颁布,随着我国人才培养模式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高校体育教育把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能力及全面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内化到体育教育的人的全面发展目标之中,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形式,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锻炼、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高校体育教学由以教师为主导传授动作技术为中心的传统型教育模式向以增强学生体质,培养终生体育爱好为目的的教育模式转变.因此,深化教学改革,摆脱传统的体育教学思想和体育教学模式,建立一个新的课程体系,即俱乐部制,以促使我省高校体育教学能够适应新世纪我国人才素质的培养需求.实施俱乐部型体育教学模式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体育意识、兴趣与爱好;有利于保持体育教学和课外锻炼的连续性;有利于把大学生的体育教育过程延伸到高等教育的全过程;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1 俱乐部制的概念
俱乐部型体育教学模式是新时期新形势下体育教学改革出现的新事物,高校体育俱乐部就是学校体育资源的业务管理部门体育部(室)出面组织,俱乐部成员是具有共同体育兴趣爱好的大学生,基于自我完善的需要,在择师自主、选项自愿、互惠互助基础上加入,并有相应的会员权利和义务的具有社团性质的体育单位或团体,是学校体育活动的一种组织模式[1].体育俱乐部式的教学模式,是以俱乐部的组织形式进行组织教学的一种教学形式,在同堂课中开设各项教学俱乐部,既不受班级、教学进度、教学内容限制,又遵循体育教学规律,以此完成体育课的教学任务和项目的,并可利用课余时间,在各俱乐部组织有益的活动,丰富与完善俱乐部式的课堂常规教学的一种教学方式[2].
2 俱乐部制体育教学模式的特点
俱乐部型教学模式主要特点: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爱好,提高体育专项运动能力,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主观能动性,树立终身体育思想,养成运动习惯,能为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奠定基础.俱乐部型体育教学改变了传统型体育教学模式,其优点主要表现如下几个方面:
2.1 重视学生主体的选择性
其特点是学生自由选项,教师采取集中辅导,以学生自我练习为主的方式.这种教学可以使他们的个性在“独立或自主”行为中展示出来.这种主体性在俱乐部型体育教学实践中必然存在有创造性和选择性.能满足学生对体育课多种选择的需要,进而从宏观上为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条件.
2.2 满足需要发展个性
俱乐部型体育教学能极大地满足学生的个性要求,因而,在教学实践中表现出了极大的积极性.俱乐部型体育教学采用了多类型、多层次的组织形式,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型体育教学的单调、乏味的教学形式,充分发挥了整体教学功能.俱乐部型体育教学确立了多层次、多维度、多样化的体育教学目标,能使学生充分实现自己的价值,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另外,俱乐部型体育教学任务也相应地从单一化向多维度、多样化发展.只有在教学任务上体现了多层次、多维度、多样化,学生不同层次的体育需要才能得到满足.俱乐部型体育教学,能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比较机会、交友机会、竞争机会及协同机会,能够更好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2.3 课内外一体化
从素质教育的思想出发,从体育的内涵来讲,学校体育教学必须延伸到课外,体育俱乐部活动应该纳入到体育教学的统一管理中,形成完整的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形式.即课内检验学生思想、理论和方法,课外培养学生自练、自评、互教的能力,“课内外一体化”教学,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它所体现的教学思想正是“育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思想.
3 俱乐部制体育教学模式的结构与分类
3.1 俱乐部制体育教学模式的结构
俱乐部教学模式构架上主要采取传统体育教学项目和一些时尚体育项目相结合、外来体育项目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相结合、室内体育项目和室外体育项目相结合的原则,另外,对部分伤、残、病、弱等特殊学生,专门开设康复与保健俱俱乐部[3].具体框架如下:
图1 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基本框架
3.2 俱乐部制体育教学模式的分类
目前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表现为以下四种形式:第一种是“学校提供体育场地、器材,完全由学生自愿参加、自我锻炼的课外体育活动.教师一般不参加课外指导,学校完全实行有偿性的收费管理.第二种是“学校向学生开放体育场馆,学生按体育部门的安排,自愿选择自己喜欢的俱乐部参加活动,在俱乐部里教师参与学生的辅导和指导,对有些项目实施有偿收费.少数学校还将课外体育锻炼情况记入体育课成绩.第三种是“由学校组织的以运动训练为主体育俱乐部,多数是以加入院校体育代表队的形式出现,学生经选拔组成各项运动队,利用业余时间,在教师的指导训练下,为完成各级各类体育比赛而进行的体育活动.第四种是“学校组织各类体育课外兴趣活动,成立各类课外体育俱乐部,进行体育培训、辅导,面向有一定兴趣、爱好的学生,实行有偿收费,以支持该项活动[4].
4 目前俱乐部制体育教学模式面临的困境
4.1 教学手段、方法还不完善
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去指导教学将成为教师的首要问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教学的手段和方法是满足学生新形势教学的需求,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是上好每次课的关键.教学不再由教师唱独角戏,被动学习将成为过去.在教学中改变以教师为主导变为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变机械模仿为主动练习,变体育训练课为体育健身课,改变体育课程结构的不合理安排.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给学生的学习内容提供展示和发挥的空间,在高校提倡快乐体育、终身体育和社会体育.
4.2 场地设施短缺
从目前所开展俱乐部制体育教学模式的学校来看,场地设施能全部达标的学校几乎没有.部分项目基本能达标,比如:田径场、篮球场、足球场、排球场、健美操馆、乒乓球馆等;网球场、游泳池、武术馆、健身房,按高校人数比例,远远不够.这些缺乏的场馆正是大学生兴趣较大的运动项目场馆.因此,高校需增加经费,加大投资,改善体育场馆和教学设施条件.
4.3 项目选择缺乏多样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教育,积极性、主动性受到抑制,而俱乐部教学使学生对所学的体育项目有权选择,自由选课、自主择师,形成了自下而上的制约机制.趣味性强,具有社会时代感的项目成为学生选择的热点.但是,由于教师知识体系落后于时代发展,在新学科领域里,理论与技术精深的教师所占比例少,也由于场馆器材老化乃至缺乏等原因,使一些新兴项目如羽毛球、网球、游泳、健美、轮滑、现代舞等开设较少,甚至不开,这样,出于绝对兴趣或相对喜爱的因素,使学生较多的集中在足球、篮球、健美操等项目上,给教学的开展带来了困难.
4.4 授课方式与授课对象之间的矛盾
俱乐部教学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为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授课多采用启发式、探讨式教学.但是,面对身体素质、技术基础参差不齐的学生,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教师的指导很难面面俱到,这样,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就不能保证各层次学生都有真正的收获和切实的提高.
4.5 考核制度与兴趣选择的矛盾
学生在俱乐部修满规定的学时后,要进行考试,检验学习成果,学生在最初选项时大多会考虑最后的评估考核标准.通过俱乐部要达到的这一标准,往往会成为体育差生的一种负担,致使他们选取项目时避重就轻,选择容易过关的项目,这就扼杀了学生的真正兴趣爱好.这样选项既限制了学生发展,又违背了体育俱乐部教学的意愿.
5 建议与对策
5.1 转变教学观念,改善教学方法
指导不同的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是一项繁重的工作,解决办法可以是现场指导和通过远程指导相结合.现场指导,则对学生在锻炼中,基本技术方面以及锻炼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及时答疑;远程指导包括电话热线和互联网上进行“运动处方”的网络交流等,学生通过网络参考案例,寻找适合自己的“健身处方”.
5.2 加大投入,增加体育场地设施
目前经费问题是影响其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针对目前各高校俱乐部场地设施不足的情况,高校需增加经费,加大投资,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改善体育场馆和教学设施条件,开设更多的体育项目,给广大学生更多、更好的活动空问.
5.3 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建议广大高校体育工作者应确定正确的价值观,不断提高思想素质,不断学习新知识,使自己成为学生喜欢的专业技术能力强、思想境界高的新时代体育教师.
5.4 完善俱乐部的运行机制,制订合理的评价体系
建议在推行课外体育活动俱乐部制的基础上要不断完善其运行机制及对大学生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估体系,建立科学的考核制度;根据学生学习进步的幅度结合绝对评价评定学生的成绩,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锻炼的积极性,使评价更为科学、合理.
5.5 政策上扶持,大力推广体育俱乐部
建议从政策上扶持,大力推广体育俱乐部,促进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模式在全国各地普通高校广泛开展,在广泛开展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并逐步完善.
〔1〕薛涛.我国部分高校体育俱乐部现状与发展研究.
〔2〕邵学科.山东省高校体育俱乐部现状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3〕赵鸽尔.高校体育俱乐部形式选项课教学模式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8.
〔4〕高向文.高校课外体育俱乐部的管理与运行方式的研究—对参与课外体育俱乐部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干预.
G807
A
1673-260X(2012)10-008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