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锻炼强度对中职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
2012-10-13李家柏
李家柏
(江宁成人中专校,江苏 南京 211100)
体育锻炼强度对中职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
李家柏
(江宁成人中专校,江苏 南京 211100)
通过对南京市中职生心理健康水平和体育锻炼强度现状调查测量,采用数理统计法来研究分析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体育锻炼强度对中职生心理健康水平影响程度,为中职生心理健康的维护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途径。
中职生;心理健康;体育锻炼强度;相互关系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对职业教育重视程度加大,我国的职业教育呈现出发展壮大的良好势头,职校规模不断扩大,中职生大部分是中考成绩后半段考分的学生,学习、品德和行为上相对落后的学生成为现阶段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构成的主要成分。他们随着学习生活由普通教育向职业教育转变,发展方向由升学为导向向就业为导向转变,将来直接面对社会和职业的选择,面临职业竞争日趋激烈和就业压力日益加大的环境变化,所承受的压力愈来愈大,身心健康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在自我意识、人际交往、求职择业以及成长、学习和生活等方面难免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和问题。这些心理困惑和问题如不能得到有效的疏导或解决,发展下去便会令问题学生沉迷网络游戏、吸烟、谈恋爱、过早性行为、寻衅打架、寻求刺激而出现一些过激行为(如:打架、赌博、飚车、吸毒、自杀等),甚至出现敲诈勒索、抢劫强奸、团伙犯罪等犯罪现象。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该研究随机抽取了南京多所中专职业学校(国家级二所,省属二所,市二所)443名学生为调查测量对象,对其进行了心理水平测试和体育锻炼现状问卷调查,发放并回收问卷443份,经过筛选后,最终有效问卷437份,有效率98.6%。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与测量法
该研究心理健康测量采用《中学生心理健康检测量表》(MMHI-60),该量表是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王吉盛教授等组成的协作小组编制,全部内容共60项,包括强迫症状、偏执、敌对等十个因子。
对学生体育锻炼现状调查是在武汉体育学院梁德清等人制定《体育活动等级量表(PARS-3)》和《体育态度量表(ATPA)》基础上,结合中职生体育锻炼特点编制而成的《体育锻炼现况调查表》,从体育锻炼的七个维度,即目的、态度、项目、强度、频率、时间、坚持性进行了效度和信度的检测,重测信度关系数为R=0.836。由研究者统一发放,学生采用无记名方式,听从统一指导用语,独立完成问卷。
2.数理统计法
用EXCLL建立数据库、输入数据;采用统计软件包SPSS14.0版进行数据处理,主要的统计分析方法为单因素方差分析,显著性水平定为P<0.05,非常显著水平为P<0.01。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中职生体育锻炼强度调查结果
表1中职生锻炼强度调查统计结果
运动强度分布比例 轻微运动 小强度 中等强度 中等偏大 大强度年级层次一年级 13.66% 40.97% 29.96% 13.66% 1.76%二年级 2.86% 41.9% 37.14% 16.19% 1.90%总体 8.47% 41.42% 33.41% 14.87% 1.83%
由表1看出,中职生锻炼强度调查结果,总体分布小强度的比例为41.42%,中等强度为33.41%。二年级中职生中等及偏大强度所占比例比一年级多些。
职校体育课每节一般为45分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学生很难进行大强度的运动。如果要做大强度的运动,准备活动时间至少半个小时,加上课程安排因素,中职生不会为了大强度运动做半个小时的准备活动。大多数中职生参加体育锻炼是为了满足体育的兴趣需要,因而会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喜欢的活动中去,并不太在乎锻炼的强度。而不做充分的准备活动即投入运动,自然强度不能太大,否则很可能出现运动损伤,这也是中职生多选择小强度和中等强度运动的原因。选中等偏大强度的学生通常运动能力强,是班级的体育骨干,通常会将更多的业余时间投入体育锻炼,由于锻炼时间长,因而能有一定的运动强度,他们更能克服体育竞争带来的心理困扰,在体育课上也表现得积极主动。二年级轻微运动的学生人数明显减少,而中等强度运动的人数增加明显,这说明职校的体育环境较好,体育竞赛和体育课教学对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强度是有影响的。
(二)不同体育锻炼强度的中职生心理健康水平
对于体育锻炼强度的界定,生理学中是以最大心率的60%-80%作为中等强度的界线,但在调查过程中学生并不容易判定。该研究中的强度以学生在活动中的身体表象来确定,包括:轻微运动,小强度的不太紧张的运动(小强度);中等强度的较激烈持久的运动(中等强度);呼吸急促,出汗很多的大强度但不持久的运动(中偏大强度);呼吸急促,出汗很多的大强度且持久的运动(大强度)。
由表2看出,每次以小强度锻炼的中职生心理健康总均值最低,除人际关系敏感外其他各因子均值也最低。经方差分析,每次锻炼以大强度的中职生在心理健康总均值显著高于小强度、中等强度、中偏大强度的中职生,在情绪波动、强迫症状、敌对因子显著高于轻微运动、小强度、中等强度、中偏大强度的中职生,在焦虑程度因子显著高于小强度的中职生;每次锻炼以小强度运动的中职生在适应不良、心理不平衡明显低于以轻微运动、中等强度运动、中偏大运动、大强度运动的中职生。这说明不同层次的学生对于不同强度的运动,身心体验有明显差别。
小强度学生在情绪波动和心理不平衡两个因子上明显低于大强度的学生,除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外,其余因子均值是各强度中最低的。大强度的学生情绪波动因子均值最高,进一步观察发现,这些学生情绪不稳定表现在对老师和同学态度及学习成绩的波动上,从他们选择让出更多的时间进行大强度锻炼的行为中,我们不难看出他们对现实的逃避想法。长时间、大强度的锻炼的人,其主要目的不是对自身健康的维护和自我改造,他们投入锻炼可能只是要得到更多的来自别人的肯定,这种从外部获取心理能量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是不能促进心理健康的。
中偏大强度运动的人际关系敏感因子最低,而这一选项的学生多为男生,他们主要参与锻炼的项目是篮球,篮球需要更好的配合,这有利于同学之间建立相互信任的人际关系,因而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分值是低。
小强度学生心理健康因子均值小,他们身体运动的强度小,而在思维活动方面却可能更多些。小强度运动比大强度的运动给学生提供的思考空间更大,小强度运动通常是在运动技能的初步掌握阶段,这一阶段需要学生开动脑筋,在主观与客观之间建立联系。而大强度则是技能形成之后,主观活动减弱,而客观活动加大,主客观之间联系减少,尤其在动作自动化时,主观作用更是很少发挥。主观世界如果不能在实际活动中发挥作用,思维定式便会引发心理定式,从而使得参与大强度锻炼的学生行为定式。这可能是参加大强度锻炼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反不如其他强度锻炼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
三、结论与建议
表2 不同锻炼强度的中职生心理健康因子比较
1.被调查的中职生中41.42%以小强度进行锻炼,一、二年级所占比例差异不大;33.41%的中职生能以中等强度进行锻炼,一、二年所占比例有一定差异。
2.不同锻炼强度对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有很大影响的。小强度和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对中职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是有益的。
3.发展学生心理优势部分,加强心理薄弱环节修复。在体育课和体育社团活动中,将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锻炼结合起来,从游戏、活动、教学、训练、表演中发现心理优势,发挥长处,以长带短,可使学生自行修复心理损伤。
4.学校体育锻炼氛围是对学生心理健康最好的维护。学校组织的各种体育竞赛都有利于扩大学生交流渠道,与更多的人进行情感、思想的沟通,有利于学生从他人的视角中看到自我。激烈的比赛也为所有参赛与旁观的学生提供锻炼心理素质的机会,是最佳的心理健康教育时机。
[1]季浏.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57.
[2]马惠霞.大中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4.
[3]杨云.不同体育锻炼项目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研究[D].中国优秀硕博士论文,2006.
[4]何颖,季浏.不同体育锻炼类型对大学生抑郁水平的影响及其心理中介变量(Body-esteem)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4,(5):32-52.
[5]陈家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与操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21.
[6]何秋华,刘夫力.课余体育锻炼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J].体育学刊,2002,(5).
[7]邱远.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关系的初步研究[J].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4,(12):1637-1641.
[8]白震,易春燕.体育科技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J].体育学刊,2004,(3).
[9]蔡赓,季浏,苏坚贞.中小学生体育锻炼感觉和体育运动动机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 [J].心理科学,2004,(4):844-846.
G718.2
A
1673-0046(2012)3-01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