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生态状况
2012-10-12
进入新世纪以来,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等重大草原生态工程的深入实施,禁牧休牧、草畜平衡、基本草原保护三项基本制度的逐步确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的全面建立,使得我国草原生态整体恶化势头有所减缓,草原生态状况发生了一些积极的变化,局部地区草原生态环境开始好转。2011年,全国草原综合植被盖度为51%。
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草原生态总体恶化趋势尚未根本遏制,草原畜牧业粗放型增长方式难以为继,草畜矛盾仍十分突出;草原灾害频繁发生,防灾抗灾能力仍很薄弱;草原退化沙化盐碱化严重,草原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毁坏草原资源现象时有发生。草原生态环境治理任务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存。因此,必须转变发展方式,坚持生产生态有机结合、生态优先的基本方针,实现牧区又好又快发展,从而使草原生态步入良性循环轨道,并进一步发挥广大草原牧区作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作用。
典型区域生态监测
2008年以来,农业部组织有关单位开展了草原沙化遥感监测试点工作,先后在内蒙古、西藏、新疆等典型区域开展工作试点,逐步丰富了草原沙化监测方法,初步摸清了监测区域草原沙化本底状况和沙化动态变化。
对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部分地区(西乌珠穆沁旗、锡林浩特市、阿巴嘎旗和正蓝旗)的监测结果表明,20多年来,监测区沙化草原总面积一直呈减少趋势,2008年沙化草原约占其草原总面积的42.8%左右,较1987年减少10.8%,并以轻度沙化草原为主,部分草原地区重度沙化草原呈现增加趋势。总体而言,锡盟监测区草原沙化处于“面上好转,局部发展”阶段。
对西藏的安多县、班戈县、措勤县和仲巴县监测结果表明,从1990年到2000年,再到2009年,草原沙(砾)化总面积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2009年,草原沙(砾)化总面积为1096万公顷,2009年较1990年减少3.9%,占研究区总面积的78.9%。总体而言,虽然近10年来,西藏四县研究区草原沙(砾)化出现了面上好转的迹象,但整体逆转效果并不显著,草原沙(砾)化状况依然较为严峻。
对新疆的富蕴县、青河县、奇台县以及木垒哈萨克自治县的监测结果表明,1990年、2002年和2010年三个时期草原沙化总面积相差不大,但重度沙化草地的面积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2010年,草原沙化总面积为736598公顷,约占研究区土地总面积的9.7%。总体上,新疆研究区草原沙化状况呈现“面上稳定、局部好转”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