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场古镇传承与保护
2012-10-11吴才珺上海市浦东新区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
吴才珺 上海市浦东新区地方志办公室 ,副主任
第一楼茶园
20世纪90年代初,古镇周庄兴起旅游热,新场镇居民去周庄看了后回来说:“新场不比周庄差,我们也有条件搞古镇旅游。”在当地居民与社会各界的积极呼吁下,镇政府开始重视,县(区)党委、政府也经过实地考察、听取专家意见,在上世纪90年代末初步有了保护新场古镇的意向。那时,上海南汇县委、县政府的几任领导都先后到新场镇调研,一致认为要保护好这一老祖宗遗留下来的不可再生的财富,留住浦东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碧玉”。于是在2002年,原南汇区人民政府成立了“新场古镇保护与开发领导小组”,由区长任组长,下设办公室,开始进行可行性研究,并请专家进行古镇规划等一系列工作。2008年,新场古镇被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镇,悠久的历史、大量的古建筑,诠释着新场古镇的文化积淀。
1 悠久的建镇历史
新场镇位于长江三角洲的冲积平原,是长江泥沙在出海口受海潮顶托而沉积下来,海滩不断生长而成陆。唐代,新场初成陆,俗称“石笋滩”、“石笋里”。
1
2
新场建镇约在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至今有800余年的历史。封建王朝对建镇有一定标准,只有税收达到一定程度的地方,才可以被定为镇。当时新场有盐场,大量的盐商来往于此,交易产生的税利十分丰厚,新场盐场年产量居浙西27个盐场之首,产量占1/3以上。所以到了元代之初,浙江盐运使司在新场设立了分司。那时,南汇还没有设立为县,而新场就有了比县级别更高的衙门。据传,宋代宰相吴潜幼时曾跟父亲一起在新场居住过,故新场有“吴潜侍父读书处”一说。新场经济繁荣,明弘治年间的《上海县志》这样介绍新场:“新场镇距下沙九里,以盐场新迁而名。赋为两浙之最,四时海味不绝,歌楼酒肆,贾街繁华,视下沙有加焉,而习俗为下沙所无也。延祐初里士瞿时学访吴潜读书处,营置义学,今无遗址可考矣。”这里的“延祐初”约在公元1314年,可见,700多年前的新场已是一个繁华的镇。宋代起,新场开始煮制海盐,元代初年,即有两浙盐运司署松江分司驻在新场。
2 独特的城市格局
宋建炎年间(1127-1130年),两浙盐运署迁盐场于此,相对当时建在他处的盐场而言是新的,故称新场。明清以来“市集繁盛,人文荟萃,科第两朝称盛”。镇区歌楼酒肆,商贾辐辏,有“小小新场赛苏州”之谣。镇区南北长四五里,两条东西向街道各长二里许,“其繁荣程度曾超过当时的上海县城”。如今的新场古镇仍然保持了以新场大街、东西洪街为十字骨架,传统建筑为肌理,河网水系为依托的清末民初传统江南水乡古镇风貌特色。镇区4条河道把老镇区划为“井”字形格局,河道两侧尚有三进以上的宅第厅堂20多处,古民居近百处,呈现出“江南人家尽枕河”的风貌。镇区外围阡陌纵横,水网密集,桃林与耕田,杉林和舟楫营造出优美祥和的自然环境。新场的水乡格局保存完整,众多古民居、水桥、驳岸极具历史价值,是上海浦东最后一块历史文化遗产地。2008年12月23日,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批准上海原南汇区新场镇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新场历史文化风貌区范围由沪南公路—奉新路—大治河—新环东路—工农路—新场东路(东横港北段东约100米处新规划道路)所围合的区域,总面积148公顷。
3 大量的历史建筑
“新场的街坊建筑群70%以上建于明末清初,能反映出当时的江南传统风貌。走在老街上,会发现古宅庭院里有很多天井,这样的大院有30多个。”新场古镇是上海浦东郊区规模最大、历史建筑数量保存最多且保存最为完好、古迹遗址留存丰富的历史文化风貌区之一,其中典型建筑主要为多进天井式传统住宅和传统沿街商业建筑,并有少量西式别墅类住宅和近代宗教建筑,建筑装饰风格有鲜明的中西合璧特色。上海文管委公布登记的第一批635处不可移动文物中,新场就占了30处(图1,图2)。
新场被评为历史文化名镇的条件之一,是有大量的古建筑群落。同济大学古建筑专家阮仪三认为,新场保存了大量的优秀历史建筑,这是很多古镇比不上的。据普查,新场现有民国以前的历史建筑约15万平方米,其中有4万平方米为二进以上的传统民居格局,三进以上的院落有20座、约2万平方米。其中,南大街的杨家厅和洪东街的易氏住宅、奚家厅的部分房屋是明代的。
清代的优秀建筑也不少。嘉乐堂至今保存完好,三进格局,建筑面积976.2平方米,大厅雕梁画栋,厅的八扇门正面雕八骏图,背面雕水浒人物,前后仪门完整,是座小家碧玉式的典型院落;信隆典当,三进,前一进为平房,后二进为楼房,建筑面积约700平方米,现为新场历史文化陈列馆;潘氏北宅,原有七进,现存五进,第二进客堂泥金漆廊柱犹在,第三进为二层楼,尚存五扇蠡壳窗,重檐、通转游廊,专家称这是最宜居的民居结构,因为这种结构冬暖夏凉;闵氏老宅,为清早期建筑,闵家出过诸多举人和秀才,其全砖结构的仪门如今保存很好。
王和生宅,民国初建,融东西方建筑理念于一体,精工制作,前后四进,其封火墙整体保存完整。此外,张氏住宅更较王和生宅华丽,门窗尽是从意大利进口的轧花玻璃,客堂铺的马赛克百年来完好如初,见者叹为观止。百年茶馆“第一楼茶园”的三层临河建筑风貌独特,是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几年前修旧如旧,现仍为茶园,平日有说书艺人在茶馆内说书,茶室花两元钱能喝上2个小时的茶,听一档书。奚家厅的西厅部分是明代建筑,部分在清代重修,该厅有四进,前、后、中间共3个仪门,大厅京砖完好,看方雕刻精美,荷叶椽完好如初。难能可贵的是,两厢房的楠木框架虽绽出条条木筋,略显陈旧,但木材仍很坚实(图3)。
4 众多的牌坊古桥
传说在新场受恩桥石头湾沙中曾发现石笋,深不见底,所以过去新场镇又名“石笋里”。所谓“石笋十景”即“石笋里”——新场古镇十景。这十景,其中有书楼、寺庙、渔舟、河塘、古桥等等(图4)。因年代久远,几经变迁,有的照原貌翻新修复,有的只有其名不存其貌,有的正在规划重建之中,千年古迹十分珍贵。新场古镇十景为:溪湾石笋、书楼秋爽、雷音晓钟、横塘晚棹、仙洞丹霞、海眼原泉、高阁晴云、上方烟雨、千秋夜月、南山雪霁。新场镇旧时多牌坊、多石拱桥,是江南水乡特色之一。新场有“十三牌坊九环龙”之称。明清年间,新场镇盛行建造各种牌坊,明代所记载的牌坊就有贡元坊、旌节坊、熙春坊、兴文坊、余庆坊、莅政坊、中和坊、兴仁坊、安里坊、清宁坊、儒林坊、世科坊、三世二品坊等十三坊。著名而遗存的石拱桥有洪福桥、千秋桥(图5)、白虎桥、杨辉桥、玉皇阁桥、永宁桥、盛家桥。现在新场镇仍保留着古镇风貌,遗存着部分古景古迹。
新场除了大量民居,寺庙、古桥、驳岸等古建筑也不少。东岳观始建于明代,至今道场不断,是南汇道教协会所在地;南山寺(图6)是具有700年历史的古寺,建于元大德十年(1307年),如今香火甚旺。此外,城隍庙仍保留有大殿及西厢房,1903年黄炎培在这里的广场上曾作过演讲。古桥亦有不少。千秋桥是南汇保存最好的石拱桥;洪桥经修复,还原了明代洪福桥的模样;包家桥又恢复了明代多级踏步的石板桥格局。此外,东仓桥、西仓桥、福安桥、太平桥等古桥,也依然留存见证着新场的历史。新场的马鞍水桥和石驳岸是区级文物,17座马鞍水桥形态各异,年代不同,最早的始建于宋代,最晚的建于民国。驳岸上雕凿的拴船用的“牛鼻”也叫“牵牛”的石件,其雕刻精美、图案多样、花纹鲜明,被上海市文物专家誉为“家门口的文物”。这些水桥和驳岸连在一起,浑然一体,俨然成了古河岸石雕博览会。如果把驳岸上的古建筑和小桥融为一体看,这枕河人家的风貌尽收眼底,小桥流水人家的格局如诗如画。专家称,这是新场可以与丽江媲美之处。
5 丰厚的人文历史
3
4
5
6
新场历来是名人荟萃的文化沃土,历史文化名人不胜枚举,得以流传的名人著作甚多,传承至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样式繁多……所有这些使其成为上海原住民文化的重要集镇,生动地反映了老浦东人世代生息的历史图景,极具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
新场因盐而繁荣,文化也因经济的繁荣而昌盛。元代松江分司副使兼新场盐场提干陈椿所著的《熬波图咏》,52首诗配上52幅画,全面描述了制盐的全过程,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盐民苦难生活的同情,该著作被收入《四库全书》,有人认为它几乎可与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媲美。新场籍文学家的作品被收入《四库全书》的还有朱国盛、叶映榴和朱豹的诗、文。绘画方面,朱国盛、叶有年、叶洮、叶凤毛、顾昉、朱霞、朱轩等人的字画也被国内一些博物馆收藏。朱曜是明代《上海县志》的编纂者之一,倪斗楠的《南汇县竹枝词》亦流传很广。
清末举人叶汉丞是南汇最后一个举人,也是当时新场走在科学救国、实业强国行列中的第一人。他在全国第一个创办大学的药学专业,是国内第一个民族品牌肥皂——五洲固本肥皂的发明者。当黄炎培在新场因讲学遇难时,他是前去设法营救的关键人物。一个川沙的举人和一个南汇的举人从此结成挚友,至今,叶汉丞家中(图7)还珍藏着黄炎培亲笔抄写的诗文、对联。
新中国成立后,新场更是人才辈出。叶培大是新中国光纤通讯领域的泰斗、北京邮电大学的校长、中科院资深院士;唐有祺是北京大学晶体材料研究领域的权威、中科院院士;黄培康是中国“空间领域里的一面旗帜”,是空间拦截的专家、中科院院士。可见新场这块土壤有多么“肥沃”!另一个泰斗级的人物是吴仲超,1929年他为地下党新场支部的书记,后来参加新四军,解放后任故宫博物院院长,为新中国的文博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6 难得的文化遗产
十三牌楼都有各自的故事。新场老街十字路口原先有座牌坊,是明代太常寺卿朱国盛及其祖朱镗、父朱泗所建,以纪念他家三代都当上了二品官,故名“三世二品坊”,被誉为“江南第一牌楼”,可惜已被拆毁。经历了千百年,十三牌楼早已残破不全。2006年古镇开发公司已经投入部分资金,恢复了“三世二品坊”原貌,还吸引了著名导演李安前往取景。牌楼、拱桥、老茶楼、廊棚、洪桥、东仓桥……古色古香的新场有太多斑驳要修复。政府对核心保护范围(占总面积的34%)和建设控制范围(66%)作了严格界定。
新场古镇更注重对浦东原住民民俗文化挖掘。修旧如旧,整体保护开发将着重于与浦东原住民民俗文化活动相关的重要历史场所。2007年,利用置换出的古民居,打造民俗文化馆、琵琶馆、非物质文化遗产——锣鼓书展示馆等。
目前在新场传承着的民间文艺有锣鼓书、钹子书、江南丝竹、浦东派琵琶等,其中锣鼓书、江南丝竹、浦东派琵琶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此外,灶花、刻纸、石雕等民间艺术在新场都有传承人,仍焕发着特有的光彩。
宗教文化亦是新场特色文化中的奇葩,东岳庙的道教音乐获国内外许多学者的好评,南山寺的水陆佛事是每年一次的重要活动,数以千计的香客在每年的大年初一到寺里撞钟,祈求国泰民安。
新场古镇有五大特征:海边盐民生息之地、商宦文人聚居之所、明清市井繁华之镇、宗教文化依存之乡、江南水乡民居之苑。
有人说,新场古镇之所以得以保留,是因为穷。其实,原因不止于此。之所以会保存古镇,要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说起。那时浦东许多大镇出于道路交通改造的需要,纷纷填河为路,下设水道。然而一到汛期,城镇内的排水就都成了问题。新场根据各镇填河为路产生的实际问题,在上海市规划局一位副局长的考察指导下,决定不填市河。当时,人们还没意识到古镇保护的问题,现在看来,如果填河,那么江南水乡古镇的风貌就被破坏了。
7 正确的发展理念
新场古镇,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整个上海地区最晚开发的江南古镇。按照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教授高峻的说法,新场古镇开发先治水是很有勇气的做法。过去不少古镇都是先发展旅游,环境遭到破坏之后再进行污水治理,比如朱家角就曾经存在污水破坏河道水质的问题。新场古镇的环境前置及限制商业门店的做法,在上海古镇旅游开发中是两大突破。
7
污水管网入地。2004年,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就着手为小镇做旅游发展规划。在前期调查中,专家们发现,新场古镇有两臭:厕所臭,河道臭。为此,古镇将“治水”定为开发第一步。在新场古镇,洪桥港、包桥港、后新港和东横港将古镇分为“井”字。以前,站在河边任意一个地方可以钓到鱼,但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鱼没有了,水也臭了。据悉,古镇内没有管道设施,污水不经处理直接排放到河道。
在新场古镇保护与整治规划项目中,新场古镇的有形旅游特色被概括为:街古、宅老、桥多、水秀。据统计,新场古镇的桥有35座,整个古镇被后市河、洪桥港、东横港以及包桥港4条古河道所环绕。在古镇区东侧的新坦瓦公路和西侧的奉新公路各建2处污水泵站,污水进入污水干管统一输往污水处理厂净化,同时区污水系统总体规划铺设总管和支管,这样古镇的污水问题就可以解决了。经过水系整治,完成河道疏浚、驳岸整修,铺设污水管网,所有管线入地,基本完成古镇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厕所也改为环保型厕所。如今河道水质治理成功,新场古镇已重新成为一个清新的江南小镇。
商业门店限量。新场古镇努力避免“商业味过重”。上海及周边一些古镇旅游开发过程中,往往将大量街面房屋改成商业用房,破坏了古镇原有的生活人文气息。新场古镇的做法是,老街的商店包括饭店不允许再增多,不要搞得商业味太重,突出原生活居民区的概念,居民不搬迁,仍保留生活气息。
旅游规划整合。根据旅游业的发展要求,把古镇分为保留区、精华区和更新区。保留区:再现原住居民的生活场景。精华区:以前街后河、隔河花园、宅院相依、水巷相通的历史空间修护为主,再现明清殷实人家重重天井相套的大型民居院落和水乡街巷空间格局。更新区:对现存的建成环境进行空间环境的再整合,保持传统街坊的组织和尺度关系,对建筑进行传统风貌的提炼与再设计,积极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
作为浦东地区唯一保存完好的历史文化古镇,新场的开发建设受到了社会有识之士的高度重视。新场旅游业的发展,高举水乡古镇的大旗,加快保护开发的力度,全力打造水乡古镇这一亮点。在开发古镇水乡特色旅游的同时,新场还积极开发与古镇游相配套的旅游项目。在新场老镇区东面的沪南公路两侧,一座规划面积3平方公里,以商业购物和行政管理为主的新城正在加紧建设。古镇西侧的果园村,利用毗邻规划中的城市5号线道口的有利条件,在原有1400余亩桃林的基础上,扩种600多亩的桃树,并建设公园、饭店、度假村等旅游设施。另外,在大治河南侧,种植面积达1.5万亩的大型片林已经启动,这片恢宏壮观的人造森林中还开发建设低密度别墅、主题公园渔乐湾等,成为游客休闲度假的好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