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研究综述——兼谈移动学习系统研究路线的设计
2012-10-11宋金华
宋金华,金 亮
(连云港广播电视大学信息工程系,江苏连云港222006)
引 言
随着全球通信技术飞速发展与教育信息化广泛普及,出现了新一代数字学习方式——移动学习。移动学习是移动通信与教育的结合,是数字化学习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将为学习者提供更便捷的服务。
移动学习是突破“时空”限制的自由性学习。移动学习的教学过程基于移动计算设备,移动设备指能够方便随身携带、随时随地使用的手持设备,例如手机等[1]。移动学习系统是建立在移动通信、移动计算和互联网技术基础之上,为移动教育教学提供全面支持服务的软件系统。
近年来,移动学习研究越发成熟,积累了多方面研究成果,如理论、平台建设、资源建设方面等。然而,关于移动学习总体架构和具体应用形态的研究还没有从根本上把握清楚。作为中国远程教育开拓者的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应该为中国移动学习研究做出更多贡献。本研究基于广播电视大学平台,结合近几年国内外移动学习研究,整体上构建移动学习系统框架结构和研究路线,力求对不同层次的研究和实践具有一定启发作用。
一 移动学习研究现状
(一)移动学习理论研究现状
移动学习理论研究是为更好地实践移动学习奠定基础;同时,移动学习实践又可完善学习理论。当前,关于移动学习理论研究,国内外较突出的有:关联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在E-learning时代,重点论述的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到了M-learning时代,关联主义学习理论则成为关注的焦点[2]。
(二)国内移动学习应用研究现状
分析移动学习开发项目的有:1.教育部高教司试点项目:移动教育理论与实践;2.教育部“移动教育”项目;3.多媒体移动教学网络系统CALUMET;4.越来越多企业公司和高校进入移动学习领域,譬如中智、远方盛世、北京金商祺移动互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杭州精英在线、新东方等,这些公司完成了移动学习平台与移动学习终端产品;北京大学、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北京广播电视大学等,这些高校建成了本校移动学习平台和移动终端。在国内,无论是国家、企业,还是高校,开发的应用系统都没有得到广泛应用。
(三)国外移动学习应用研究现状
在国外有很多成功案例,譬如,美国Blackboard公司开发的Blackboard Learing System是行业领先的软件应用,著名的Prinston、Harford、Stanford、duke 大学都在使用BlackBoard公司产品;欧盟M-learning项目等。关于移动学习的研究,国外处于领先地位。因此,我们应多借鉴国外研究的新思想、新技术和新方法。
二 关于移动学习的期刊论文研究视角(研究领域)分析
移动学习研究领域分析是有效推动移动学习实践发展与创新的前提[3]。本研究基于文献分析法,对移动学习研究领域进行梳理与分析,提出从实践探索、理论研究的远移动学习研究观点,希望有关成果为移动学习系统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从项目申报至今,笔者反复阅读了《中国远程教育》2008年合订本、2009年合订本与2010年合订本。《中国远程教育》是关于远程教育的权威期刊,该期刊的论文具有代表性与典型性,研究该期刊内容能够了解中国远程教育现状、问题和发展。此外,还对相关学位论文进行分析与研究。移动学习属于远程教育范畴,因此,做文献研究时,把与移动学习相关的远程教育文献也作为研究对象。
通过文献分析,根据学科研究对象划分移动学习研究领域。笔者认为,目前为止,从实践探索移动学习研究涉及8个领域的研究:移动学习教学与学习;移动学习学生学习与教师研究;移动学习平台建设研究;移动学习资源开发与媒体研究;移动学习中计算机相关技术研究;移动学习应用研究;移动学习系统开发与设计研究;移动学习总论研究。文献研究涉及各方面,也有显著效果,在此提出几点思考。
首先,移动学习系统研究可以借鉴远程教育相关知识,但是要充分考虑移动学习特点。
其次,移动学习系统的架构是一个关键问题。软件系统架构直接关系到平台运行能力、平台稳定性和平台可扩展性等。应当以“如何利用先进的移动技术促进学习”作为出发点,深入研究移动技术与基于移动技术的教育方式的最佳结合点。
最后,.移动学习也应该“洋为中用”。移动技术源于国外,且相对成熟,我们既要借鉴国外研究经验,又要结合我国教育教学特点,研发符合中国教育规律的移动学习系统。
三 移动学习系统的研究路线图和设计过程
(一)移动学习系统的研究路线图
移动学习系统建设分为三个层次:移动学习系统硬件环境、移动学习系统软件环境和移动学习系统服务环境。硬件环境包含两个要素:网络与终端;软件环境包括平台与资源;服务环境重点考虑服务教师与学生。本课题研究将从这三个层次构建移动学习系统。同时,也从两条不同路线驱动各层次研究:“以服务为驱动路线的设计”和“以技术为驱动路线的设计”,如图1所示。
图1 移动学习系统的建设研究路线图
“以服务为驱动路线的设计”是基于现代服务理论,使我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远程教育的实质——远程教育就是教育服务。以现代服务理论为指导思想,为学习者提供更加便捷的教育。如今,学习支持服务已发展成为现代远程教育的核心[4]。
“以技术为驱动路线的设计”是必然的,移动学习服务是要建立在技术之上,技术是基础。以“技术为驱动路线”,应当考虑寻找技术和教育服务(基于移动技术的教育服务方式)的切合点,要利用技术更好地促进和完善移动教育服务。
“服务”与“技术”也是相辅相成的。教育和服务理念要通过平台的功能来实现,教育服务质量与效率很大程度上依赖平台本身的研发水平。因此,软件架构与布局具有重要意义。“技术”的选用取决于“服务”,“技术”又支撑“服务”。
(二)移动学习系统的设计过程
基于系统建设研究路线图,给出移动学习系统设计过程。设计过程包括两个阶段:前期分析和设计阶段。通过完成设计过程相关工作,为移动学习系统成功开发奠定基础。
阶段一:前期分析
移动学习研究理论已经非常多,阶段一主要工作就是分析移动学习理论研究成果,如图2所示。
图2 前期分析工作
阶段二:设计细化
移动学习系统设计需要考虑移动学习特性,分别确定相应功能。此阶段功能设计强弱体现“服务”水平,平台架构好坏体现“技术“水平。系统是由元素及其之间关系组成,对应到软件就是功能和功能之间的组织,这是软件的系统观。因此软件平台架构(结构)设计直接关系到平台运行能力、平台稳定性和平台的可扩展性等。移动学习平台总体功能框架如图3所示。
平台设计以“服务”为主线,即以用户需求为出发点。学生是移动教学管理和平台最终服务对象,应借助移动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等先进计算机技术,实现学生学习个性化支持服务。学生个性化学习支持服务就是根据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学习需求,为学生推荐和配送相关资源。个性化服务技术原理如图4所示。
为提高平台扩展性和稳定性,对软件的组织结构,我们采用SOA(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架构模型[5]。SOA 架构本是基于服务的架构模型,因此,我们划分移动学习系统各不同功能单元(称为服务),定义服务接口和契约,然后将此联系起来。这样系统中的服务将以一种统一和通用的方式进行交互。
图3 移动学习平台的功能框架
图4 个性化服务技术原理
结 语
移动学习的发展以势不可挡之势出现在世人面前,为泛在学习、个性学习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然而,我国移动学习领域现在还处于混沌状态——理论面热,实践面冷。移动学习必将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再到实践的过程。分析国内外移动学习研究成果,总结经验,挖掘新思想、新技术、新方法,按照移动学习发展规律,不断实践、不断完善。
[1]陈文钦.基于3G技术的移动学习平台设计[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6).
[2]叶成林.移动学习及其理论基础[J].开放教育研究,2004(3).
[3]李爽.远程教育研究领域分类的初步探索[J].中国远程教育,2009(3).
[4]齐文鑫.基于web2.0的课程学习支持服务模型的实践与反思[J].中国远程教育,2009(1).
[5]贺志强.基于SOA的教育资源共享框架及支撑系统的开发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0(3).
[6]刘建设,李青.移动学习研究现状综述[J].电化教育研究,2007(70).
[7](美)赛佛林.传播理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8]李凡,陈琳.移动学习期刊论文内容的分析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0(12).
[9]王利绒,朱东鸣.基于虚拟现实的教学系统的设计[J].中国远程教育,2011(1).
[10]罗均.基于SecondLife的虚拟图书馆学习环境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远程教育,2011(1).
[11]黄伟.教师网络学习社区的被组织和自组织[J].中国远程教育,2011(1).
[12]梁九义.基于远程学习者个体需求的教学策略探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1(2).
[13]纪河.成人网络学习的心理因素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1(2).
[14]杨孝堂.泛在学习:理论、模式与资源[J].中国远程教育,2011(6).
[15]钟志贤.终身学习能力:关联主义视角[J].中国远程教育,2010(1).
[16]张命华.培养远程学习者学习策略的教学思考[J].中国远程教育,2009(1)
[17]李曼.资产专用性视角下的移动学习:缺陷与改进[J].中国远程教育,2010(9).
[18]胡志金.对远程学习者分层的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08(1)
[19]曾祥跃.远程学习者网络学习行为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08(4).
[20]胡迎春.网络化时代教师教育的新路径[J].中国远程教育,2009(5).
[21]郭绍青.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策略的个案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09(6).
[22]刘选.远程教育教师能力研究现状[J].中国远程教育.2010(5).
[23]李峰.基于知识创生螺旋理论的网络环境建设[J].中国远程教育,2009(2).
[24]曹良亮.web2.0支持下的远程教学系统架构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08(1).
[25]袁松鹤.远程教学与管理平台的设计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08(9).
[26]袁松鹤.远程教学与管理平台的功能及其组织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0(12).
[27]孙耀庭.移动学习和移动服务的实践与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08(8).
[28]王超.基于Strusts框架的移动学习系统的设计[D].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8.
[29]张静然.移动学习的发展和趋势—访问移动学习专家凡特霍夫博士[J].中国电化教育,2009(7).
[30]梁瑞仪.若干学习相关概念的解读与思考[J].中国远程教育,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