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我国省际间高职教育均衡发展状况的实证研究——基于生均经费支出指标的分析

2012-10-11戴文静周金城

职教论坛 2012年22期
关键词:预算内省际经费支出

□戴文静 周金城

一、引言

教育均衡发展包括教育资源均衡、教育机会均衡、教育质量均衡和教育结构均衡四个方面的内容[1]。其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在正常的教育群体之间均等地分配教育资源,以提供相对均等的教育机会和条件以实现教育质量、教育结构的相对均衡。因此,教育资源均衡是保障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生均经费支出是衡量教育资源分配状况的主要指标,它反映了各地按学生平均的教育投入水平,是影响师资水平、教学设施等教学条件的决定性因素[2]。

截至2009年底,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独立设置的地方高职院校(含高专学校,不含中央部委属和民办学校)共924所。目前,我国地方高职院校各项生均经费支出的地区差距较大,如北京市2009年生均预算内经费支出为33316元,安徽省仅为2671元,不到北京市的十二分之一,高职教育区域均衡发展状况堪忧。

目前对教育均衡发展状况的研究主要结合两个维度来展开:一个是空间维度,如省际间、县际间(省域)、校际间(县域)、城乡间等;另一个是领域维度,如义务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高职教育等。关于城乡间或省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的研究最为集中(徐剑波,2006;杨银付,2008;杜育红,2005;国家教育督导团,2006;王建容,2010),其次是关于城乡间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状况的研究(范艳玲,2006;左瑞勇等,2008;李泽楼,2007),再次是关于省际间高等教育均衡发展状况的研究 (罗海丰,2004;严全治等,2006),而关于职业教育均衡发展状况的研究较少,且主要采用规范分析方法进行研究(朱晓斌,2003;马树超等,2011)。针对高职教育均衡发展状况的研究更是寥寥无几,其中陈传伟等(2008)、李琼(2009)分别指出了四川、湖南省域内高职教育发展的不均衡状况[3][4],马树超等(2010)利用生均校舍面积、教学仪器设备值、预算内经费支出、生师比、入学率等指标衡量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状况,认为我国高职教育总体上仍处于一种低水平均衡的状态[1]。可见,利用生均经费支出指标对我国省际间高职教育均衡发展状况进行全面的实证研究尚属空白。

二、我国省际间高职教育均衡发展状况的实证分析

按照支出来源分类,教育经费支出分为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和预算外教育经费支出,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指各级财政在本年度内安排并划拨到学校、教育行政和事业单位的列入国家预算支出科目 的教育经费,预算外教育经费支出指各级政府征收用于教育的税费、事业收入、社会捐赠经费及其他教育经费。按照支出用途分类,教育经费支出分为事业性经费支出和基本建设支出,事业性经费支出又分为个人部分支出和公用部分支出。公用经费支出是用于学校维持正常运转所需开支的业务费、设备购置费、修缮费、公务费和其他属于公用性质的费用,事业性经费(事业费)则还包括个人部分支出(对教职员工的各类劳动报酬、对学生的补助等)。生均教育经费支出能反映出整个社会对每个学生的资金投入水平,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则只反映各级财政年度预算中对每个学生的资金投入水平。

(一)我国省际间高职教育均衡发展状况的现状描述

如表1所示,我国地方高职院校生均经费支出差距较大。生均教育经费支出全国平均为11909元,最高的五个省份是北京、西藏、上海、广东、浙江, 分别为 33316元、20562元、19674元、19480元、18568元,最低的五个省份是安徽、贵州、河南、湖南、山西,分别为 7602元、7899元、8490元、9176元。生均事业性经费支出全国平均为11235元,最高的五个省份是北京、上海、浙江、广东、西藏,分别为 32548元、19585元、18200元、17013元、16081元,最低的五个省份是安徽、贵州、海南、河南、江西,分别为7246元、7512元、7769元、8167元、8228元。生均公用经费支出全国平均为6113元,最高的五个省份是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广东,分别为 21251元、11283元、10600 元、9394 元、9288元,最低的五个省份是贵州、安徽、青海、新疆、山西,分别为2887元、3572元、3882元、4058元、4135元。生均预算内经费支出全国平均为5411元,最高的五个省份是北京、西藏、广东、浙江、上海,分别为 25938元、17143元、10874元、8323元、7528元,最低的五个省份是安徽、重庆、河南、河北、湖北,分别为2671元、3191元、3516元、3516元、3576元、3589元。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全国平均为4991元,最高的五个省份是北京、西藏、广东、浙江、上海,分别为 25143元、12661元、8414元、8091元、7528元,最低的五个省份是安徽、重庆、江西、河南、湖北,分别为 2607元、3191元、3282元、3366元、3520元。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全国平均为1895元,最高的五个省份是北京、上海、西藏、广东、江苏,分别为17950元、5125元、4618元、4060元、3224元,最低的五个省份是安徽、河北、山东、江西、广西,分别为670元、735元、742元、986元、1013元。

表1 2009年我国地方高职院校生均经费支出情况(单位:元)

由上可见,北京在各项生均经费支出排名中均遥遥领先,上海、浙江、广东、浙江、江苏紧随其后,由于中央财政不断加大对西藏的扶持力度,西藏的各项生均经费支出也处于领先的位置。安徽在各项生均经费支出排名中均垫底,贵州、江西、河南、河北、山西、湖北等省排名靠后。

(二)我国省际间高职教育均衡发展状况衡量指标的分析

极差率(Range ratio)是指一组数据内的的最大 值与最小值之比,是衡量各观测值离散程度的一个统计量。2009年我国地方高职院校生均教育经费支出、生均事业性经费支出、生均公用经费支出的极差率分别为4.38、4.49、5.95,生均预算内经费支出、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的极差率分别为9.71、9.65,特别是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的极差率竟达26.81。当然,极差率只利用了样本中的两个极端值,并不是样本整体数据离散程度的全面反映。

变异系数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是一组数据的标准差与平均值的比率,是衡量各观测值总体离散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其值介于0-1之间。为了对各省生均经费支出的离散程度进行横向对比,我们采用变异系数而不是标准差来衡量。一般而言,教育经费支出的变异系数超过0.5即可认为分配不均。2009年我国地方高职院校生均教育经费支出、生均事业性经费支出、生均公用经费支出的变异系数分别为0.44、0.44、0.56,生均预算内经费支出、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的变异系数分别为 0.84、0.82、1.63。

基尼系数(Gini Coefficient)是根据洛伦兹曲线所定义的判断收入分配差异(或公平)程度的指标,现在已被广泛应用于经济、教育、社会等众多领域。教育基尼系数若低于0.1,表示教育资源分配高度统一,这种“一刀切”的分配方式对发达地区不公平;若介于0.1—0.2之间,表示地区间教育资源分配比较平均;若超过0.2,表示教育资源分配的地区差距较大[5]。2009年我国省际间地方高职院校生均教育经费支出、生均事业性经费支出、生均公用经费支出的基尼系数分别为0.18、0.17、0.14,生均预算内经费支出、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的基尼系数分别为 0.24、0.22、0.37。

表2 2009年我国地方高职院校生均经费支出差距指标

由上可见,我国地方高职院校的各项生均经费支出,特别是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在不同省份之间存在较大差距,表明我国省际间高职教育的发展极不均衡。

三、我国省际间高职教育发展不均衡的原因分析

(一)高职教育投入的省级财政不中立

财政中立原则 (principle of fiscal neutrality)要求不论各地区的财政实力有何差异,学生应该获得相同的教育资源,不能以财政收入少为借口来减少对教育的投入,体现在生均经费支出上,就是要求各地区的生均经费支出水平是相等的。因此,财政中立原则是高职教育均衡发展的保障。

但是,我国高职教育实行“以省为主”的投入机制,由于省级财政实力的巨大差异,导致各地高职教育生均经费支出的巨大差异。下面,我们通过实证分析我国高职教育投入中存在的省级财政不中立现象。

建立一元回归模型:因变量为各地生均经费支出的自然对数,自变量为各地人均财政支出的自然对数。利用2009年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地方高职院校的截面数据,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回归结果

从表2的结果可以看出,我国高职教育各项生均经费支出均呈现出显著的省级财政不中立:当各地人均财政支出每提高1%,生均教育经费支出提高0.518%,生均事业性经费支出提高0.496%,生均公用经费支出提高0.446%,生均预算内经费支出提高0.829%,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提高0.788%,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提高1.162%。可见,某地的财政支出水平越高,该地高职院校获得的投入也越多,即各地对高职教育的投入与各地的财政实力呈显著正相关,违背了教育投入的财政中 立原则。

(二)地方政府对高职教育投入的努力程度不一

生均教育经费指数为生均教育经费支出与人均GDP之比,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使用它作为政府教育投入努力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2]。在这里,我们采用高职教育生均经费指数来衡量省级政府对高职教育投入的努力程度。由于中央财政在“十一五”期间共投入140亿元建立职业教育专项资金,并明确投向原则为向西部倾斜,因此,西部地区的高职教育生均经费支出水平很大程度上并不能反映省级政府的努力程度,因此剔除西藏、广西、青海、新疆等西部省份。

通过生均教育经费指数计算公式:

计算出各地高职教育生均教育经费指数的结果如图1所示。

图1 2009年各地高职院校生均教育经费指数

从图1可以看出,我国各地高职教育生均教育经费指数的差异较大,生均教育经费指数较小的地区为天津、上海、山东、内蒙古、江苏,分别只有0.23、0.25、0.28、0.29、0.34,而生均教育经费指数较大的地区为江西、黑龙江、北京、广东、安徽,分别达0.54、0.53、0.48、0.48、0.46, 是较小地区的一倍左右。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综上所述,我国省际间高职教育的发展极不均衡,原因主要是高职教育投入的省级财政不中立,地方政府对高职教育投入的努力程度不一。为了缩小各地生均经费支出的差距、促进高职教育均衡发展,笔者主要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一是中央财政要进一步提高对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的转移支付水平,这是提高高职教育财政中立程度,促进省际间高职教育均衡发展的保障。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高职教育省级财政不中立源于各地财政实力的巨大差异,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说,要使匮乏的财政承担与发达地区同等的教育投入是不现实的。“十一五”期间,由于中央财政加大对西部地区职业教育的转移支付力度后,生均经费支出水平有明显提高,缩小了与其他地区的差距,中央财政应进一步提高对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的转移支付水平,促进省际间高职教育均衡发展。

二是中央政府要指导各地制定高职教育各项生均经费支出标准,并明确各级政府对高职教育经费的分担责任,以督促地方政府提高高职教育投入的努力程度。按照中央宏观指导、省级政府制订、办学主体落实的程序,在坚持财政中立原则的基础上,依据不同地区高职院校、高职院校不同专业学生的培养成本等实际情况,规定各地区、各专业大类生均经费支出的最低控制标准。同时,建立对各级地方政府教育经费支出的监督制约机制,可通过法定程序提请各级人大制定、出台关于高职教育生均经费支出标准的法规文件,为标准的有效落实提供法律保障。

三是要创新投融资机制,引导社会资本投入高职教育。要完善激励监管机制,积极鼓励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个人利用非财政性资金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地方高职院校依法合资、合作办学,完善教育捐赠机制,构建高职教育多元化投入机制,以扩大对高职教育投入的规模,缩小与经济发达地区在生均经费支出方面的差距。

[1]张晨,马树超.分类指导 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区域均衡发展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0(12)∶12-19.

[2]梁文艳,杜育红.省际间义务教育不均衡问题的实证研究——基于生均经费的分析指标[J].教育科学,2008(4):11-16.

[3]陈传伟,程天宝,刘薇.对高等职业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考—基于四川省高职教育的现状[J].中国高教研究,2008(12)∶64-66.

[4]李琼.湖南高等职业教育区域均衡发展的战略思考[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3)∶23-25.

[5]戴文静,周金城.基于基尼系数的高职教育生均经费地区配置公平性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2(5)∶34-36.

猜你喜欢

预算内省际经费支出
中国基础教育生均经费支出的公平性研究
——基于Gini 系数和Theil 指数的测算
渤海湾省际滚装船舶零担货物运输现状及安全管理
基于偏序集的省际碳排放效率评价
湖北省推进沿边地区省际合作研究
四川省地方普通高校预算内教育经费投入变化分析
地方高校经费支出结构与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
省际路网联动机制的锦囊妙计
新疆:中央预算内投资8.39亿元支持易地扶贫搬迁
预算内国有工业企业亏损问题析谈
中央“三公”经费5年减35.9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