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心为国铸盾牌——记兰州军区某工程科研设计所所长刘衡

2012-10-10杨文森李树宏

科学中国人 2012年24期
关键词:水泉卫民工程

特约通讯员 杨文森 李树宏 葛 勇

2003年冬,刘衡由军区机关的处长主动申请平调到兰州军区某工程科研设计所时,这个科研所只是一个有十多个技术干部的团级单位,多年没有一项像样的科研成果,甚至还有些在上级机关工作两三年的干部都不知道有这么一个单位。刘衡的出现,虽让人眼前一亮,但毕竟形单影只,远没有高山流水那般彼此辉映,能够激荡成笑傲科海之曲,汇集成万马奔腾之势。

十年河东,十年河西。“十二五”开局之后,再度回眸——作为兰州军区工兵系统的“工字一号”,这里的科研大潮风起云涌,激流勇进。从2003年底至今,这个所已接连攻克22项部队急需的重大课题,14项成果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多项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且成果100%都在部队投入建设或列装使用。领头雁指挥若定,青年军奋勇当先,8年间,全所先后有31人次立功,11人提前晋级,20人享受军队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岗位津贴,11人被国内知名的学术机构聘为高级顾问,大有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的势头。

而这一切成绩的取得,都离不开这个所的领头雁刘衡,因为自始至终,他都——

2012年6月9日,“科学中国人·2011年度人物”颁奖典礼暨2012科学中国人论坛在京举行,兰州军区某工程科研设计所所长刘衡,作为“土木、水利与建筑”领域有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当选年度人物。

在这之前,刘衡大校已因“为国防工程科研事业做出突出贡献”被兰州军区记二等功、2010年被军区表彰为优秀共产党员、评为科技领军人物培养对象、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先进典型。除此之外,刘衡6年来还有8次被总部、军区和地方学术机构表彰,4次享受军队技术人才岗位津贴,还被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成绩和荣誉的取得固然可喜可贺,但追寻先进人物的成长足迹,发掘其事迹背后的精神价值,则更能激励和启发新时期一批批立志投身国防事业的青年志士。今天,我们怀着无比崇敬之心,让这位“一心为国铸盾牌”的先进人物,走进我们的视野,并怀着无比忐忑之心,试图用笔下拙作的文字诠释出他的执着追寻和炽热情怀。

上篇: 古有刑天舞干 今有刘衡铸盾

据《山海经·海外西经》记载:“刑天与天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刑天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因此,刑天常被后人称颂为不屈的英雄。东晋诗人陶渊明《读山海经》诗:“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即咏此事,借寓抱负。古有刑天舞干,今有刘衡铸盾,而刘衡为国铸盾,则不单单是为了抒写个人抱负,更是为了国之安宁,于刘衡而言,为国铸盾更像是他人生道路上必赴的使命。

为打赢而研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战争是人的战争,更是人与装备精巧协作的一场博弈。一直以来,刘衡心中都谨记着这句话并深谙其中的道理。自他来到这个研究所,他带领全所从来都是聚焦打赢搞科研。

西北边防地处高原,空气稀薄,地表裸露。刘衡在调研中发现,军事工程的电站使用时都要排烟,烟雾的红外特性极易暴露!这可是未来边境防御作战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让工程科研设计所拿到这个项目,2004年,他几次跑到总部反复汇报,反复演示,领导被感动了,破例让这个研究所担负了一项并不属于他们工作范畴的科研任务。

这个伪装工程可是刘衡上任后研究所的第一个项目。拿到任务的刘衡回来后,带着课题组先后3次上高原,穿越风雪生死线,过大阪、钻坑道、蹲山头,分析高原环境温度变化规律,经过一年多的实地考察和研究后,这个伪装项目终于研发成功,在国内独创了表面式空气热交换技术,实现了电站烟气无暴露征候排放。该项成果填补了高原高寒、荒漠背景下工程电站伪装技术空白。

为了第一个项目在建设中不出纰漏,刘衡又带着在这个项目上的主要研究成员曾以雄副所长和王彦林高工连续在山上呆了10个月,一直到指导几个工程建设完毕。在山上的时候,刘衡正上大学的儿子一次腿部骨折,妻子一个人照顾不了,刘衡都没放下手上的工作下山看望。

2006年12月,工程科研设计所从军区抱回了十多年来的第一张“科研先进工作单位”的奖牌,以及他们研发的某伪装项目的获奖证书——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一次获奖,研究所采取了一个非常独特的庆祝方式,没有鲜花,也没有美酒,全所人员围着一张桌子,桌子上是扣着的获奖证书,16名科技工作者庄严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证书的上方,是几个黑体大字——我宣誓,我为打赢而研!

一次演习,刘衡看到某军事工程进出道路很容易被侦察发现并遭到精确打击!他在研究当代世界局部战争战例时,也注意到许多国家的重要军事目标都是因不慎暴露而遭遇了精确制导武器的毁灭性打击。一个重大科研课题立刻在他脑海里诞生——“某型工程进出道路抗敌常规武器打击试验研究”。

但是,由于军事工程防护伪装是个世界性难题,几乎没有资料和经验可借鉴。在项目的具体研究过程中,刘衡一次一次的陷入沉思。为了攻克这一世界性难题,在海拔超过4000米的青藏高原某地,刘衡带领团队冒着高寒、缺氧的恶劣环境,一蹲就是10个多月。采样,分析,研制,实验,经历了数不清有多少次失败,一直到第二年夏天,他们终于找到了攻克难题的突破口。回到单位,大家顾不上处理家事,又分头钻进实验室。两个月后,经过缜密的审查、论证,项目终于定型。2010年秋,这项几乎凝聚了刘衡全部心血的科研成果,荣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为所需而研

在刘衡的带领下,多年来,这个所不仅仅将目光锁定在为打赢而研上,更将目光一次次锁定在解决部队的燃眉之急上——

刘衡和同事在调试野战供水装备。黄宝峰摄影

刘衡带领同事在进行野外试验途中。吴苏琳摄影

刘衡深入训练场了解情况(黄宝峰 拍摄)

2008年,我国南方地区遭遇了百年不遇的雨雪冰冻灾害,因为道路不畅,致使救灾工作不能快速展开。得知这一情况后,刘衡急忙召开支部会,和设备室主任王彦林等骨干迅速成立了道路除冰雪装置改进课题组。全所骨干不分昼夜地研究,仅仅一年时间,这个项目的样机就成功生产出来。

2009年冬天,在边疆某地一个广袤的平地上,朔风怒号,漫天大雪被狂风吹赶得拥堵到低洼地有4米多深。刘衡带着王彦林主任和年轻的工程师辛亮将在这里做试验,下车的时候,缺乏经验的辛亮一把推开了车门,狂劲的风将越野车的车门一下子吹得劈落在地,几个跟头车门就不见了踪影,辛亮也被狂风吹得栽倒在地。刘衡刚跳下车,也一头栽倒在地上,不知情的辛亮以为他是被风吹倒的,赶紧过来扶他站了起来。

除冰雪装置从2米多厚的雪地上开过,一阵雪浪过后,装置后一条三米多宽的路清晰地暴露在了大家的面前,连续作业3个小时,装置完好!刘衡笑了。辛亮这才看见,刘衡的笑容竟然那么艰难,一贯坚强的大汉子向辛亮伸出手后就一头栽倒在了雪地上。

刘衡患的是组织囊肿,疼起来就是铁人也得出身汗,刘衡被急忙送回了后方,可就是这次高寒的侵袭,让他的腿病成了顽疾。就在刘衡住院治疗的时候,所里带来了一个好消息,他们研发的除冰雪装置已经引起了总部和地方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以前的技术革新项目被总部批准为独立研究项目。2010年底,上级向刘衡通知,他们研发的项目总部和有关部门特批,要立即组织鉴定,并将迅速生产,投入使用。

2009年,他们针对某舟桥部队抢渡大型河流速度过慢的问题,研发出新旧舟桥连接器,使部队渡河用时缩短了三分之二。

2010年,他们针对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救援部队缺少饮用水的困难,仅用一年时间就研发出新型野战净水车……

下篇: 培养人才 走向未来

科研是接力赛,人才是关键!为了铸造坚不可摧的国防盾牌,刘衡坚定了他的战略目光,下狠功夫培养一支年轻而富有活力的人才队伍,使一批批年轻科学家在国防科研领域频显身手。

“君子协议”留博士

刘衡上任之初,完成学业归来不久、作为跨世纪培养对象的博士时卫民就找到他申请转业。这个取得了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和二级注册建筑师执业资格的博士的这一举动让刘衡惊讶了,在所里的时候,他一直关注着这个难得的人才,为什么要转业呢?

“咱们研究所这么多年了,没有一项像样的科研成果,所里的研究项目,本科学历就够了,我不想就这么平淡地把自己一生打发了!香港科技大学邀请我任教搞科研,月薪一万七千元港币。”时卫民拿出了香港科技大学的邀请函。

看着眼前的年轻人,刘衡说不出话了。他知道,时卫民并非为了高校开出的高额薪酬,而是觉得找不到施展才华的空间。几天后,刘衡找到时卫民,和他约定了“一年内如果申请不到重大科研任务,就同意上报他转业”的“君子协议”。

2004年,在刘衡的努力下,时卫民破格担任了所三室主任,同时也挑起了刘衡从总部“竞选”得来的那个科研项目的重担。时卫民如鱼得水。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放在了科研攻关上,短短几年时间,就先后获得4项军队科技进步奖,还被兰州军区列为科技领军人才培养对象。

治空压机的“高原病”

与时卫民同奏交响、共谱华章的还有被刘衡3次带到海拔4700米以上的高原接受精神洗礼的工程科研设计所的科研室主任李水泉。

2005年冬天,刘衡带着李水泉和另外两名同志一路辗转,来到新藏线上“探亲”。

原来两个月前,李水泉在施工一线调研时发现,标明功率为115千瓦的空压机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区施工,功效比仅为内地的一半。

“你能不能治治这家伙的高原病?”部队长半开玩笑地说。

这个玩笑,给了李水泉一个课题。回来后,他一头扎进书堆找资料,连续多天后还是找不到头绪,就在他想要放弃的时候,刘衡带他上了新藏线。

在某工程工地,他们看到,远处的山坡上,是一辆空压机,十多名战士抱着风钻在忙碌。李水泉走过去后才发现,原本可以带动三台风钻的空压机,仅仅带了两台,而且这些风钻在战士的怀里跳跃嘶吼着,抱着风钻的战士不到几分钟就得换人。

看着兄弟们这样遭罪,李水泉说不出话来,他们在山顶上呆了整整六十一个日日夜夜。没日没夜的抱着风钻干活,拆开机器研究,等心里有了底的时候,他们下山了。2007年9月,刘衡又带着他们两次上山,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夜以继日研究出来的高原型空压机获得了军队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同年年底,产品迅速生产列装。

2008年,李水泉又代表中国参加了在刚果(金)的第8批维和任务。彼时,刚果(金)内战正酣,没有一棵乔木遮盖的大地到处都是残垣断壁,在不时传来的枪炮声中,十余名中国军人在李水泉的带领下,冒着43℃的高温徒手搬运石块,修筑一个高达33米的道路护坡。一天,两天,一直在40多天后,一座高达33米、长26米,宽9米的护坡终于把一条通往某安全区的主要道路撑托了起来。几名黑人工程师看着这一双双手垒砌起来的护坡,一起抬起李水泉高呼:“china! china!let our friendship last forever!”。

一次艰苦的磨练往往使人理性地决定去路,维和归来后,李水泉拉着刘衡一起把某型火箭破障模拟弹、某河流大型漂浮物打捞设备和灾区救援供水保障设施的研发任务揽了过来,这任何一项都是部队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的急需。2010年,李水泉连续荣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二等奖。在庆功的鲜花前,他看着不远处的刘衡,说:“其实,这个奖项的背后,是所长的教诲,他是老师!”

教导新人取“真经”

满天繁星,争相辉映。与时卫民、李水泉同样闪光的还有兰州军区工程科研设计所最年轻的干部——杨智。

2008年,毕业分配到研究所快一年的杨智和其他人员一样,从高原某部代职归来,因为当时他不在所里,某项研究任务并没有他,正觉得失落的时候,刘衡找到了他,让他去空军某部参加一个研究任务并说:“外出支援,其实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一定要学到所里没有的科研理念和思路,这是任务!你回来后给所里其他人授课!”听了所长的话,杨智陡然觉得肩上的担子重了。

在空军某研究所,杨智抢着给3名老专家当上了助手,忙完了这项又忙那项,实在累极的时候,他就一遍遍重复刘衡的话,“一定要学到所里没有的科研理念和思路!”所长是个对干部负责的人,也是个严厉的人,杨智不敢懈怠,最初,他抱着一定要完成任务的决心做助手,可半年之后,他忽然发现,自己竟然成了这个空军研究所里离不开的人了,有什么研究设计上的难题,许多老同志都找他请教。杨智知道自己进步了,一股科研工作者特有的习惯支配着他——我取到真经了!2009年初,杨智在这个空军研究所独立完成的某设计项目得到了空军系统十多位专家的一致好评,这个项目最终获得了总参军训和兵种部优秀工程设计二等奖。

让想做事的人有事做,让能做事的人有平台,让做成事的人有回报。在工程科研设计所,一批批像时卫民、李水泉、杨智一样,实力强劲的青年科学家不断涌现,近年来,这个团队先后有2人取得博士学位,22人次立功受奖,10人提前晋级,20人次享受军队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岗位津贴,3人入选兰州军区3231科技领军人才培养对象。

猜你喜欢

水泉卫民工程
梦里水乡
晨雾
一汪泉水见证家乡变化
找不到泉水的牛
姥姥的故乡
西海固那一湾泉
子午工程
工程
工程
鸭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