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失地农牧民外出务工对流出区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内蒙古母子山村为例

2012-09-28欧阳玲鲍通拉嘎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年23期
关键词:交错带母子农牧民

欧阳玲,鲍通拉嘎

(1.赤峰学院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2.赤峰学院 教务处,内蒙古 赤峰 024000)

农牧民外出务工是在快速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一种现象.大规模的农牧民失去土地,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对整个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学者主要对外出务工农牧民生活现状、流入地和流出地发展问题等方面进行研究.对改善外出务工农牧民的生活困境、就业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但是农牧民外出务工的研究多侧重于从宏观层面提出解决方案,而没有从深层次去解决问题,没有触及问题的本质,提出的对策和建议对于微观的个体难以发挥作用.微观角度的研究更能揭示事物发展的本质[1-2],应该看到外出务工农牧民的分化是由于政策和地区差异、个体差异作用的结果,不能忽略微观个体差异的分析.目前,内蒙古农牧交错带也正面临着城市化进程中大量的失地农牧民外出务工,对农村和牧区的建设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与东部发达地区的“空心村”不同的是这里的空心化不明显,究竟外出务工对流出区的经济发展产生哪些方面的影响,还需进一步研究.本文从村域农牧民微观角度,主要基于入户调研数据,深入分析失地农牧民外出务工后对流出区带来的优势和劣势.通过研究,为该地区的新农村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1 研究区区域选择

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分布于我国“三北”地区,是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生产较为集中的地区.长期以来,该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社会经济发展滞后,贫困问题十分严重[3].母子山村位于敖汉旗的中部,清末以前以牧业为主,清末后转变为农业为主牧业为辅,成为农牧交错带的一部分.由于生态环境的脆弱、农牧的转换,该村70年代前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现象严重,并且该村人口众多、敖汉旗是国家级贫困县,母子山村是典型的贫困村.从生态环境、人口和经济上看,母子山村在内蒙古农牧交错带都具有典型性,因此选择母子山村进行调查研究,对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具有特殊的意义.

2 研究区基本概况

母子山村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东南部努鲁儿虎山脉之阴,老哈河下游之南.由燕山山地丘陵向松辽平原过渡带.地理坐标为:119°30′E~120°53′;41°42′~43°02′N.位于内蒙古高原东南缘,是内蒙古农牧交错带中部典型区域,该区属干旱半干旱气候,降水变率大,时空分布不均.农业生产方式绝大部分为雨养旱作,干旱是最频繁的自然灾害之一,严重威胁农牧业生产和当地人民的生活.母子山村发现的最早人类生活遗迹是在距杨树湾村西北0.5 k m处的城子地,现在还可以拾到一些磨制的石制工具和陶器的碎片,据考证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属于夏家店下层文化,也可以看出史前此地的自然环境优越,植被状况良好,当时已有了发达的牧业.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取代,使得本地畜牧业文化兴起,并占据主要地位,直到清末至近代,本区实行了“移民实边”的放垦政策,农业人口大量迁入此地区.本村的生产由畜牧业为主转变为农业为主牧业为辅,成为农牧业交错带的一部分.近几年国家对农牧交错带等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实施了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保护措施,使得人均耕地大量减少,落后生产方式无力承载现有的人口,导致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2009年母子山村年人均收入仅1982元,外出务工人口由1996年的45人急剧增加到2009年的327人,其中常年外出人口大幅增加,由19人增加到279人,占外出人口数的比重由42.2%增加到85.3%.母子山村的总人口从1990年的1388人下降到2009年的1201人,劳动力人口由1990年的651人下降到2009年的410人,劳动力下降了13个百分点.外出务工人数在近十几年急剧增长,由此给农村发展过程中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

3 农牧民外出务工对流出村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

3.1 人均收入增加

随着母子山村大量的农牧民外出,其收入也迅速增加,占全村总收入比重的很大份额.外出务工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由1996年的3.10%上升到2009年的40.13%,提高了37个百分点.特别是在2002年和2007年,由于天气大旱,农业收入低,外出务工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高达50%以上.外出务工农牧民不仅提高了自身的经济收入,改善了自身的经济地位,而且外出务工农牧民每年汇往家乡的汇款成了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好多的贫困户由于外出务工而改善了生活状况,人均收入水平增加.

表1 1996年—2009年农牧民收入状况统计表

3.2 减轻了人口对环境的压力

按照国际人口承载力的标准,半干旱地区人口密度不应超过20~25人/k m2,否则就应大量移民.母子山村人口密度是36人/k m2,远远的超过了国际标准.母子山村人口的大量流出,这一变化有利于减轻人口对环境和资源的压力.由于母子山村人口的基数大,剩余人口的密度还是超过了这一标准.

3.3 人口结构令人堪忧

劳动力的大量流失导致本村的人口结构发生巨大变化,改变了原来稳定的人居环境.调查显示,母子山村近15年来人口呈减少趋势,而实际在村里务农的农牧民只是登记户口的50%左右,从年龄结构看,大于40岁的人口占剩余人口的52.3%,留守人口中主要是老人和儿童,从性别结构看,女劳动力的数量显著上升,男劳动力的比重下降,2009年比1997年下降了27%,从文化构成上看,整体的文化素质较低,母子山村剩余人口中72.5%都是小学及其以下文化程度,其中文盲半文盲占剩余人口的31.4%,流出人口的受教育程度高于剩余人口的受教育程度.

农牧民的外出务工给母子山村的发展带来了很多的问题.一是老人的赡养问题,没有儿女在身边,老人的精神和经济支持从哪儿来;二是留守儿童或者由老人看管,或者长期在离家很远的学校寄宿,这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很不利;三是本村的后期建设问题,本村剩余劳动力大部分为文盲、半文盲,给农村的现代化建设带来了困扰.

4 外出务工的原因分析

4.1 经济发展水平低且收入不稳定成为农牧民外出的推力

母子山村隶属于国家级贫困县敖汉旗,它也是其中典型的贫困村.从表1可以看出十四年间母子山村农牧民的总收入虽有所提高,但净收入却呈下降趋势,外出劳务收入呈显著上升趋势.母子山村经济发展缓慢,经济基础薄弱,人民生活贫困,收入年际波动很大,2000年遇大旱,农业基本绝收,净收入仅是1998年的9.7%,当年只能靠政府发放的每人150 k g粮食补贴度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引发了农村劳动力快速向大中小城市流动.调查发现,家乡太穷成为农牧民进城的最大推力.

4.2 城市的高收入及精神文化生活成为农牧民外出的拉力

随着母子山村人口的增加,人均耕地面积减少,人地矛盾越来越突出,人均农业收入减少,农牧民脱离农业进入城镇从事较高的非农产业成为必然.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统计[4],2009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32736元,内蒙古为30699元,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153元,内蒙古农牧民人均现金收入为3362.3元,可见内蒙古的农牧民人均收入只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5.24%,城乡收入差距明显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母子山村的农牧民人均收入仅为1000元左右,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更大,城市的高收入对农牧民的外出务工产生巨大的拉力.

母子山村由于儿童的减少而废校,孩子上幼儿园都需要到10 k m以外的乡政府所在地上学,每星期回来一次,这进一步促使有能力的父母携带子女外出,一方面是对城市美好生活的向往,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让孩子能够接受更好的学校的教育.目前,我国城乡之间的精神文化生活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进城务工的农牧民想摆脱传统落后的农村生活方式,融入到现代城市中实现自己的梦想.

5 结论与讨论

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因生态环境脆弱,贫困现象严重,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矛盾突出.在农牧交错带进一步退耕还林还草的背景下,城市快速发展,城乡收入差距拉大,该村面临着大量的农牧民外出务工,对流出区经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以内蒙古母子山村为例,从微观视角对失地农牧民进行深入研究,结果显示:母子山村农牧民外出务工增加了流出区的人均收入、减轻了人口对环境的压力、改变了人口结构.但由于外出务工的收入并不稳定,所以母子山村靠外出务工收入来提高农牧民的生活水平是不可持续的,剩余人口中老、弱、病等比例的增加,优质劳动力资源的丧失对当地经济的长远发展具有严重的消极影响.

中国目前正经历着人类历史上在和平期前所未有的、规模最大的人口迁移活动,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人口迁移流[5].研究农牧民外出务工对流出区经济的影响及产生的机理对于农民工的合理流动及新农村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的研究在调查指标和调查深度上都是初步探索,研究中诸多要素欠缺微观深入剖析,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1〕乔家君,李小建.村域人地系统状态及其变化的定量研究——以河南省三个不同类型村为例[J].经济地理,2006,26(2):192-197.

〔2〕李小建,乔家君.20世纪90年代中国县际经济差异的空间分析.地理学报,2001,56(2):136-145.

〔3〕修长柏.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农村发展路径研究.农业出版社,2010.5.1.

〔4〕http://www.stats.gov.cn.

〔5〕编辑部.可持续发展信息与动态[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6).

猜你喜欢

交错带母子农牧民
生态交错带植被动态监测与评估研究进展
母子相依
遭遇如此母子,我的婚姻好尴尬
遭遇如此母子,我的婚姻好尴尬
水陆交错带生态功能及其氮素截留效果研究进展
农牧民初中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关于培育新型职业农牧民的思考
西藏生态环境保护与农牧民增收几点思考
1987-2010年和林格尔县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与景观动态变化研究
关于巴林左旗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现状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