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伤员现场医疗救援
2012-09-27孙海晨
孙海晨
各种灾害一直伴随人类历史,灾害救援是人类社会的基本元素,与灾害的斗争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灾害救援包括减灾、准备、救灾、重建等环节,这些环节构成完整的灾害救援环。灾害可能造成大量人员伤亡,灾害伤员的特点:(1)突发而集中的伤员流;(2)伤员数量大;(3)伤情复杂;(4)医疗资源不足;(5)处于灾害环境[1-2]。在灾害伤员的医疗救援中,现场救援是非常重要的环节。现场救援的实施者可能是专业救援人员,也可能是非专业人员。
1 灾害救援遵循的基本原则[2-3]
1.1 及时性原则 灾害发生后能够进行有效救援的时间很短,抓住救援的时间窗口实施有效救援非常重要。一般认为地震灾害救援的最佳时机是震后72h(即3d时间),超过3d后救出的伤员存活率明显降低。灾区自身的救援体系可能被灾害破坏甚至摧毁,特别是特大型灾难时灾区社会基础设施如道路、房屋、能源等全被摧毁,外界的救援力量进入困难。所以实现及时有效救援是一个巨大挑战,没有充分的准备和协调机制难以实现。
1.2 科学性原则 虽然灾区群众的自救互救在灾后最初时间的救援中起重要作用,但自救互救是初级的和较低水平的。救援需要专业救援队伍和专门技术。各国都非常重视专业救援队伍的建设,专业救援队包括搜索与救援队、专业救助队、医疗队、管理队、联络队等。中国国际救援队于2001年成立,由搜救、医疗、防疫、工程等专业人员组成,已10余次赴世界各地执行灾害救援任务。
1.3 区域性原则 灾害的发生具有地域特点,物理距离也是及时救援的重要因素。灾害救援应以区域为基础,建设区域灾难救援体系非常重要。美国联邦应急管理局把全国分为10个应急区,总部设在首都,在各应急区设办公室,是联邦应急管理局在美国各地的派驻机构。我国则以省级行政区为区域救援的基础。跨区域救援存在实效、人流、物流等多方面问题,只能是补充和支援。
2 分拣与分级救治
分拣与分级救治是灾害伤员医疗救援的基本特征。在灾害现场,特别是大型灾害时,会出现大量伤员,而救援资源永远是有限的,如医护人员数量、救护设备数量、运送工具、医疗机构容量等。所以灾害伤员的急救和平常的医疗急救有很大区别。分拣的目的是在短时间内熟练地对伤员进行初步的评估,确定伤员需要哪种类型的救护,缩短急救时间,使最需要紧急救护的伤员得到优先救治和后送。正确地进行分拣,根据不同伤员的轻重缓急,使医疗救援的资源得到合理分配,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救援资源的能力,实现救援效果的最优化[4]。
现场分拣的原则是经验性的,这方面难于进行符合现代科研原则的研究。灾害的现场分拣与日常工作有很大的不同。临床经验丰富的分拣官具有较高的分拣准确性[5]。灾害环境使救援人员处于身体和精神上的应激状态,这常会导致分拣准确性下降。
灾害分拣时无法进行全面的病史采集和体检,只能根据简要的病史和体检作出判断。分拣是一个程序化的过程,对每个伤员都采取相同的规范化的步骤进行分拣。分拣级别的确定不仅取决于伤情,还受制于灾害性质、救援环境、伤员数量和救援资源。分拣时不但要考虑已经到达的伤员数量,还要考虑将要到来的伤员数量。灾害现场分拣一般不包括伤员的治疗,除非伤情紧急且简单的手法即能缓解病人的紧急状态。
分拣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伤情、环境、救援力量、运送能力的变化都可使分拣级别发生改变。重复分拣是必要的和重要的。分拣后伤员应根据分拣结果安置于不同的区域等待治疗和后送。有些伤员如未得到及时处理伤情会发生剧烈变化,而伤情稳定的伤员等待较长时间并不对其预后产生不良影响[5-6]。
分拣时伤员伤后的生理学改变比解剖性损伤更应受到重视。对无存活希望的伤员,分拣时可根据救援资源的可能性给予姑息性治疗。
虽然有不同的分拣系统,但不同的分拣系统大同小异,且形成了一致的共识。绝大多数分拣系统将伤员分为4类,并标以醒目的颜色标志:(1)第1优先(immediate):红色标志,表示紧急治疗。含义:伤情危重需立即进行医疗处理,能够用简单的方法、较短的时间和较少的资源进行救护,且经过救护能够导致较好的预后。例如:四肢动脉大出血能够用简单的外科技术控制,张力性气胸能够用穿刺和置管处理。(2)第2优先(delayed):黄色标志,表示延缓治疗。含义:有较重的损伤但伤情相对稳定,允许在一定时间内延缓处理和后送。例如:单纯的股骨或肱骨骨折。(3)第3优先(minimal):绿色标志,表示轻伤。含义:轻伤员,可以等待治疗。所以又称为可自己行走的伤员(walking wounded)。这组伤员可以等待重伤员处理结束后治疗,或在救援人员指导下自己救护。例如:体表擦伤、挫伤,出血较少的创口,关节扭伤,小的骨折等。(4)第4优先(Black):黑色标志,表示伤情过于危重即使给予强力救治也少有存活希望者。这类伤员可给予姑息性治疗,当救援力量足够时也可给予积极治疗。例如:重型颅脑损伤,95%体表面积的Ⅲ度烧伤。
现场分拣时对无反应、无呼吸、无脉搏者直接标记为死亡,不要企图进行复苏,应尽快将其移至远离分拣现场的尸体处理场所。
3 现场救援的基本内容和程序
1960年代末,R Adams Cowley提出“黄金1小时”的理念,指出了对严重创伤伤员尽早接受确定性治疗的重要性。确定性治疗指的是止血和复苏,对于心脏穿刺伤伤员有效治疗时间可能只有几分钟,而对于缓慢失血的股骨骨折伤员这个时间就长得多。所以“黄金1小时”是一个理念,并不是每个伤员的有效抢救时间都是1个小时,也许用“黄金时间”来描述这个理念更合适[7-9]。
创伤伤员的存活取决于从受伤开始到接受确定性治疗的各个环节,包括现场急救、运送、医院急诊、手术室、外科医生、ICU等。在各个环节中,现场急救是整个急救生存链的开始,也是重要的一环[10](表1)。
表1 现场医疗救援要点
现场急救从现场环境评估开始,要确保伤员和施救者的安全。对于交通事故,危险因素包括:车辆、危险物质、火灾、灰尘等。伤员的血液也是潜在的危险因素。施救者应该进行标准防护。
在评估现场环境之后,要评估伤员的数量和严重程度,如需要进一步的支援,如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SS)、消防、警察等,应在开始救援之前发出请求。确认损伤机制和能量,理解损伤机制能够更好地评估伤员,这一步骤非常重要。
进行初期评估,识别危重伤员,初期评估是快速识别危及生命损伤的过程,一般通过ABCDE 5个步骤完成,即:气道、呼吸、循环、意识、暴露。危及生命的损伤包括表2所列各项。初期评估应快速进行,病人要充分暴露,结束后应将病人覆盖以减少热量丢失。初期评估后给出伤员的分拣类别,按照分拣类别后送[11-12]。
表2 危及生命的损伤
现场救援的重要内容还包括现场治疗,现场治疗要遵循损害控制理念。进行恰当的气道保护,颈椎保护,通气,给氧,使 SpO2>95%。体表的外出血,如四肢或头皮的撕裂伤,可以导致危及生命的休克,需在救护现场立即处理。局部包扎和加压包扎是止血的最常用方法,如不能止血,应考虑使用止血带。建立静脉通道,开始静脉输液。有效止血前不能进行高压液体复苏。注意输入保温液体,禁止输入低温液体,特别是在冬季。
救援过程要牢记“不伤害”原则,不能因为救援行为造成损伤的加重。简明、准确记录医疗文书并通报接收医院也是急救生命链的重要内容。
[1] Cryer HG,Hiatt JR.Trauma system:the backbone of disaster preparedness[J].J Trauma,2009,67(2):S111-113.
[2]孙海晨,王一镗.灾难医学新理念[J].中国急救医学,2011,31(10):942-943.
[3] Kaji AH,Langford V,Lewis RJ.Assessing hospital disaster preparedness:a comparison of an on-site survey,directly observed drill performance,and video analysis of teamwork[J].Ann Emerg Med,2008,52(3):195-201.
[4] Kapil V,Scattin RW,Sasser S,et al.Field triage:optimizing injury outcomes through use of a revised on-scene decision-making protocol[J].Injury Prevention,2010,16(4):284-285.
[5] Eastridge BJ,Butler F,Wade CE,et al.Field triage score(FTS)in battlefield casualties:validation of a novel triage technique in a combat environment[J].Am J Surg,2010,200(6):724-727.
[6] Sasser SM,Hunt RC,Sullivent EE,et al.Guidelines for firld triage of injured patients:recommendations of the National Expert Panel on field triage[J].MMWR Recomm Rep,2012,13(61):1-20.
[7]张连阳.创伤救治损害控制中应避免的错误[J].创伤外科杂志,2011,13(2):100-102.
[8] Normile D.Japan disaster:scientific consensus on great quake come too late[J].Science,2011,332(6025):22-23.
[9]孙海晨,邵旦兵,王慧娟,等.批量伤员急救流程的优化[J].创伤外科杂志,2009,11(2):104-106.
[10] Aydin S,Overwater E,Saltzherr TP,et al.The association of mobile medical team involvement on on-scene times and mortality in trauma patients[J].J Trauma,2010,69(3):589-594.
[11]李奇林.灾害现场急救思维的探讨[J].临床急诊杂志,2010,11(4):196-199.
[12]张进,李寨.5.12汶川地震北川县灾害现场急救的医学分析[J].四川医学,2008,29(11):1576-1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