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地理信息产业缘起与现状分析

2012-09-26

统计与决策 2012年12期
关键词:信息产业测绘发展

龚 晨

0 引言

现代地理信息的发展,离不开地理信息产业的推动。所谓地理信息产业,指的是运用现代地理信息技术,以数据的采集与技术研究、信息集成与管理、服务应用为产业链条的所有生产性活动的总和。

中国地理信息产业的发展起步较晚,通过对地理信息产业的相关研究,能够有效推动该产业的发展。本文追根索源,探寻地理信息产业在中国的发展起源,并且对中国地理信息产业的发展现状作出分析,随后就目前中国地理信息产业的发展问题作出探讨,并提出相关的建议。

1 中国地理信息产业的缘起

中国第一篇可考的有关地理信息产业的文章,发表于1990年的《测绘科技动态》,其作者唐棣提出“测绘业是一个技术门类较密集、服务范围极宽广的先行性、基础性的地理信息产业。”1995年的“地理信息系统发展战略国际研讨会”上第一次公开提出地理信息产业的概念,自此地理信息产业普遍出现于各类政府规划于政策当中。

然而说到中国地理信息产业的缘起,得益于3S技术的发展以及我国测绘业体制改革。3S技术是支撑地理信息产业的基础,传统测绘业则是地理信息产业的前身。3S技术的发展与传统测绘业向现代测绘业的改革,为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初露头角提供了契机。

1.1 3S技术的发展

3S技术,即GIS(地理信息系统)、GPS(全球定位系统)以及RS(遥感),是地理信息产业的核心技术。地理信息产业作为一个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技术的进步能够极大地推动产业整体的发展。

3S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基本上是同期起步,开始于80年代前后,比西方滞后约20年,然而发展的势头却是十分迅猛的。中国GIS技术的发展经历了起步阶段、试验阶段、实验阶段三个历史阶段,目前某些中国自主研发的地理信息系统产品,已打响国际知名度,跻身世界一流水平。而中国GPS的发展,则经历了较为坎坷的研究历程,却也在1997年成就了零的突破。我国遥感事业从80年代起开始活跃,并于1999年10月14日中国成功发射资源卫星1以后,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

1.2 传统测绘业改革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个时期,经济发展经历了两方面的转变,即从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4]。各行各业都在适应这种变化,以求寻得新的发展契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测绘业,自然也面临着这样的转变。

然而我国传统测绘业向现代测绘业的转变过程,则经历了不小的阵痛。面对经济转变中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测绘业提出的各种新的要求,传统测绘业逐渐感到力不从心。这一时期的学者们对传统测绘业改革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细致而深入的研究,并积极献计献策。

随着3S技术的发展,学者们意识到以3S技术为支撑的地理信息产业,恰好能够弥补传统测绘业的不足,是传统测绘业改革的重要内容。然而如何处理现代测绘业与地理信息产业的关系,又成为了新的议题。陈军等(1994)认为,测绘业是地理信息产业的基础与支柱,应当予以积极发展;王树声(1994)认为测绘业是地理信息产业的支柱产业,测绘的归宿是GIS;罗名海(2010)更是认为,从某种意义来讲,现代测绘业就是地理信息产业。

正是由于地理信息产业与测绘业有着这样的联系,我们可以认为测绘业的发展与改革促进了地理信息产业的兴起。

2 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现状

2.1 市场发展

依据一般的市场组织结构,地理信息产业市场可分为消费者、市场主体以及市场监管三个部分(如图1)。市场主体为消费者提供商品与服务,其市场交易活动则受到政府的市场监管。

图1 地理信息产业市场构成

(1)消费者

地理信息产业的消费人群,主要可分为政府、市场以及公众三个组成部分,位于地理信息产业链的下游。根据国家测绘局统计信息中心的调查显示(如表1),2006年我国地理信息产业消费的总产值约有400亿元人民币,其中测绘类高达和卫星导航类产品的消费最多,GIS位居其次。除开相应的重叠部分后,测量产业所占比例接近47.5%,GIS产业占12.5%,遥感产业占5%,卫星导航占30%,其他占5%。据有关统计,“十一五”期间我国地理信息产业的产值年均增长率超过25%,2008年我国地理信息产业的产值超过600亿元人民币[9],而到了2010年,更是超过了1000亿元人民币。其中,80%以上的地理信息应用主要集中在政府部门,而企业与公众的消费市场也在逐年扩展当中。

表1 我国地理信息产业产值综合估算表

(2)市场主体

①市场主体结构。我国的地理信息市场,存在两大主体:事业单位和企业。其中,企业仅占50%,事业单位占比达到41%。这种独特的市场模式的产生,一方面是地理信息产业的独特性导致的,另一方面也是由我国的国情所决定的。相对于不以盈利为目的的事业单位,企业的生产效率、资源配置率高,更能够及时满足消费者的产品需求,促进地理信息产业的发展,故企业占据地理信息市场的绝对主体地位,是将来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趋势。

②市场规模。从企业数量规模上来看,截止到2006年,我国具有测绘资质的单位(企业)已超过9000个,其中获得甲级测绘资质的单位有500余家,许多单位甚至拥有两项以上甲级资质,规模十分庞大。然而,从单位人口规模看,88%的单位总人数不到50人,单个企业规模小。从市场占有率角度看,各企业所占市场份额均很小。企业总体数量大,单个规模小,市场占有率低,构成的结果即是产业集中度低,缺乏龙头企业,所导致的局面即是竞争市场不完善,重复生产现象严重,资源大量浪费。

(3)市场监管

我国地理信息产业的市场监管方式主要包括政策和信息指导、政府的行政管制和行政协调等。目前我国基础地理信息生产、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架设等业务均已处于国家测绘主管部门的监管之下。国家测绘局和各省市自治区测绘主管部门按照测绘及相关的法律、法规,通过资质管理、专项质量检查、专项业务检查以及制定测绘成本价格等方式对具有测绘资质的企事业单位进行了比较有效的监管。

2.2 产业分布

通过研究我国地理信息产业的空间分布,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了解我国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状况。刘利(2010)通过计算我国各省市的测量产业、GIS产业、遥感产业以及GNSS产业的空间分布指标,对我国地理信息产业空间分布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依照产业分布指标,我国地理信息发展区域可划分为领先地区、优势地区、次优势地区、发展较慢地区和待发展地区五个层次(如表2)。研究表明,领先地区地理信息产业集中度较大,达到近39%,而其中GNSS(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全球导航卫星系统)产业占比更是达到了70%。北京更是地理信息产业的集聚中心,其GNSS产业将近占有了全国一半的市场,而其遥感产业市场占有率也逾1/3(表3)。

表2 地理信息产业发展区域

表3 领先地区市场占有率表 (单位:%)

温春龙和胡平(2011)通过区位商指标测度了2003—2008年我国各地区信息服务业的地理聚集度,结果表明全国各省市地理信息服务业聚集分布发展不均衡。其中北京市信息服务业区位商均值为4.05,大幅度领先全国其他各省市,并且呈逐年提高趋势,产业聚集程度很高,广东、上海紧随其后。

以上研究结果表明,以北京为代表的一系列东部地理信息产业优势地区,产业政策环境良好、地区科技教育水平高、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应用需求发展迅速,已经形成了各自的地理信息产业聚集中心,伴随着技术扩散等效应,推动着周边地理信息产业的发展,形成了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然而我国西部,由于缺少这样的聚集中心与发展环境,产业发展仍旧十分落后。

2.3 产业政策

“地理信息产业”自1995年首次公开提出以来,受到了社会和政府的密切关注。2006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首次从国家层面提出要发展地理信息产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也明确支持要发展地理信息产业。国家和各省市为促进和规范我国地理信息产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为全国地理信息产业发展提供了相应指导思想。

国家相应政策出台之后,各省市依据国家政策精神,先后出台了关于促进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鼓励政策,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4 地理信息产业园建设

地理信息产业园作为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集聚中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个成功的地理信息产业园,不仅能够支持其内部地理信息生产与商业活动能够有序的进行下去,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个创新与互动的良好平台。

2003年7月8日,黑龙江省政府正是批准成立了黑龙江地理信息产业园。截止至2006年,该园区服务产值超过1亿元,境外数据加工业务400万多美元,入园企业30多家,已成为了黑龙江省地理信息、软件等相关企业创新创业、发展合作的平台。这个我国首家、世界最大的地理信息产业园于2007年正式开园,在我国地理信息产业发展历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在目睹了黑龙江地理信息产业园的巨大成功后,各地也纷纷开始着手建设自己的地理信息产业园区。2010年10月28日,国家地理信息科技产业园在顺义奠基,旨在建设具有全国辐射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国家级产业园,力争成为世界一流的地理信息产业“硅谷”。湖北、浙江、山东等地地理信息产业园建设也正在积极推进中,产业集群式发展模式和新型产业高地正在形成。

3 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发展存在的的突出问题

我国地理信息产业的发展势头迅猛,给整个行业以及相关领域带来了勃勃生机。然而,就目前来看,我国地理信息产业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市场发展失衡

中国地理信息市场发展存在两个方面的失衡,一是地理布局失衡,地理信息产业的发展状况地区间差异极大,东强西弱的问题十分明显;二是产业结构失衡,基础数据的生产相对垄断。

(2)市场主体定位不当

从市场主体的角度出发,目前中国地理信息产业领域的市场主体仍旧是事业单位而不是的企业,且企业总体数目虽多,但单个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市场份额占有量低,发展经营、低于风险的能力明显不足,尚未形成国际知名品牌。

(3)高端人才缺乏

从专业人才角度出发,中国地理信息产业低端技术人才领域呈现饱和,但是高端技术领域却有着巨大的人才缺口。3S技术人才的培养,需要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内容,而相关配套培养设施的建设却是比较困难。中国高校目前有能力置办整套教学实践设施的,为数不多,这导致了许多3S方面的人才,只有理论基础,缺乏实战经验,不如社会后很难马上与实际工作接轨。

(4)产品质量有待提高

从产品的角度出发,软硬件产品市场,我国地理信息产业软硬件产品虽已在国外打响了知名度,但与同领域内的顶尖产品之间仍然存在着不小的差距,且国内市场也存在质量参差不齐的表现。而对于数据产品市场,一则不同厂商的数据产品数据标准不一,使得数据重复制造,产生大量浪费;二则我国安全保密机制不够合理,许多可用数据精度不足,缺乏实用价值;三则资源产权不明,使得企业对于地理信息产业的生产缺乏应有的积极性。

4 促进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健康发展的的对策建议

(1)规范市场环境,鼓励市场调节

统一、公平、公正、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是保障我国地理信息产业健康发展的基础。通过加强对相关企事业单位及技术人员的资格审核力度,提升相关人员的监管能力与手段,建立健全的地理信息工程咨询与监理制度,对地理信息产业市场进行有效监管。此外,应当鼓励市场发挥其资源有效配置的作用,在相应制度健全的基础上,鼓励地理信息市场自行调节,加快我国地理信息产业的发展速度。

(2)提升企业主体地位,鼓励创新升级

通过树立企业成为地理信息产业的主体,能够有效激发企业开发、生产以及创新的积极性。此外企业能够有效预见市场的需求方向,并迅速调整发展战略,研发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由此,政府可以适当出台有针对性地理信息产业的鼓励政策,鼓励各企业积极进行技术创新与产品革新,鼓励企业做大做强,创造出国际顶尖品牌,促进中国地理信息产业的蓬勃发展。

(3)加强“产学研”结合

要充分发挥高校与研究机构的科技研发能力,通过产学研结合的路径,加强高校、科研机构与市场的联系,一方面能够缩短“技术—成果—商业化产品”的周期,将最先进的3S技术快速、高效的转化为能够产生实际经济利益的地理信息产品;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校通过相应的培养计划,有针对性的培养出一批高素质,实际操作能力强,与社会接轨好的高端技术人才,填补该领域的人才缺口。

(4)明确地理信息资源产权

通过明确地理信息资源的产权问题,能够有效减少因地理信息产权引起的纠纷的发生概率,并激发企业生产、加工地理信息资源的积极性。为此,应当出台一项国际级的地理信息产权法规,明确地理信息资源的权种、权能,以及权属划定标准。

(5)统一产品标准,调整产品密级

针对数据标准不一、产品密级不合适会导致严重的地理信息资源浪费。针对这种状况,政府首先应当加强地理信息标准化建设,出台相应的法规,从简化标准体系、加强标准权威性、扩大标准适用范围、加强标准实力度等方面,统一地理信息数据的产品标准。其次应当适当放宽保密等级与范围,提升大比例尺数据的利用率,以满足目前对于大比例尺地图的应用需求,有效促进我国地理信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1]唐棣.空间技术和测绘行业的发展[J].测绘科技动态,1990,(2).

[2]张法.我国GIS发展的状况及前景[J].测绘标准化,1995,(1).

[3]王军龙.测量GPS国产化之路——记中国测量型GPS发展历程[J].卫星与网络,2011,(9).

[4]李德仁.论实现两个转变中的测绘高科技发展[J].中国测绘,1997,(2).

[5]陈军,杜道生.试论地理信息产业的发展方向与行动对策[J].测绘通报,1994,(6).

[6]王树声.信息化与GIS——试论“金地工程”[J].测绘科技通讯,1994,(4).

猜你喜欢

信息产业测绘发展
7524亿元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新郑产业新城:“屏”“芯”双轮驱动,打造中部电子信息产业新高地
浙江省第一测绘院
工程测绘中GNSS测绘技术的应用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四川省信息产业发展研究
04 无人机测绘应用创新受青睐
无人机在地形测绘中的应用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