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文化产业融资环境的评价
2012-09-26齐庆祝
孙 彤,侯 璐,齐庆祝
0 引言
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中国的文化产业逆势上扬,呈现快速良好发展态势。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以及广东、湖南等省份的省会城市,文化产业占GDP的增加值均已超过5%。2009年9月26日,新中国首部《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出台,表明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重要增长点,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标志着文化产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2011年11月1日,《天津市文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将文化产业将作为天津的支柱产业发展[1]。但同时也应注意到,文化产业是一个高风险产业,由于其特殊的文化及意识形态属性,资本的准入问题使文化资本市场较之一般的资本市场更为复杂,而投资的匮乏使得我国文化产业在整体上缺乏规模效应,资金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本文将从文化产业特点出发,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构建文化产业融资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我国四大直辖市的文化产业融资环境的综合评价,分析制约天津文化产业融资的瓶颈问题,并相应提出完善的对策建议。
1 文化产业融资问题概述
文化产业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形态和意识形态,不同国家对文化产业有不同的理解和称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文化产业界定为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我国在2000年10月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首次提出了“文化产业”的概念,定义文化产业是指文化部门所管理和指导的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在2004年国家统计局正式颁发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中又将文化产业划分为3个大类共计9个子类别,分别为:(1)核心层,包括新闻、出版、广电和文化艺术等;(2)外围层,包括网络、娱乐、旅游、广告、会展等新兴文化产业;(3)相关服务层,包括提供文化用品、文化设备生产和销售业务的行业,主要指可以负载文化内容的硬件产品制作业和服务业[2]。
广义上的融资是资金的融通,本文主要从狭义的角度界定融资概念,即文化产业融资是文化产业领域内的企业根据自身的生产经营状况、资金拥有的状况,为了满足扩大经营,公司未来经营发展的需要,通过科学的预测和决策,采用一定的方式,从一定的渠道向金融机构市场或者企业法人或个人筹集资本,组织资金的供应,以保证企业正常生产需要,经营管理活动需要的理财行为。
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相比,具有资金投入量较多,投资回收期较长,投资风险较大以及人才等无形资本的投资比重较大等特点,已逐渐引起了国内外业界和学者们的关注。国外的研究相对较为系统成熟,学者们结合各国的实践,从政策、产业发展、融资渠道及方式等多个角度进行研究;国内的研究起步较晚,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以吕庆华(2005)、高颖(2005)、纪建悦(2006)、罗华(2008)、侯燕(2010)等为代表的学者结合文化产业特点和我国实际情况,主要研究关于我国文化产业投融资方式;以岳红记(2007)、于婷(2008)、孙斌(2009)、张慧峰(2009)等为代表的学者结合具体区域特征,主要进行文化产业融资的实证研究。而针对文化产业融资环境以及定量研究的文章还较为少见。
1.1 文化产业融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融资环境是直接或间接影响投、融资者行为和结果的各种条件和因素的总称[3],是一个综合复杂、动态变化的系统,对其评价需综合考虑投、融资者双方动机和立场。本文从文化产业特点出发,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在综合考虑文化产业融资环境影响因子和实际数据可获得性的基础上,从软环境和硬环境两个方面选取5个一级指标和21个二级指标,构建了文化产业融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1)宏观经济环境维度
宏观经济环境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体制及其运行、经济发展水平及趋势、经济发展政策和措施、市场规模及潜力、产业结构、国际收支状况、信息及社会服务水平等。本文在分析文化产业所处的宏观经济环境时,主要考虑地区总的经济发展水平、结构和金融环境等因素,选取地区生产总值、人均GDP、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占GDP比值、外贸进出口额以及金融机构数量6个二级指标。
(2)产业发展环境维度
对于产业融资环境的评价,还需要考虑中观环境,即产业发展环境,旨在突出文化产业作为新兴产业的特殊性。但目前只有北京对文化产业的统计数据较为齐全,天津还缺少专门的统计年鉴。为了与其他城市的可比性,本文选取了5个有代表性和通用性的指标,包括文化产业增加值、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财政对文化产业支出、接待游客数量和居民文化娱乐支出,以反映文化产业规模、经济效益及发展潜力。
(3)基础设施环境维度
基础设施环境是指社会生产经营等经济活动和居民生活正常进行所必不可少的一般物质条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生产基础设施环境,如交通运输、邮电通信、水电煤气等公共设施环境;二是生活基础设施环境,如教育、科研与技术、医疗卫生、商业服务、体育、文化、园林绿化等设施环境。基础设施环境是国民经济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文化产业中的旅游业对基础设施环境的要求更高。因此其完善程度对文化产业的投融资活动产生较大影响。本文选取3个典型指标,包括每万人拥有的公交车数量、环境基础设施固定资产投资和每万人拥有的医生数量。
(4)科技创新环境维度
现代文化产业作为知识密集、信息密集、技术密集的新兴产业,创意是促使其发展的原动力,而科技竞争力是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现代文化产业的发展基础。因此,地区科技发展水平也是文化产业融资环境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选取教育投资额、专利审批数及R&D投入占GDP的比重3个二级指标。
(5)政策法律环境维度
对于地区而言,政策环境主要是当地政府的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是吸引外资的必要条件;法律环境是为合理规范投融资活动而制定并实施的各项与投融资活动相关的法律、法规、条例以及政策与措施。完善的法律体系、稳定的法律制度、公正的执法态度可以保证市场竞争合理、有序、公平地进行,因而是融资环境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本文选取税收优惠政策、政府服务态度和效率、法律健全程度以及法律透明度和公正度4个二级评价指标。
2 四大直辖市融资环境综合评价
本文选取北京、上海、重庆与天津进行对比,根据上述建立的文化产业融资环境的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四大直辖市2009年统计数据[4]~[7]和专家打分评价,通过运用Yaahp确定指标权重,如表1所示;再通过SPSS16.0对数据进行处理,得到综合评价结果,如表2所示。其中,S代表经过SPSS标准化处理后的得分,G代表排名,ST代表总得分,GT代表总排名。
表1 文化产业融资环境评价指标及权重
表2 四大直辖市文化产业融资环境综合评价值
3 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3.1 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天津宏观经济环境指数排名第三。一方面,虽然天津市经济总体快速发展,但经济总量与北京和上海还存在差距;在经济结构方面,第二产业产值比重高,具有典型的工业化特征,属于第三产业欠发达的地区,直接导致天津在发展文化产业时与北京和上海的差距。另一方面,金融机构数量也比北京和上海少,导致文化产业融资过程中的金融支持受限。这些反映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薄弱,会直接或间接导致融资成本增加。
3.2 产业发展环境分析
文化产业发展环境指数被赋予最高的权重,体现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特殊性。该指数天津排名第三,尤其与上海差距明显,但表现出快速发展潜力。首先,在文化产业产出方面,天津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0%,明显快于全市GDP增长速度;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逐年上升,在2010年已上升到3.33%,说明天津文化产业已进入发展的快车道。其次,公共财政对文化领域的扶持力度略显不足,虽然对文化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逐年增加,但相比其他文化产业发达地区还显不足,也不利于调动社会资本投入的积极性。最后,按照国际经验,恩格尔系数达到30~40%时,文化消费在个人消费中的比例大约占20%。近3年数据显示,四大直辖市的恩格尔系数都在35%左右,北京最低,天津略低于重庆,但居民对文化娱乐的支出还没有达到发达国家预期水平,在居民文娱支出方面还存在很大潜力。
3.3 基础设施环境分析
天津基础设施环境指数排名第三,与北京和上海差距较大,与奥运会和世博会的影响直接相关。根据统计数据测算,基础设施投资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高达98.9%,为高度正相关,并且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因此,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必定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同时会增强天津市文化产业的综合实力,尤其是对旅游业的影响会尤为显著,对吸引外资也会起到推动作用。
3.4 科技创新环境分析
天津科技创新环境指数排名第三。一方面,作为文化产业的核心层,出版业和电影业的发展都涉及到知识产权,而天津拥有的专利数远低于北京和上海,限制了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另一方面,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人才和科研投入是创新的源泉和基础,天津市在教育的投入和R&D投入占GDP比重方面也偏低,制约了文化产业快速持续发展。
3.5 政策法律环境分析
天津政策法律环境指数排名第二,与北京还有一定差距。在政策方面,天津市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以期通过财政、税收、工商管理、土地、投融资和人才等系列扶持政策,促进天津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但在行政效率方面,存在审批环节较多、手续复杂等问题,评分较低。在法律健全程度方面,由于缺乏文化产业融资特殊的担保和评估体系规范,使得在拓宽融资渠道方面与北京、上海存在差距,尚待进一步完善。
综上所述,天津市在四大直辖市的文化产业融资环境评价中总体排名第三,与目前全国文化产业发展最快的两个城市——上海和北京差距较大,略优于重庆。根据上述分析,最主要的瓶颈在于科技创新环境方面,直接影响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4 完善天津文化产业融资环境的对策建议
4.1 政府层面
(1)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区域自主创新发展
在新的经济发展转型期,国内外经济发展都是以自主创新赢得竞争的制高点和产业发展的新优势。结合外部环境变化和自身发展需要,在“十二五”期间,天津市亟须在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实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方面探索出路,全面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其中,滨海新区作为环渤海区域发展的“经济引擎”和我国经济发展的“第三极”,要充分发挥其先行先试、探索经验的优势,增强创新能力和辐射带动效应,达到引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目的。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是改善融资环境的重要基础。
(2)加强财政引导力度,实现“政府搭台,民间唱戏”
天津市政府每年从财政预算中安排一定比例资金,专门用于设立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与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对符合政策导向的文化产业贷款给予贴息支持,引导信贷资金向文化产业倾斜;同时设立创业投资基金,对处于初创阶段的动漫、数字多媒体等新兴文化产业进行引导性、示范性投资,进而带动民间资本与外资进入,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此外,政府应鼓励建设各类文化产业基金组织和文化投资公司,允许社会和个人参与兴办文化艺术基金。通过放宽市场准入的限制和组织形式的制约,拓展除政府和少数国有企业以外的融资渠道,激发民间资本的投资动力与活力。
(3)完善政策法规和中介机构体系,创新融资模式
目前,适用于文化企业的创新融资模式如:信托股权基金、信托型租赁、知识产权质押以及中小文化企业集合债券等,都需要相应完善的政策法规以及中介机构体系作为实施保障。在政策法规方面,天津市政府应逐步通过立法来调整与规范文化产业的投融资行为,并从宏观层面确认政府与企业应当承担的责任与义务,使文化产业的投融资行为做到有法可依。如通过修改基金法,创立公众参与投资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基金;通过制定扶持文化产业的财税政策、分红机制等手段,鼓励民间资本长期投资文化产业。此外,政府还应重视培育和规范相关的中介体系。如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和信托融资中,需要专业的评估机构,政府应重视培育和规范评估专业评估机构,并构建系统的知识产权评估体系;在中小文化企业集合债券融资中,需要作为独立第三方的信用评级机构,政府应对第三方评级机构建立有效的法律监管体系,确保信用评级机构能独立实施评级流程,保证其专长性和职业操守。
4.2 产业层面
(1)提高文化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利用资产资本化能力
目前天津市文化产业总体还处于模仿、代理、代工阶段,缺乏有竞争力的人才、技术、产品和品牌,多数文化企业仍依靠生产要素的低成本优势,自主知识产权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不足问题亟待解决。由于文化产业的发展路径具有显著的区域特征,无法简单效仿。因此,文化产业的发展应与区域创新发展协调一致,制定适合本地文化产业发展战略,通过政府、文化企业、高校、研究机构和中介等主体的有机结合,实现“官产学研中”的协同发展。在此基础上,可借鉴美国文化产业发展中“资产证券化”的融资方式,通过将与文化产业相关的知识产权和专业技术作为证券化的对象,文化企业可实现优化自身资产结构,并有效提高资金周转率。
(2)整合文化产品产业链,拓展融资渠道
2011年5月,我国第一个国家级动漫园——中新天津生态城国家动漫产业综合示范园正式开园,动漫产业已成为天津市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之一。当前,动漫业已不再是一个单独内涵的行业,而是与邻接产业相融合,具有多样化特征、复合价值的全新行业。借鉴美国动漫产业中的翘楚——迪斯尼的成功经验,形成由“动漫生产——播出——衍生产品开发——收益——再生产”组成的完整产业循环链,构建以大集团统领产业上下游的商业模式。该模式通过大集团对动漫产品进行大投入、大制作、大产出、大运作,采取国内外并举的市场结构,能够获得最大限度和持久的市场利益,更可为动漫产业的良性发展提供巨大的市场和资金支撑。
(3)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打造具有“城市个性”的文化品牌
截至2010年,天津文化出口重点企业仅有4家,重点项目仅有2个,远远落后于国内文化产业发达地区水平,国际市场竞争力较弱。天津市需依托地方资源优势,体现地方文化特色,发展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跨国企业集团,带动产业的发展和国际化水平,将整个城市打造成一个具有凝聚力的文化符号,形成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
[1]天津市文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EB/OL].http://www.sdpc.gov.cn.
[2]国家统计局.关于印发《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的通知[EB/OL].http://www.stats.gov.cn.
[3]李丽.我国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投融资环境评价[J].统计与决策,2009,(20).
[4]北京市统计局.2010年北京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5]天津市统计局.2010年天津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6]上海市统计局.2010年上海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7]重庆市统计局.2010年重庆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