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社会管理二重性探析
2012-09-25胡献忠
○胡献忠
虚拟社会管理二重性探析
○胡献忠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的互联网普及很快,一个虚拟社会在悄然生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6月,中国总体网民规模达到5.38亿,比2008年6月翻了一倍多。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88亿,手机成为中国网民最大的上网终端。同时,使用微博的用户在不断增加,微博逐渐向大众化普及。在微博推动下,单向的“传播时代”正在向双向的“交流时代”迈进。2011年上半年中国微博用户数量从6311万增长到1.95亿,半年增幅达208.9%。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使用微博的比例已经过半,用户数增速低至10%以下。然而微博在手机端的增长幅度仍然明显,手机微博用户数量由2011年底的1.37亿增至1.70亿,增速达到24.2%。无论是作为一个信息的发布平台,还是草根秀场、官方代言,无一不在彰显着微博所带来的信息传播变革对人们交流方式的影响,以及它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世界。
随着网络技术及互联网的普遍应用,网络新媒体对当代社会的革命性影响正在逐步显现出来。从突尼斯、埃及的街头革命,到伦敦骚乱、“占领华尔街”运动,推特网站、“脸谱”网站、黑莓手机等新媒体都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近来年中国发生的大大小小的社会事件中,也可以看到互联网与青少年群体的力量。总的来说,互联网主要是在公布信息、引导舆论、集结公众、实施监督等方面提供平台,发挥基础性作用。如何引导新媒体客观、全面地反映事情真相,如何加强青少年网民的网络公德建设和网络行为规范,如何引导广大青少年网民通过互联网进行有序社会参与,是各国政府都在备加关注并努力为之的事情。现阶段,中国政府正致力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理清互联网发展及虚拟社会管理的一些根本性问题,就显得十分必要。
思考之一:互联网发展是一场技术革命,还是一场文化变革?
1995年,中国宽带互联网开始营业,当年12月用户不到4万;两年之后猛扩15倍多,达到63万;5年之后激增到2200多万;10年之后的2005年年底,中国网民突破1个亿;至今已是5.38亿的天量。表面上看,这是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升级换代使光纤可以承载容纳的用户持续攀升所致。实际上背后却隐寓着这样两个问题:中国政府为什么致力于推动,或者说积极鼓励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为什么能够吸引天量的中国网民,尤其是青少年网民?对这两个重要问题的深入剖析,是理解和做好虚拟社会管理工作的出发点。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政府逐渐意识到数字社会是从工业化时代向信息化时代转换的基本标志之一。早在1984年,邓小平在给国家信息中心成立时的题词中就指出:“发展信息产业,服务四化建设。”1991年,江泽民指出:四个现代化,哪一个也离不开信息化。1995年,中国政府正式启动中国信息社会建设。2000年10月,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将信息化作为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进一步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重要方针。进入21世纪,当互联网被越来越多的网民当作表达意愿的平台时,尤其是当微博日益成为突发事件传播舆论中心时,也对政府部门依法处置公共突发事件的能力、新媒体运用能力提出挑战。为此,执政党高层对互联网作用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2002年中共十六大指出:“互联网站要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2007年中共十七大报告则进一步指出:“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网络环境”。2008年6月,胡锦涛同志在人民日报社考察时更加深刻地指出:“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通过互联网来了解民情、汇聚民智,是一个重要的渠道。”这些论断决定着政府应对政策的走向。
青少年群体是新生事物天然的接近者。“因特网产生、发展的故事实际上就是一次特殊的人类冒险。它表现了人类超越制度的条条框框、克服官僚障碍以及在开创新世界的过程中推翻现有价值观的能力。”自互联网在中国出现以来,一直以其平等、自由等基本特征,以及不断改进的传播形式,吸引着众多青少年。在网络上,什么都是可能的,什么又都是不可能的。那里没有地域和身份的限制,社会角色、社会性别、社会阶层、年龄、相貌、身份都成了身外之物,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国王。而且,匿名效应使得每一个人在虚拟社会中脱下面具,尽情在展示一个与众不同的真实自我。这里是一个开放的社会,人不分老幼,地不分南北,无论是谁,只要能够遵守基本的规则,虚拟社会的山门就向你洞开,似乎进入了一个豁然开朗的大同境界。与之相随的,人的行动也具有了“虚拟化”或非实体化的特征。因而,有人曾将虚拟社会称之为现实中的“桃花源”、“理想国”。在很多青少年眼里,互联网不仅仅是一种信息传播的工具,一个交流情感的平台,而且是一种价值观、一种追求真理的方式。在某种意义上说,选择互联网就是一种文化自觉和文化必然。
思考之二:青少年网民是失去思考的“浅薄辈”,还是顺应时代的弄潮儿?
或许,在现代社会中,尤其是在当前这样一个众多个体处于原子化状态的时代,对任何一个群体进行贴标签式的评价,都不大可能做到很科学、很全面。但是,对一个时代青少年群体的发展主流做出基本判断,还是十分必要的。在这里,如何评价对青少年网民这一庞大群体的基本特征,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虚拟社会管理的基本方向。因为虚拟社会管理的目的是为了使包括青少年在内的庞大网民群体在共建中共享,虚拟社会管理也需要更多的青少年网民参与。
从历史的长河中看,几乎每一代青少年观念和行为都或多或少地受到过当时成人社会的置疑。在中国社会转型期,由于代际之间的成长环境、生存空间存在着巨大差异,“网上一代”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与上一代形成更深刻的代沟,因而他们所受的争议之多可能会大大超过前人。美国科技作家尼古拉斯·卡尔在其著作《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中直言:“互联网正在把我变成一个高速数据处理机一样”的机器人,“我失去了以前的大脑。”在互联网的作用下,人们的大脑正在悄悄发生着变化。《浅薄》一书揭晓了这样的谜底:互联网造成的各种刺激性杂音,既造成了有意识思维的短路,也造成了潜意识思维的短路,因而既阻碍我们进行深入思考,也阻碍我们进行创造性思考。在时下中国,确实有不少人认为,一些“80后”“90后”青年不愿意思考上一代人偏好的深刻问题,其思维深度甚至不超过140个字。网络恶搞、网络跟风、网络传谣等现象就显露出一些青少年网民思维的随意性与浅层次。
任何事情都是对立统一的。互联网在为我们提供前所未有的信息通道的同时,确实影响着人们的深度思维。但是,信息化的过程是人脑控制电脑,而不是电脑控制人脑。对于多数青少年网民来说,尽管网络上存在着巨大诱惑,理性毕竟能够战胜盲从。互联网已成为他们获取知识、娱乐交友、购物付帐、表达诉求的重要平台,乃至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决不是全部。而且,浅层次的思考正是深层次思考的前奏。最先掌握新技术的青年人,他们“每天的活动不仅保证了中国因特网的不间断运行,也体现了个人经验,即将一个新技术从一个抽象的网络空间转换到具有社会意义的地方。底层用户网络组成了中国虚拟空间中大多数变动的创新来源,形成了充满着大量刚刚被人们意识到的潜在自由的未知空间。”
思考之三:加强虚拟社会管理是一个策略问题,还是一个战略问题?
中央高层之所以提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因为社会管理的某些领域、某些环节出现了问题。虚拟社会管理之所以纳入中央社会管理创新的大盘子,至少与以下三点有关:一是虚拟网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二是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密切相关,三是虚拟社会中存在不少问题。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人们对虚拟网络重要性的认识已无任何异议,对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关系的理解也在不断加深。由于虚拟与现实是并行的,很多现实事务在网络都能找到对应,比如网上购物、影视视频、电子商务、实时金融、远程教育、异地办公、电子政务、电视电话会议、远程医疗等等。《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2.1亿,网民使用率提升至39.0%;网上银行和网上支付用户规模在2012年上半年的增速分别达到14.8%和12.3%,截至2012年6月底两者用户规模分别为1.91亿和1.87亿11。因此,虚拟网络也被有些人认为是可以代替现实的。事实上,虚拟技术对现实活动是一个补充而非替代。虚拟社会生活为个人的现实社会生活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通过互联网支持的虚拟资源,与其他资源融入人们的社会生活。
这样看来,虚拟社会并不虚拟,其折射的问题大多与现实社会密切相关,甚至可以说越是虚拟就越能反映现实。比如,网购中的某些欺骗行为,是经济生活中常见的不良表现;利用网络煽动舆论攻击他人,也是现实生活中常见的手段,只不过换成网络平台进行而已;利用网络动员形成群体性事件,但群体性事件背后有着来自现实社会的深层原因,等等。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通过相关法规制约与引导,需要青少年网络公德的提升,以及现实中有关问题的解决。从根本上讲,网络是社会问题的放大器,是社会现象的投影机。
从近期看,加强虚拟社会管理作为一种策略,旨在规范网络运行秩序,营造良好网络环境,减少其在群体性事件中的推波助澜。从长远看,加强虚拟社会管理则是一项重要战略。在未来的发展中,人们对互联网的依存度会越来越高,网络信息公平问题、虚拟社区建设问题、网络公共安全问题乃至国家利益问题等,都将陆续浮出水面,并凸显出来。谁掌握了互联网,谁就掌握了核心竞争力。一个人,一个企业如此,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如此。
思考之四:加强虚拟社会管理需要“头痛医头”,还是“头痛医脚”?
由于网络虚拟社会是近十几年来才逐渐形成的,其自身发育还不成熟,因而人们对网络虚拟社会的理解仍然存在许多局限,对网络虚拟社会管理的认识还不充分,网络虚拟社会管理到底需要涉及哪些方面,应当如何开展才能更加有效等等,有待进一步探索。鉴于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密切相关、相互影响,加强虚拟社会管理的大体原则是明晰的,这就是不能简单地“头痛医头”,而要在突出重点的前提下,加强综合管理。我个人理解,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加强虚拟社会管理与解决现实问题相结合。当代中国处于社会急剧转型时期,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社会保障、社会福利还处在初级水平,人们的情绪、社会心理需要加以调节。同时,由于社会生活、政治生活中的表达诉求、维护权益的渠道并不完全畅通,网络成了人们发泄情绪、调节心理的缓冲器和调节阀。因此,首要的问题是处理好现实中就业、教育、医疗、社保等重大民生问题,建立健全社会对话协商机制,执政党、政府、民众之间多层次、多渠道开展常态化制度化对话协商,使普通群众的知情权得以实现,其意见建议能够被重视,这样人们才不会把网络作为唯一的发泄渠道。
二是加快建设与强化管理相结合。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相辅相成,虚拟社会既需要建设也需要管理。目前中国的网络社会尚处于形成和发展的初期,虚拟社会仍然是缺陷较多的社会,如果没有实实在在的建设,就难以形成规整的社会结构与完备的社会功能。也正是由于虚拟社会发展的不成熟,网络上才存在很多无序、失范的现象,仅靠网络的自净功能和自我完善是很难尽快奏效的,需要实施积极主动的社会管理。由于网络虚拟社会建设与管理的相互关联,决定了其手段应该以疏导为主,管治为辅。人们通过互联网拥有了一条表达自己思想观点和利益诉求的通道,实为不易,对其中的问题只能逐步予以规范和引导,如果“封杀”过多,很可能引发强烈反弹。
三是整体推进与分类管理相结合。加强虚拟社会管理,首先要有一个总体规划,预设目标方向,制定措施方案,上下协调,左右联动。但虚拟社会作为特定意义上的共同体,其领域既有经济、政治、生活之分,又有公共平台与私密空间之别;既有严肃的社会参与,又有随机的调侃娱乐。只有进行分类管理引导,才能取得实效。比如,对于政治类信息,要强调符合宪法的基本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对于某些娱乐类信息,要强调情趣健康,格调文明。对于私人博客,则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公德。对于互联网及手机短信中的“恶搞”,则需要辩证地分析。对于网络盗窃、网络欺诈,则坚决予以过滤和“拦截”。
四是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由于互联网属于公共平台,许多问题涉及公共安全和国家安全,因此虚拟社会管理需要由政府负责和主导。另一方面,虚拟社会的信息传播以天量、即时、自由而著称。在天量的信息面前,任何组织和个人都难以逐一辨别各种信息的真假。解决虚拟社会存在的问题,单靠网管和某些政府部门的监管力量是有限的,应当整合社会资源,引入社会力量(如民间辟谣团体),才能做到全面、及时、有效。
(作者单位: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 张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