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精品课程的学科化馆藏建设*
2012-09-25熊建莉
熊建莉
(华南师范大学南海校区图书馆,广东 南海 528225)
熊建莉 女,1968年生。本科学历,馆员。研究方向:图书馆文献建设。
1 图书馆学科化馆藏建设的动因
图书馆是学科建设重要的文献资源保障机构,丰富的学科文献资源是学科建设高水平发展的基本条件。馆藏结构与学校的学科建设是否匹配,是衡量馆藏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而一些高校图书馆的馆藏专业化程度低,缺乏特色,使学科专业服务工作的开展受到了影响。
1.1 出版物的种类不平衡,数量不均匀
表 12006~2009年出版书籍情况
表 1列出了 2006~2009年之间,D、F、H、I、T类图书的学科出版比例,这里的学科出版比例是每年某学科出版图书量与当年总出版量之比。可以看出每年各类图书的出版率相对稳定,而每类图书的出版率各有不同,出版物的种类不平衡,数量不均匀,图书质量良莠不齐,使采访工作产生一定程度的偏差,无论是采用现采还是订单的方式,采购中难免会跟随出版的潮流,品种少的少选,品种多的多选。
1.2 采访方式的局限
知识的跨学科性和综合性越来越强,边缘分支学科越来越多,专业图书的采访难度越来越大。在美国一些较大型的图书馆,采访分为“选”和“采”两个程序,分属两个不同的部门。馆藏发展部(Collection Developmen)将馆藏涉及的学科细分,再依据这些细分的学科分别设置学科馆员,负责这些学科专业图书的挑选;采购部(Acquisitions Development)主要负责采访数据的建立、与供应商的往来等。
在国内,学科馆员制还没有真正的全面开展起来,大部分图书馆的采访由专职的采访人员进行,受自身的学科专业所限,采访人员选择的专业文献与实际需求存在一定的偏差。
1.3 图书馆与教学部门脱节
虽然一些图书馆每年都会向专业教师征集教学参考书,但教师还没意识到向图书馆开列教学参考书是自己教学内容的一部分,故此推荐教学参考书不积极。图书馆与教学单位分属不同的部门,无上下隶属关系,无统一协调的机构。图书馆采购的学科参考书往往与教材不配套,从而出现教学参考书缺藏的现象。
馆藏专业文献资源的缺乏,使图书馆的学科化服务受阻,用户对图书馆的信任度和依赖度降低。所以加强学科化的馆藏建设,提升学科服务,是图书馆应重视的问题。
2 图书馆学科化馆藏建设的实践
华南师范大学南海校区图书馆从2009年开始致力于学科化馆藏建设,建立多学科信息共享空间。2010年1月,该馆对264名财务管理专业本科生进行调查,65.53%的学生表示急需教学参考书;41.67%的学生需要本专业名家著作。而通过对现有财务管理专业图书的权威性的调查,发现很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只占28.4%。调查可以反映出学生对学科文献的权威性、实用性和系统性的重视程度。
文献资源建设是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科化的馆藏建设是对相关学科专业知识进行收集、组织、分析和重组,目的是针对不同学科专业的用户提供专业化、知识化和个性化的服务。
2.1 学科文献的收集
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精品课程工程启动以来,在全国掀起了建设精品课程的热潮。2003~2010年间,已经批准国家精品课程3862门,其中普通本科课程2746门、高职高专课程819门、网络课程209门、军队(含武警)课程88门。
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科专业精品课程的申报条件包含:负责人必须是本校专职教师,具有教授职称;课程网站应提供该课程参考文献目录,并且这些名师的优秀教学资源都已上网并免费开放。可以看出,精品课程的参考文献目录在某种程度上等同于权威专家的推荐书目,如果图书馆配置这些文献资料,将极大地加强专业教学参考书收藏的权威性,把握好学术性文献的采购方向,将对学生专业课的学习提供很大的帮助。
为此,我们选取了华南师范大学南海校区的财务管理本科专业作为实践点,尝试建立本专业学科信息共享的实体空间。
首先,研究本校区财务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财务管理专业是培养学生具有经济和财务管理方面的知识,应熟悉企业管理和经济法律相关知识,具备会计核算、财务管理、金融等方面的基本技能。列出财务管理的专业课程。
然后,找到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网站(http://www.jpkcnet.com/),将财务管理的专业课程与相同或相似的国家精品课程名称进行匹配。如:专业必修课《税收学》,进入厦门大学精品课程网站(http://xmujpkc.xmu.edu.cn/gjss/index.asp),点击参考文献,可以收集到该门课程的参考文献。我们从财务管理专业的23门精品课程中,共搜集参考书目1143种。
2.2 学科文献的分析
2.2.1 补配缺藏图书
对收集的精品课程的教学参考书进行整理,寻找规律,补配缺藏的图书。以财务管理专业为例,收集的教学参考书中,1980年前的 8种,1980~1989年的 31种,1990~1999年的377种,2000年后的727种。无馆藏的752种,有馆藏的390种。
2.2.2 找出学科文献的核心出版社
每个出版社在创立伊始,就确定了其出版物的研究方向,并在发展中创新,形成自己的品牌,其出版图书的质量与出版社规模、出版领域有直接关联。2006~2009年间,平均每年出版的经济学新书约1.5万种,任何图书馆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去收藏所有文献。对于高校图书馆而言,图书的采购应该紧紧围绕本校的专业设置,重点选择本专业的核心出版社,做到目标明确,减少图书采购的盲目性。我们根据所收集的财务管理专业精品课程教学参考书目录,研究出本专业的核心出版社。
表2 财务管理专业前10名出版社文献分布情况
图书馆的学科化馆藏建设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学科文献的采集要注重各学科文献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以表2中列出的本专业核心出版社为依据,补充缺藏的图书,并跟踪该出版社的出版状况,及时选择新出版的专业图书,有助于用户对专业的系统性研究。
2.3 学科文献的重组
如何提高馆藏教学参考书的利用率,一直是高校图书馆和工作者所关注的重点,一些图书馆做过很多有益的尝试。我们将收集的教学参考书按照课程名称排列。
表3 财务管理专业精品课程
把这些课程对应的参考书依次贴上课程编码,如:微观经济学的教学参考书在书脊最上端,贴上标签“A01”,再将所有“A01”的图书集中排列,依此类推。
3 图书馆学科化馆藏建设的意义
3.1 图书馆馆藏建设学科化是优化服务的基础
学科化馆藏建设是图书馆学科化服务的基础和前提,是学科化服务的文献资源保障。学科服务以用户为中心,面向服务领域及服务机构,组建一个个灵活的学科单元,将资源采集、加工、重组、开发、利用等工作融于每个学科单元之中,使信息服务由粗放型管理转向学科化、集约化管理,以便提供更深入、更精细的服务。随着文献资源的数字化、信息服务的网络化发展,使用户对个性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服务需求日益上升。建设并不断优化学科化馆藏,促进其可持续发展,使之成为具有特定功能、与时俱进的知识信息系统,是开展学科服务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同时,学科化馆藏建设使图书馆学科专业文献采购有据可依,有限的购书经费可以得到充分的利用。
3.2 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按专业设置建设馆藏,具有学科信息集中、信息种类齐全、功能更加专深的优势,并与本校重点学科专业的建设相协调,专业藏书更具特色,将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需求。同时,连续性和完整性的学科化馆藏资源使用户可以对学科知识进行系统的学习和研究。对高校图书馆,特别是中小型的高校图书馆,按照课程名称排列教学参考书,不仅方便学生查找课程补充资料,自主利用资源,开阔视野,加深对教材和课堂内容的理解,而且启发了他们自主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利于图书馆针对学科、专题开展专业性的文献服务,可以说,学科资源建设本身就是一种学科服务。
[1] 孙彩杰.综合性大学的馆藏图书学科结构分析[J].图书馆,2011(1):110-112.
[2] 韩丽风,张秋.图书馆资源建设学科化的实践与思考[J].图书情报工作,2011(7):63-67.
[3] 阎亚矢.学科馆员与文献资源建设[J].现代情报,2008(5):200-202.
[4] 杨冬梅.论高校图书馆学科化知识服务建设[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1(4):62-64.
[5] 杨巧兰.加强高校图书馆分馆馆藏建设的思考[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9(4):61-63.
[6] 熊建莉.核心出版社及其采访模式探讨[J].情报探索,2009(7):50-51.
[7] 张柳馨,张英.基于学科化服务的图书馆学科资源建设[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0(5):805-807.
[8] 陈艺.高校图书馆学科化信息服务的思考[J].现代情报,2008(1):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