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环境下的视障读者服务研究——以重庆图书馆视障读者服务为例
2012-09-25刘晓景
刘晓景
(重庆图书馆,重庆 400037)
刘晓景 女,1977年生。本科学历,馆员。研究方向:图书馆服务。
残障人士是社会成员中一个特殊而又不可忽视的群体。据统计,目前,全世界共有残疾人6.5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0%,其中80%分布在发展中国家。[1]2010年2月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中国盲文出版社调研时,对加快推进盲人文化事业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必须努力提高盲人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更好地满足盲人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重庆图书馆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在为盲人服务方面提供了大量人力和物力的支撑。
重庆图书馆设有专门为视障读者服务的视障阅览室,现有各类盲文书籍1000多种、盲文视听光盘1600多件、无障碍电影近100部、盲文磁带4052盒,内容涵盖了中医按摩、中医基础知识、针灸、英语以及小说类盲文资源等。另外,还有视障人员专用电脑4台,安装有阳光系统和盲文文档编辑软件,每台电脑都配备有助视器、盲文键盘和耳机,另外还有录音机4台、双面刻印盲文刻录机和一键式阅读机各1台、听书郎和扫描棒10个。
1 重庆市视障读者文化程度分析
根据调查,截至2006年4月1日,全国各类残疾人总数达到8296万人,其中视力残疾1233万人,占各类残疾人总数的14.86%。[2]根据重庆市残联提供的数据,重庆市总人口为3000万,视障人数为29.2万,笔者通过调查,对其文化程度分析如表1所示。
表1 重庆市盲人文化程度情况统计
特别说明:重度弱视是指矫正视力≤0.1
以上文化程度数据是根据重庆市盲校建校历史、历届毕业学生数量以及重庆市残联提供的残疾证办理数量统计而得出的。其中,接受教育的弱视和盲人人士占12%,而有88%的盲人没有文化,他们年龄一般在40岁以上,大部分生活在农村,传统的纸质盲文文献他们不会使用,这成为其获取知识的障碍。但是,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文献的著录格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电子文献、光盘文献、数据库文献等等。
2 视障读者阅读方式的变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视障读者的阅读方式随着知识载体的变化也在发生变化,以前主要是以借阅纸质文献为主,现在是以借阅视听文献为主。重庆图书馆2009~2011年视障读者借阅变化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重庆图书馆视障读者借阅情况
从表2可以看出,视障读者的阅读从完全是纸质文献正逐步向视听资源转变,2009年由于视听文献资源较少,纸质文献的阅览基本上占据了阅览的主导位置,到2011年光盘文献和磁带文献已经超过纸质文献,呈现出多种文献形式并用的状况。由此可见,知识载体的变化改变了盲人的阅读方式,多样化的阅读方式惠及到了更多的盲人读者。
3 全媒体环境下的视障读者服务
3.1 全媒体的含义
随着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尤其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日益融合互通,信息传播手段层出不穷,传播方式不断丰富,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音像、电影、出版、网路、电信、卫星通讯在内的各类传播工具涵盖视、听、形象、触觉等人们接受资讯的全部感官,而且针对受众的不同需求,选择最适合的媒体形式和渠道,深度融合,提供超细分的服务,实现对受众的全面覆盖及最佳传播效果。综上所述,“全媒体”可理解为:综合运用各种表现形式,如文、图、声、光、电,来全方位、立体地展示传播内容,同时通过文字、声像、网络、通信等传播手段来传输的一种新的传播形态。[3]
由此可以看出,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一种全媒体的时代,丰富的信息传播方式让图书馆为视障读者的服务更加人性化,极大地缩短了视障人士和正常人在获取信息上的鸿沟。
3.2 利用智能阅读机为读者录制最新图书
全媒体时代,视障读者接受信息时,除了触摸以外,“听”的内容增加了很多。重庆图书馆在2010年底专门购进一台智能阅读机,该阅读机可以把书一页页扫描进机器,存储到芯片上,然后读者可以通过外借智能小键盘,点击上下键按钮,自主选择想听的书籍,机器会根据读者的选择自动读出书的内容,极大地满足了视障读者想阅读新书的心理。但是这种机器只能识别文字,对文字的正确识别率在80%左右,而对于表格和图片则不能识别。根据视障读者的阅读需求和建议,从2010年开始,到目前为止,共计录制了包括《雍正皇帝》、《狼烟北平》等15本书到智能阅读机供视障读者使用,有大约50位读者受益。
3.3 利用专门的光盘刻录工具为读者刻录光盘
重庆图书馆现有各类光盘1000多种,其中既包括最新流行的影视作品,还有近100部无障碍电影,这些最新出版的听书光盘和电影为视障读者带来了福音。但是有些读者因为路途遥远,而且由于其自身的生理缺陷,不能经常到图书馆来听书,图书馆为这一部分视障读者提供免费刻录光盘服务,只要通过电话把读者证号以及书名告诉工作人员,工作人员就会把刻录的光盘送到他们家里。然而到目前为止,共计为读者送书上门两次,咨询的人很多,但是真正需要的读者很少。通过分析,主要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宣传不够,很少有人了解这项工作;另外一个是很多视障人士一个人在家时,担心有人冒充图书馆工作人员而上当受骗,不愿意接受送书上门服务。
3.4 不断更新听书郎的内容,确保其有效利用
在当今全媒体时代,越来越多的新设备也应用到了视障读者的阅读中,以发挥设备的最大作用。重庆图书馆从2011年11月引进扫描棒和听书郎设备,通过调查不同读者的需要,工作人员经过半个月的网上搜索,每个听书郎下载了50多本图书,因为每个听书郎的内容都是不一样的,10个听书郎共计有500本图书。与听书郎配套的设备扫描棒,可以把图书一页页地扫描进去,通过电脑转存到听书郎里。听书郎和扫描棒的优点就在于轻巧,而且操作方便,但只能在图书馆使用,很多视障读者都对这一服务非常满意。
全媒体时代改变了现代人的生活方式、阅读方式,这对于正常视力的人来说,可以轻松驾驭这种生活,但是对于视力有残疾的人来说,在借助于现代化设备的过程中,会碰到我们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作为公共图书馆,有责任和义务去帮助他们更好地利用新的设施设备,为其提供便捷服务。
4 视障读者服务改进的思考
2009~2011 年间,重庆图书馆的视障阅览室共计服务视障读者2569人次,相对于正常读者使用图书馆的数量来说,这个数字非常少。图书馆作为公益性的文化事业机构,要保障每一个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对于视障人士,更要进行特殊的服务,让他们能够走进图书馆、利用图书馆。
4.1 对视障工作人员进行专门的培训
视障工作人员由于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在为读者服务的过程中,有时候不了解读者的需求,如果服务过程中不够耐心,往往会导致视障读者再也不会走进图书馆,所以视障工作人员在上岗之前一定要培训其爱心、耐心、细心和责任心,只有具备了这种为特殊读者服务的心态,才能够让视障读者有求而来,满意而归。
4.2 开展馆际互借,实现资源共享
视障文献的出版社,现只有中国盲文出版社一家,而全国的盲人有1000多万,中国盲文出版社年出版量每年都在成倍增加,但还是无法满足广大盲人的需求。这就需要各级公共图书馆充分发挥“中转站”的作用,密切联系其他兄弟图书馆和当地的视障人士,充分开展馆际互借,实现文献资源大整合、大流通,让视障读者共享更多的资源,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4]
4.3 建立视障儿童数据库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在很多有声读物的网站上,儿童有声读物数量比较少,公共图书馆除了通过收集网上有声读物资源为视障儿童服务以外,还可以根据自身的馆藏资源,制作属于本馆的馆藏视障儿童资源数据库。
4.4 扩大免费电脑培训服务
教会盲人读者使用电脑相当于为他们打开了一扇通往信息世界的窗口,这个窗口就像盲人的一双眼睛,通过它可以了解世界的精彩。但是,由于这种培训是一对一的服务,图书馆自身的工作人员是不够的,这就需要通过一些其他的方式来号召社会人士共同参与,比如招募志愿者来扩充视障人士培训队伍等。
[1]杨江平.服务与公平——美国国家图书馆残疾人服务现状及启示[J].新世纪图书馆,2008(4):83.
[2] 全国残疾人人数8296万[EB/OL].http://news.sina.com.cn/c/2006-12-02/101610664682s.shtml.
[3] 全媒体的含义.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82146521.html.
[4]苏秀芳.关于公共图书馆为视障读者服务的探讨——以广西壮族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界,2011(5):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