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事业单位会计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12-09-25陈青云
陈青云
事业单位是我国特有的管理职能部门或单位,其具有公益性和经营性的双重特点,其经费管理复杂,管理难度大。当前我国事业单位改革正全面展开,事业单位经费管理也将随着“三公”支出公开化而逐步走向阳光化,经费使用也将从内部监督走向社会全面监督,这将对事业单位财务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而事业单位会计内部会计控制的完善将极大的促进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
一、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内部会计控制现状及原因
1.会计工作职能弱化
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财务人员多属于一般行政管理人员,部分事业单位会计人员连基本的会计从业资格证都没有,大部分是半路出家,且未经过系统的财会专业培训;有的单位未设置专职会计,甚至出现财会人员根本不懂财务制度,就连基本账表之间的关系都看不懂。二是原始凭证审核不严,由于事业单位行政首长思想比较浓厚,很多会计人员对不合规、不合法、不真实的发票不能按照《会计法》要求进行抵制,甚至部分会计人员顺应领导意思,为其出谋划策,导致乱报支的现象随处可见。三是会计核算不符合制度要求,许多单位不按照会计法律法规和财务制度的要求,自行设置和随意使用、混用会计科目,造成会计核算不伦不类、会计信息大量失真。四是一些事业单位领导人法纪观念淡薄,滥用自己手中的权力,截留财政预算、挪用、占用专项资金等;有的收入甚至对不上账,“坐收坐支”,私设“小金库”;严重违背了“票款分离”和“收支两条线”管理,甚至出现违法行为,这些行为不仅严重地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更容易滋生腐败,严重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
2.费用支出缺乏有效的控制
由于事业的单位的经费主要来自于财政拨款,而自己创收收入只做为补充,所以事业单位的经费预算工作非常重要。目前,事业单位部门预算缺乏执行力度,缺乏有效规范的监控机制和控制管理机制,管理混乱。主要表现在:一是部分事业单位对预算工作不够重视,认为预算收入就是“关系收入”或“政策收入“在编制预算时随意,往往过分强调工作的理由或者通过加大预算外收入来弥补,导致预算管理行同虚设。二是项目支出预算随意性较大,使得资金安排应办环节脱节,影响了预算的严肃性和准确性,根本体现不出预算的计划的可控性。三是事业单位对于行政经费的支出,特别是招待费、办公费、会议费、水电费等,普遍缺乏严格的控制标准,既使制定了内部经费开支标准,但较多采用实报实销制,最后导致基本经费超支挤占项目经费的现象。
3.资产控制薄弱
目前,事业单位在经费管理不规范情况下,重购轻管的现象比较普遍。如未按规定建立起固定资产的盘点制度,未及时准确全面的登记固定资产明细账和固定资产卡片,还存在着不同单位之间或单位内部之间的资产转移、捐赠,却未办理相应手续等,导致资产账实不符及资产流失。由于缺乏相应的制约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导致资产管理松散,资产流失严重。由于事业单位资产以国家财政投入为主,单位根本无需付出任何代价,也不需要提取折旧,据此一些单位为了追求高标准高品质,一方面不断申请新建或购置资产,浪费严重。另一方面,对已购入的资产管理不严,处置随意,账外资产流失现象时有发生,导致账实不符。
4.岗位设置不合理
当前部分事业单位由于受制于人的制约,没有将内部会计控制覆盖到单位的所有人员和各业务环节,岗位设置不合理,存在一人多岗、不相容岗位兼职现象。甚至个别单位将会计、出纳、资产管理等职务由一人担任。记账人员、保管人员、经济业务决策人员及经办人员没有很好的分离制约,固定资产管理混乱等问题十分突出。
二、完善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内部会计控制的对策
1.提高内部会计控制的主动性意识
首先,应按照《会计法》和《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的规定,单位负责人作为单位财务与会计工作的第一责任主体,对本单位内控制度的合理性、有效性负主要责任,切实重视内控制度建设。其次,通过建立和完善内控制度,加强对薄弱环节和重要岗位的控制,细化责任,做到制度管人,形成一个相对完整、有章可循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再次,提高内部会计控制的整体意识,事业单位实施会计内控不仅是财务部门的事,有关经济业务涉及到的所有部门都是内控的范围,单位各部门要提高整体意识,强化内控意识,与财务部门共同承担内控责任,使单位的内部会计控制工作得到有效实施。
2.加强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
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可以保证单位财务工作健康有序发展,提高单位财务工作的规范性和真实性,通过内部会计控制的控制作用发挥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作用,最大限度地提高财政资金和事业发展资金的使用效果。首先,事业单位要加强资产管理,要建立严格的资产管理制度,严格资产清理盘点和收发以及日常调配。作到资产有人管理、入账时有验收,领用时有登记,确保资产的帐帐相符,帐实相符。其次,要建立资产报废、调拨和变卖的管理制度,按规定程序报批,不得随意处置,报废的残值变卖必须要及时入账,以防止“小金库”现象发生。再次,加强相关性的管理制度建设,如公务接待制度、车辆管理制度等,应落实部门责任制,通过严格的费用开支制度和报销手续,以降低事业经费中的不必要费用的发生,降低“三公”经费的开支。
3.加强会计人员培训和管理
财务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水平将直接影响到内部会计控制的效果。首先,事业单位应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培训,充分利用会计人员年度继续教育,加大对他们的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知识培训的力度,增强法制观念,正确行使会计人员的职权。其次,事业单位应设置合理的会计岗位,按事设岗,按岗设人,明确岗位职责职责,确保相互牵制制度的建立和落实,提高内部控制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再次,应加强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建设,完善会计基础工作标准,规范财务处理、报表编制和核算方法,保证会计工作依法有序进行,确保会计信息真实有效。
[1]刘慧.关于我国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现状的探讨[J].财政监督,2009(6).
[2]顾奋玲.日本内部会计控制相关法规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J].财务与会计,2009(6).
[3]朱卫良.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J].江西审计与财务,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