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资产减值损失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2-09-25陈瑞丽
陈瑞丽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企业所面临经济环境也日益复杂,加之企业资产减值具备计提与转回的灵活性,成为了调节企业盈余管理工具。过度盈余管理不仅会削弱了信息可靠性,还会影响到经济资源配置,为投资者提供误导信息而做出错误决策,影响到企业长远发展。
一、企业资产减值损失现状
1.资产组引入遇到难题
①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的组合极难确定。尽量相关的准则里都明确规定资产组的组合原则,也明确强调了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的组合要确保一致性,而不能随时改动,但实际操作中难度较大,因此每个企业生产经营的活动方式不一样,都是灵活多变的。各个企业有其自身的特点,在进行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的组合之时,并没有统一标准,为执行带来难度。
②企业规模不统一。事实上我国企业的规模普遍都不大,以中小企业最多,这就为辨认资产组带来了许多困难,同时需要拥有相应现金流量做预算管理。但是很多中小型企业并没有编制出现金流量表,根本就不计提长期的资产减值准备,在辨认资产组之时,如果要求计提长期的资产减值准备,势必增加了成本,有悖于成本效益的原则。
③极难消除盈余管理。资产组在划分时不能进行确认,没有一个合理的标准,极易出现盈余管理。事实上,极少有资产按照单项确定是否有减值,资产组能不能独立产生现金流才是关键。加之会计人员自身素质不高,电算化结果参差不齐,资产组势必会为各个企业带来较大负担。
2.确认资产减值较为困难
对于资产减值确认大都有两种方法,其一是按照单项计提;其二是按照资产组进行计提。可是从各个企业实际管理水平来看,资产组要想在企业中较好实施难度极大。确认资产减值大都还是按照单个资产、全部资产、资产类别以及现金产出单位等等几种方式进行。因确认资产减值方式具备主观性及多样性因素,不确定因素较大,企业有可能采用机会主义会计政策,伪造一些虚假会计信息,为信息使用者提供虚假信息。
3.主观性较大
事实上可变现的净值及可回收的金额依赖会计人员主观判断,最终结果大都会因相关人员改变而改变。而且,我国公允价值与未来的现金流动预计大都依据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这就存在较大主观性;致使企业资产减值损失计提的弹性过大,没有衡量标准和制约手段,具有较大主观性。
4.不能明确判断资产减值损失
①企业的总市值比净资产账面的价值小,根源在于整体资产估计过高或者低估了负债,但其归属却不明确。
②忽视了财务良好企业的减值迹象。大都认认为财务状况好的企业就没有减值迹象,这种认识忽视了企业正在发生或者未来会产生的事件,而这些现象暂时没有通过财务报表体现出来。
③能够归属进个别资产迹象,并不说明这个别资产就一定要计提减值。比如,企业中的部分实体损失公允价值达到了50%,但是迹象没有表面企业一定要进行资产计提减值,因此企业就要计算出未来的现金流量值,之后确定是不是要计提减值。
二、降低企业资产减值损失对策
1.评估减值损失要主次分清
根据相关准则,企业对事项或者交易都要视其重要程度区别会计处理,必将影响到企业的资产、损益及负债等。对影响到决策层的会计事项,就要按照规定会计程序及方法实施处理;而次要会计事项,应对按相应规定会计方法及不误导决策者正确判断下,合理的简化处理。
2.对计量标准进行统一,降低人为判断及估计
要对资产减值损失做较为详细规定,尽可能降低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及估计范围,提防企业随意执行会计政策,规范资产减值损失计提方法与比例,尽可能降低处理方法上的选择权与多样性。
3.要通过减值损失转回展示出资产价值
要尽快完善会计准则,使相关制度与法规对资产减值损失转回具有可操作性。
4.强化企业披露相关信息
必须要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企业对信息的披露标准,提升信息的透明度,有效的改善过去一些企业对利润操控之现象。其实,相关监管部门应该将披露信息作为考核企业的重要内容,进一步限制人为操纵利润。
在市场经济不断推进下,企业资产减值损失出现问题在所难免,但是相关企业必须要结合现状挖掘存在的问题,完善相关资产减值损失准则,有针对性的实施降低企业资产减值损失对策,进一步完善具体实施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