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探究
2012-09-25张永芬
张永芬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模式由于过于集中化,越来越难以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必须受到重视并亟待进行。
一、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主要问题
(一)会计制度日益落后于会计实务的发展
近几年来,伴随国内公共财政体制的逐步完善,以及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与部门预算等多项财政和预算体制改革有效深入推进,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已经无法满足我国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所需,并且不能适应新形势下财政和预算管理的要求。
(二)会计核算很难和会计主体发展相符合
在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实际操作过程中,主要存在会计核算内容不规范、会计主体发展要求受限的缺陷,表现在会计实务上,即投资核算、固定资产核算、成本核算、办公用品核算等方法手段不够规范标准。
(三)会计信息质量不尽人意
事业单位会计信息披露上大多都有信息简单、质量偏低的弱点,尤其是科学的财务评价体系更为缺乏。同时,选择会计基础、披露会计信息、提升会计信息质量等各个方面,都严重滞后于事业单位的改革与发展现状。
(四)事业单位内控意识十分薄弱
核算和控制,或者是核算和监督,被认为是财务与会计的基本职能,但在财务实务中,由于单位内部控制方法体系不完善、内控流程设计不合理的现状,较多事业单位负责人过于轻视财务部门工作,还有较多单位内部会计人员对自身角色定位不清晰,导致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意识甚为薄弱。此外,会计人员也较少系统地学习专业知识,对内控作用的片面理解和对内控执行的效力低下,使得事业单位会计控制制度的实践过程面临极大挑战,内部控制制度的监督作用受到考验。
二、推进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重要举措
(一)实施修正的权责发生制
根据我国政府财务报告目标所具备的特点,现今事业单位会计及财务信息以能够满足反映预算资金使用合规性及财政管理所需为主要目的,则修正的权责发生制最宜作为事业单位会计基础。从范围来讲,资产及负债应包含现金与财务资源、流动负债与长期负债,以国债为例,如果其还本付息费用依照权责发生制原则进行分期确认,且担保贷款的担保责任及借出债务确已发生损失,则该部分按照权责发生制入账,即可对政府隐性债务做出充分揭示,同时有效规避财政风险。如果是收入,则可采取国际上通用做法,即以接近收付实现制的方法,仅对部分具有政府政策承诺的、可计量的补贴采取权责发生制。
(二)建立健全预算会计体系
我国现行复式预算模式的深入改革,客观上要求事业单位内部公共预算、国有资本预算以及社会保险预算等应分开编制,则预算会计制度必须未雨绸缪,为会计制度的更好实施预先做好充分的准备,且财政总预算应分别组织完成完整性会计核算,用来反映与考核预算运动状态。基于此,我国现行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不妨依据复式预算的要求深化改革,比如分设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及支出等5大类会计科目,把公共预算、国有资本预算以及社会保险预算等分别看做一个会计主体,使资产=负债+净资产的会计公式得以成立,以便于财务人员分别编制资产负债表及预算执行情况表,进而能够核算完整的预算活动,完整反映出事业单位预算运行状况及结果等。
(三)改革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构建完善的会计制度是防范现代财政负债风险的主要途径。在防范财政负债风险问题上,充分掌握可获知的直接显性负债信息和目前尚无法准确获知的直接隐性负债与或有负债的信息等一系列措施,都是事业单位会计能够发挥自身应有的作用,并对分析与评价财政负债风险时所需的真实完整性数据进行披露等活动得以完成的基础保障。改革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应针对不同种类的负债分别制定相应的对策,将谨慎性原则引入财政核算体系,使事业单位在会计核算时可担有必要的谨慎,以评估各种风险及损失,保持单位运作的稳健性。
(四)强化事业单位内部控制
建立健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其中不仅要逐步完善现行事业单位会计科目体系,合并或调整某些会计科目存在的基础,明确会计主体资源情况,还要构建科学的财务评价体系,加强收支管理、推进管理会计的运用,规范会计核算内容,提升会计信息披露质量。此外,还应充分借鉴国际上会计改革的先进经验和改革措施,以市场经济发展方向为指导,建立并规范通用的会计准则标准,尊重会计制度改革的全面性和特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