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预算管理的执行力分析
2012-09-25张晓琴
张晓琴
财务预算管理是高校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障高校的资金安全、运行效率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但在实践中我们往往发现,高校的财务预算管理与预期效果存在一定差距,年终的执行结果往往与年初的预算有较大的偏差,体现出执行力不强的特点。
一、高校财务预算执行力不强的原因分析
(一)财务预算的制定环节
1.高校财务预算的柔性较差
高校一般都采用传统的固定预算及定期预算方法进行预算的编制,在年度中,预算指标往往有极大的刚性,缺乏针对具体内外环境变化而变动的柔性。执行期满,往往直接将指标的执行结果与预算进行比较。在高校办学经费、科研经费日益增长的今天,这种静态预算编制方法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
2.忽视对资金的成本管理
高校在编制财务预算的时候,非常重视运营资金的预算及科研项目的资金支出安排,但往往都不重视资金的占用成本。这不仅难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客观上也造成了资金资源的浪费。
3.内部因素分析较多,外部环境分析较少
高校在对财务预算的执行管理过程中,一般均以历史数据为依据进行管理,而对外部客观环境的变化考虑较少。当外部环境的变化对预算执行产生较大影响的时候,往往造成预算执行与实际情况的脱节。
(二)管理环境与技术限制
1.财务预算管理的组织机构不健全
目前我国的高校基本都未实施真正意义上的法人治理结构,在财务预算编制的过程中,学校的最高管理层参与程度不高。对财务预算的编制以及调整主要依靠学校的财务部门,因而财务预算往往缺乏足够的前瞻性,财务预算的有效约束,也就难以得到充分发挥。
2.监督及考核的有效性不够
高校财务预算的编制科学合理是使其发挥良好效果的基础条件,但除此之外,还须在执行环节有足够的措施与手段来保证其有效运行。有效的监督与考核机制是其重要保障。但由于种种原因,高校往往只是形成了一些财务预算管理的文件,而对预算执行的监督控制、对执行结果的反馈考核都很难说得到了有效落实。对预算差异及原因分析的反馈不及时,对预算执行结果的考核激励不彻底,这些都对高校财务预算的执行力带来了负面影响。
二、高校财务预算执行力的加强措施
(一)预算组织机构的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要对财务预算的管理组织机构进行进一步的健全和完善,使之有能力真正负责财务预算管理的组织实施。例如,高校成立财务预算管理委员会就是健全财务预算管理组织的一种积极尝试。财务预算管理委员会本身对加强内部控制、健全内部约束机制可以起到重要作用。此外,由财务预算管理委员会直接负责财务预算管理工作的具体事宜,对学校决策层的财务预算管理意识的提高更为有效,同时也有助于财务预算管理的严肃性、严谨性,有利于树立财务预算管理的权威性。
(二)加强全员预算管理
预算管理贯穿预算的编制、执行、控制、考核等全部过程,并与高校的具体运营活动深度融合,因此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几乎涉及到高校运营的每一个环节。需要全员间接或直接的参与。加强全员预算管理,需要在领导层的支持下,加强部门之间、上下级以及员工之间的沟通与协调,明确各级部门、员工的权益和责任,充分调动全体部门全员参与预算管理的积极性。
(三)采用更加精细科学的财务预算编制程序和方法
预算编制程序一般包括自下而上、自上而下、上下结合、分级编制、逐级汇总等规范化程序,在这些程序中,经审核批准后的预算方案分解到高校内部各部门是其中的关键环节。就编制方法而言,应立足于高校运营管理的实际要求,积极尝试更多的方法以加强动态管理。例如,零基预算不受历史数据影响,利于调动全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概率预算更加充分地考虑内外环境的不确定因素,因而改善财务指标的准确程度;滚动预算更加及时地调整切合实际的预算数据,更有力地保障运营工作的稳定、有序。
(四)严格执行对财务预算的分析与考核
要对预算执行情况定期、及时地进行总结与分析,在每个分析期,通过对比有关财务指标的预算与实际完成情况,找出偏差,分析差异原因,撰写详细的分析报告。此外,考核及相关的奖惩制度是落实预算管理责任、确保预算目标的重要手段,应严格执行。要确保考核的有效与奖惩的公正,只有这样,才能肯定成绩,充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激励其参与对预算管理工作的不断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