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消合一、分享媒体——全媒体产消合一数字化平台模型解析
2012-09-25姜进章
文 | 姜进章
自从2006 年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所著的《财富的革命》一书出版以来,“产消合一”的经济学术语才从学者的象牙塔走到现实的社会,并成为未来社会生产方式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趋势。如同中国的著名学者汪丁丁在《财富的革命》的中文版序言中所介绍的那样:产消合一的理论可以从斯密《国富论》进行追溯,然后是马歇尔、斯蒂格勒、贝克尔、博依索特、德鲁克等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和管理学家都论述了这一理论和现实趋势。这一理论所揭示的经济学原理是两条,一是托夫勒认证的假设:通过分工的劳动者之间越来越临时的生产过程中越来越短暂的功能性组合是可以降低协调分工成本的,从而增加财富。二是德鲁克和汪丁丁论述观点:知识劳动者各自拥有的专业知识之间,存在着强烈的“知识互补性”。正是这一强烈的知识互补性,使分工与协调的社会网络不断扩展从而使财富在更大范围的不断创造成为可能。
从上世纪开始,全球都在开创产消合一的商业前景。在互联网领域,产消合一已经在一些服务中体现,诞生了一大批产消合一的产品或服务。仅从中国国内来说,各类论坛、博客、微博、百度知道、百度百科等都是将内容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结合起来,再向其他用户提供。
然而,上述的实践还没有实现完全形态的产消合一生产方式,因为有些技术还没有成熟,有些产业内产消合一成本还没有能够降低,所以人们在不断的探索,本文基于财政部重点资助的“上海证券报全媒体产消合一数字化服务平台”项目的开发设计,阐述有关媒体领域“产消合一”的财富创造方式。
全媒体产消合一数字化平台是一个生产平台,同时也是个消费平台。平台产品的消费者,也是平台产品的生产者。
传统媒体,不管是什么形式的全媒体,都是由媒体组织采编人员,完成对内容的收集,加工审核,并包装到不同媒体产品中。不管是同一支人马统一生产,还是多个部门各自完成,本质上,都是生产型媒体。产品用户可以参与的环节,只有新闻报料和新闻评论,内容真正的控制权依然在媒体组织采编人员的手中。
人们的智慧是无限的,专业水平也是多样的,这就是产消合一的理论基础。今天的媒体竞争,本质上就是智力资源的竞争。面对国外财大气粗的财经媒体,当前任何一个国内媒体都无法以自身的智力储备与其抗衡。但技术的发展,让我们有机会利用全社会的智力资源。我们不再单凭媒体组织的员工力量,而是需要广大用户作为生产者,参与产品的创作和发布,同时,用户也会获得相应的回报。这才是发展的唯一出路。
因此,社会需要一些平台,同时容纳内部和外部生产者,内部和外部消费者。这些人,可以是媒体组织采编人员,投资者,被投资者(公司),研究机构,分析师,政府机关(监管部门),其他利益相者。他们需要在平台中分享内容、数据,需要发表观点并获得回报,需要获得资讯协助他们决策,需要彼此交流明晰事件本质及影响。这个平台就是全媒体产消合一数字化平台。
全媒体产消合一数字化平台的所有使用者称为用户,任何一个人一旦成为用户,平台首选提供给他们的,不是内容,而是方法,即媒体组织的媒体经验,媒体生产的方法,媒体产品的特点及规律,平台的使用方法,用户的交流方法,等等。
全媒体产消合一数字化平台,希望为用户体提供的是比以往更多的资讯,更多的数据,更深更全面的分析,更专业有效的决策建议,更多交流。这些提升,是媒体组织自身无法提供的,但媒体组织可以通过技术平台,组织协调更多用户参与,实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产消合一模式,实现这些提升。具体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 开放媒体组织的媒体经验:利用先进的技术,提供客户和消费者与媒体组织内部更多地相互参与经验。
※ 开放媒体组织的内容储备,开发方便,灵活的数字内容管理系统,可以分布到几乎所有的用户。
※ 开放媒体内容的创建和分配:将所有媒体产品的栏目、网页、专题等展示系统对所有用户开放,建立数字化的监控过程,让客户和消费者与内部员工具有同样权限的机会,以争取他们的注意力和参与创造。
※ 开放媒体组织内容包装,捆绑销售策略:采用可变定价模式,扩大合作伙伴和分享利益,使消费者能够通过更具吸引力的发布时间表访问和生产内容。
※ 利用商业智能的数字技术,开发智能资源配置软件,进行智能的、自动的、自助的完成上述功能。
为了实现大量用户在平台内自由生产、消费,并满足用户不断改变的需求,现今的云计算技术已可以完全支持产消合一的服务平台。这就将媒体生产方式改变为不再以产品为单位设计,而是将服务作为基本单元。在服务平台上,提供诸如用户验证,全文检索,行情显示,股票查询,数据查询,数据显示,数据分析等等。碎片化的服务通过平台智能管理,统一使用分配硬件、网络资源,控制服务的注册、使用、更新、挂起。一个服务的更新就可以实现多个产品的升级,使用户有更好的体验。智能的服务平台还可以解决大数据量和用户量带来的压力,通过云端的存储、计算,让用户体验到服务而感受不到物理上的限制。
由此,社会公众将从媒体分享的现状,而改变为分享媒体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