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时期的学生村官
2012-09-23
◎ 文/特约撰稿 杨 东
延安时期的学生村官
◎ 文/特约撰稿 杨 东
延安精神
主持人语:
选聘学生到农村任职,并非是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才开始的一项政策,实际上早在延安时期,就有相当数量的学生深入农村,开展一系列的农村活动和动员任务。尽管当初农村地区的环境极其恶劣,但是本着对未来社会的崇高向往和革命的乐观精神,他们不仅与当地民众打成一片,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动员农村社会一切力量,开展战争与革命的历史任务。
本期《延安精神》栏目,讲述延安时期的学生村官和延安时期优秀学员代表——胡耀邦的“抗大”故事,共同追忆那个时期学生们的延安情怀、艰苦生活、奋发向上的精神,得以在今日传承。
本期主持:张静 封营库 E_mail:zhangjing_da@126.com Tel:029-87294720
大学生村官
延安时期,成千上万的来自祖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冲破各种阻挠来到革命圣地延安。正所谓“黄河之滨,聚集着一群中华民族的优秀之孙。同学们,努力学习团结紧张严肃活泼!”
这首“抗大”校歌生动地唱出了当初年轻人的理想与激情。事实上,在这些年轻人当中,不乏一些出身豪门与富裕家庭的子弟。据新中国第一位女大使丁雪松回忆:不少同志出身于书香门第、豪富人家。如有位同学是成都大资本家的女儿,哥哥是国民党军政要员。她一心想找共产党,家中动员了兄弟姐妹看守她,但她买通了管家,终于逃出樊笼。出身于重庆金融世家的康岱沙是和父亲决裂以后愤然出走的。最典型的是后来成为女作家的留日学生颜一烟。她是清朝贵族的后裔,后来东渡日本,考进早稻田大学。至抗日战争爆发,她不忍看祖国遭到日寇蹂躏,毅然离开日本,放弃了只差半年就可以拿到手的大学文学士学位,回国参加抗战,辗转来到延安。
这些从祖国各地奔赴延安的青年人,在经过短暂的学习之后就要走上工作岗位。而在当初条件下开展工作,首先就要有吃苦的思想和心理准备。
正如毛泽东1938年在抗大的演讲中所说的那样:你们从很远的地方辛辛苦苦地来延安学习,我看是已经有了决心的。什么决心呢?延安没有升官发财的机会,你们来此一不为升官,二不为发财,那远道来此,究竟为什么呢?无疑的是为了抗日救国,所以你们是有抗日救国的决心的。你们从各地出发的时候,有的是想到了,恐怕也有的人没有想到延安的艰苦,在别的地方有鱼有肉有大米饭,这里却只有小米饭,还得爬清凉山。现在你们吃小米饭、爬清凉山的决心是有了,但你们将来还要去“拖牛尾巴”,抗日战争的征途上困难还很多,你们要下一个更大的决心——不怕任何艰苦向前迈进的决心!抗日战争是持久战,不是一年半载可以解决的,而且将来还要建设新的中国。
正是由于如此,一些青年学生深入到农村各地,开展各项工作。著名的外国友人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在途经陕甘宁边区的农村时,就记录下一位学生村官在农村开展工作的情景。
从延安师范学校毕业的一个女学生,原本出身于江苏省一个富有的家庭,其父亲是一个工厂主。在离开家庭加入共产党的队伍之后,曾一度准备当一位教师。当她被派往一个从来没有过学校的乡村去办冬学时,在农民的窑洞里过了一夜后就哭着回来了。
“那里样样都脏,我要长虱子了。他们根本不想要学校。” 她的教员一面安慰她,一面警告她说,“你说来到这里是‘为人民服务’的,如果你现在就不干了,那你就完了。”
“我想帮他们打扫一下,他们也不肯。我一动手老大娘就生气。”
“你有什么资格对老大娘的家说三道四呢?”教员批评说,“你是年纪最小的小辈。你是客人。要像客人那样行事,这样才能赢得主人的尊敬。”
后来这位姑娘羞愧地回到农民漆黑的窑洞里去了。他们留下了她,但并不热情。她同老祖母和两个孩子睡在一个炕上。第二天一早她的头发里就长了虱子。她吃窝窝头时,竟发现窝窝头里也有一只虱子。由于礼貌,她没有把它扔掉,它的主人都在看着她。她连虱子也一起吃下去了。不然他们会认为她大惊小怪。最后,这位大娘很快就允许她抱小孩了。她给孩子洗了头,清除了虱子。因为头不痒了,孩子显得很舒服,不再焦躁不安了。以后这位大娘就常常要这位城里的姑娘帮她照看孩子。慢慢地,农民们开始接受她了。很快她就教农民们识一些简单的汉字。
最终,这位青年学生获得了成功。到了三月春播时,冬学结束,农民们都向她赠送了礼物。在此之前,她的唯一薪水就是管她吃饭。开头她拒绝收礼,最后她收下了妇女们用碎布缝制的四双布鞋。这些就是她整个冬季所得的工资。后来当她到前线当护士时,还接到该村的四封信,她对此十分珍视。
回首延安时期的学生村官,其最重要的特点就是艰苦奋斗和善于向民众学习的精神。可以说这一精神是当年学生村官能够顺利开展工作的关键。陕北地区的农村生活之苦,在旧中国的农村中是很少见的。放眼当初的报刊杂志,“落后到了极点”、“活地狱”等字眼随处可见。即便到延安时期,农村生活依然相当艰苦。
据当年去绥德米脂开展选举动员工作的丁雪松说:在陕北农村,每人每年能有6斗小米(每斗30斤)就算中等生活,所谓糠菜半年粮,妇女常年吃稀的。同学们只能随大流,跟着吃糠咽菜喝稀粥。住又极不方便。陕北农民习惯睡大火炕,全家男女老少睡在一个炕上,女学员也只能客随主便,挨着他们的女孩子睡在一起。你的毛巾和牙刷,他也随手拿起即用。但是想起临走时,领导的谆谆告诫:要深入群众,必须和群众打成一片,不能嫌脏,不要怕长虱子,又都强忍下来,慢慢发现了农民勤劳、朴实的那一面,从而端正了态度。因此,如果没有那种艰苦奋斗的革命乐观精神,是绝难在农村顺利展开工作的。
(作者系天津商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