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嘲笑当做成功的肥料
2012-09-22王国军
王国军
近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发布的一则有关尼埃尔•谢赫特曼的公告,震撼和激励了全球数以万计的民众。他曾于1982年发现准晶体,但不幸地被斥“胡言乱语”“伪科学家”,受尽了各种嘲笑和屈辱,最后被迫离开。但他从没放弃,默默地坚持着,最终成功问鼎2011年度诺贝尔化学奖。
谢赫特曼1941年出生于以色列特拉维夫的一个乡村,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七岁时,他到特拉维夫一所学校的化验室里打扫卫生,耳濡目染之下,他总是带着怀疑的目光审视这个世界,一些刁钻的问题,让老师也难以接受,于是,罚他跑步,抄作业,打扫教室,便成了家常便饭。
16岁那年,他主动帮老师承担了一个化学课题,结果在实验室配试剂的时候发生了爆炸。滚滚浓烟之后,一脸惊慌的谢赫特曼才狼狈地跑了出来,他的双臂一片殷红,衣服也变得支离破碎。他在回忆中说:“那次爆炸,就差点要了我的性命,但我不后悔。”
因为人际关系不好,谢赫特曼在家乡很不受欢迎,郁郁不得志,谢赫特曼离开了特拉维夫,来到了以色列工学院就读,他在离开前发誓:一定要改变自己的命运,让那些嘲笑和鄙视自己的人感到后悔。谢赫特曼说:“当时我背着一个简陋的皮包,穿着件打补丁的衣服站在工学院门口,门卫都差点不放我进去,那情景我一直都难以忘记。”
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谢赫特曼努力地学习着,正是这份毅力和执著,年仅31岁的他获得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并拥有了天才化学家的称号。
在学校的推荐下,谢赫特曼来到美国霍普金斯大学从事研究工作。
从18岁开始,他就明白,无论如何,人不能向现实低头,唯有坚持主见,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1982年,谢赫特曼发现了准晶体,他兴致勃勃地向所有人公布他的发现,却招来了一片质疑。谢赫特曼回忆说:“当我告诉人们,我发现了准晶体的时候,所有人都嘲笑我。”但谢赫特曼的反驳并没有任何作用。“我被赶出了自己所在的研究团队,同事们说我的研究让他们蒙羞。”谢赫特曼说,“对此,我并不在意,我深信自己是对的,他们是错的。”
为了这份坚持,谢赫特曼不得不回到以色列,但照样受到无数的嘲弄,他始终不放弃一丝一毫的希望去寻求支持,终于得到一个叫亚瑟的朋友帮助,历经两年的时间,才将论文刊发,但论文随之被化学界人士说成是一派胡言,一些权威人士还站出来公开质疑,著名化学家、两届诺贝尔奖得主鲍林揶揄说:“他是在胡言乱语,没有什么准晶体,只有‘准科学家。 ”
一些学校的老师甚至以他的这篇论文为例,教育学生不要不学无术,不要胡思乱想,要尊重“常识”,才不会闹笑话。
但他不在乎,而是更专注地研究“准晶体”。他的执著打动了一些科学家,他们开始重新思考他的发现。最终,人们才确认“准晶体”不仅存在,而且是一种硬度高且兼具弹性的材料。
曾经受尽人嘲笑和怒骂的他,如今终于站在了诺贝尔化学奖的领奖台上,他的执著、坚强、隐忍和不断进取之心更强烈地鼓舞了成千上万的人们,谢赫特曼说,自己不想让一些所谓“终极真理”误导了人们,他想告訴人们,自己的主见,如果知道是正确的,就一定要坚持下去,不要放弃。
从谢赫特曼身上,人们看到了一个坚强的人如何克服嘲笑和排挤的勇气以及面对自我选择的恒心和毅力。他的故事是如此感人和振奋人心。美国化学协会主席纳西•杰克逊说:“谢赫特曼的价值,就在于他遵从了自己心灵中最真实的感受,坚信自己的专业水准。在世人皆不认可的情况下,坚守了自己的主见。”美国《时代》周刊也撰文评价说:“这是真正催人励志的故事,谢赫特曼用他一生的经历告诉我们,人一生难免要遭受误解甚至嘲笑,把嘲笑当压力,就可能选择屈服和退让,把嘲笑当肥料,并坚持到最后,方乃成功之道。”
(图/李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