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的名堂
2012-09-22何菲
何菲
累的时候,若有连续三天假期,我很想去的地方是澳门。与其说它是城,倒更像个安逸闲适亦中亦洋的町。体量虽小,却是高速发展中的微型经济体。
去过几回澳门,没有一次是直飞。不过将它当作驿站显然已经OUT了,如今直飞澳门的人不少于直飞香港的人,年游客甚至超过香港。
从澳门回来,总得带些手信,咀香园的杏仁饼、猪油糕、牛轧糖、猪肉脯,当然还有C小姐做的猪扒包。C小姐是土生土长澳门人,官媒编辑,皮肤黝黑,衣着朴素,住面对西湾大桥的大屋里,半圆形阳台上挂着花篮。每回我去澳门,她都请我在家里吃饭。她擅庖厨,会做马介休、葡国鸡、青菜汤等,还有新鲜活力的蟹鲍虾蚝作伴。席间讨论澳门人的籍贯、自我意识等话题,筷子是不停的。临走前她做半打猪扒包给我带回吃。虽然澳门大街小巷都有卖,可难得她的麦包系纯手工制作、炭火烘焙,猪扒则件件是鲜嫩带骨的大块,秘制香料腌制,煎至外焦里嫩后涂上一層牛油,最后被她置于精致的竹提篮里交给我。这篮子是她闲暇时编的。
本地人几乎从不进赌场,闲暇时爱闲逛。有次我向一个老伯问路,他国语不好,我粤语听力有限,他索性带我走到目的地,约有刻把钟的路,在澳门不算短途。我道谢时他摆摆手“唔使唔该”,旋即遇见熟人,两人用粤语招呼起来,不再理会我。某个阿嬷,早晨你看到,到了午饭时间再碰到,黄昏遛弯时又相遇,这也是常有之事。邻里间知根知底,若非正式场合,披金挂银倒显奇怪。这是个殷实养人的弹丸之地,福利好得令人抓狂。不少巷弄短到没几步路,错落的石板已有几百年历史,路名却是长的,沙嘉都喇贾罢丽街、亚美打利庇庐大马路、路义士若翰巴地士打街……有些中式街名还能望文生义。某条短巷一边是粉红建筑,一边是嫩黄房子,尽头是大三巴牌坊,若拍爱情电影,到那里去取人约黄昏的景真是绝美。如今的澳门不是许多人想象中的博彩业一业为大了。越来越多人来,只为走走那些老街,看看《伊莎贝拉》的新华大旅店,到龙华茶楼喝一壶香片,感受一下澳门人对文化保护的诚意,怀一下中世纪的旧。
岭南有句老话:广州城、香港地、澳门街。从前不少市井香港人颇自恋自得,总以为面积仅为香港1/40的澳门是香港的后花园。唐英年说香港和澳门是两兄弟,我想不少港人都会觉得自己是兄,澳门是弟。不过如今不少香港人去澳门谋发展。他们说,澳门人的日子是件寻常衣裳,要把褶皱、纽扣、线脚仔细翻看,才能看出内里的名堂。
(摘自《新民晚报》2012.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