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肠病围手术期的中西医结合护理
2012-09-21冯建军尹金秀
冯建军 尹金秀
(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河北 沧州 061001)
手术治疗目前已成为治疗肛肠疾病的有效手段,围手术期的临床护理质量尤为重要。本文选择在我科住院的肛肠病手术患者,于围手术期行中西医结合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取2010年以来,我科住院手术患者84 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2 例。治疗组42 例中,男性30 例,女性12 例;年龄25~70岁;其中环状痔切除术15例,内痔结扎术术10 例,肛周脓肿切开引流术5 例,肛裂切开扩肛术10例,肛瘘切开引流术2例。对照组42例,男30 例,女12 例;年龄25~70岁;其中环状痔切除术15例,内痔结扎术10 例,肛周脓肿切开引流术5 例,肛裂切开扩肛术10例,肛瘘切开引流术2 例。
2 护 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内经》曰∶“善诊者,必先医其心,而后医其身,”此项在患者治疗和康复中显出奇特功效。由于病程迁延,患者思想压力沉重,产生焦虑、烦躁和恐惧心理,在选择手术面前不知所措,对此护理人员应热情,耐心,及时给予解释及心理指导,介绍手术优点,使其了解手术必要性,帮助患者走出困惑,以良好的心理状态配合治疗。
2.1.2 术前准备
详细询问病史,完善术前检查,严格术前备皮,防止皮肤损伤及感染。
2.2 术后护理
2.2.1 生命体征的监护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注意观察切口有无渗血渗液 。
2.2.2 观察伤口疼痛情况
责任护士采用中医耳穴贴压手法用王不留行籽贴压双耳神门、交感、皮质下等穴,15~20min/次,每日2次,可有效预防或缓解术后切口疼痛。并嘱患者术后排便前或肛周疼痛较剧烈时自行按压3~5次,每次每穴20下,以局部酸麻胀感或轻微疼痛为佳,可双耳交替或同时进行。耳穴埋豆可留埋3d,3d后可自行取下。操作时应特别注意刺激耳穴的强度,通常情况下需根据患者自身情况而定。如儿童、孕妇、年老体弱以及神经衰弱者,刺激强度宜轻;急性疼痛者刺激强度宜重。
2.2.3 艾条灸法治疗术后尿储留
使用苏州市东方艾绒厂出品的长20cm,直径1.15cm的清艾条。患者取平卧位,暴露下腹部,冬天注意保暖,取前正中线上,脐下4寸,即中极穴,用明火点燃艾条,对准中级穴,据皮肤5分~2寸左右,悬空熏灸,以患者感觉温热舒适为准,连续熏灸5~10min,至皮肤发红为止。如果患者感觉灼热感结果时可抬高艾条,边灸边观察局部及全身反应,注意及时弹出灰烬,以免落下,烧伤患者皮肤。
2.2.4 采用超声雾化熏洗仪中药熏洗,操作方法按照《中医护理常规技操作规程》[1]实施。仪器选用超声雾化熏洗仪(DC-200,杭州大力神),加入中药熏洗液,将药液温度调至39~41℃。先水疗,后熏洗,再烘干。药物组成∶大黄30g,黄芩30g,黄连30g,黄柏30g,白蔹20g,白芨30g,五倍子30g,白矾10g,芒硝10g,白鲜皮30 g,蛇床子30 g。混悬液( 80mL) 加水至1000mL。术72h开始大便后使用,时间18min,1次/d ,7d为1个疗程
2.2.5 换药方法
术后换药遵循中医辩证论治的原则,将术后创面的修复分为三个时期,及疮疡祛腐期、生肌长肉期、收口敛皮期。①疮疡祛腐期∶术后创面仍残留少量坏死组织、脂肪,创面分泌物较多,可给予清热利湿中药熏洗,具体方药大黄30g,黄芩30g,黄柏30g,白芨20g,五倍子20g,枯矾10g,芒硝10g。并应用去腐生肌红油膏换药。②生肌长肉期∶术后4~5d创面可见腐肉已去,肉芽生长,颗粒较小而均匀、触之易出血,应用生肌长肉生肌玉红膏换药。③收口敛皮期∶肉芽生长填平创面,皮肤爬行,应用收口敛皮的生肌散联合生肌玉红膏换药。
2.2 评价方法
艾灸疗效艾灸治疗结束后,30min内自行排尿为显效,2h内自行排尿为有效,治疗2h后无尿液排出为无效。
2.3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详见表1。
3 结 果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排尿疗效比较
4 讨 论
4.1 中医耳穴贴压法可有效预防或缓解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康复质量。《灵枢.口问》记载∶“耳者,宗脉之所聚者也”。耳廓经络与全身经络相通,并与五脏六腑有着密切关系,刺激耳穴可引起相应的经络感传,调节脏腑功能;耳廓的神经分布非常丰富,是耳穴与内脏、肢体联系的重要途径,刺激耳廓上相应部位,可阻断神经元病理性传递,致使病证减轻或消失[2]。柏子仁籽耳穴贴压双耳神门、交感、皮质下等穴,神门为镇痛穴,交感穴对内脏功能有调节作用,皮质下穴补宜脑,调节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柏子仁籽性甘平质润,功能养心安神,润肠通便,既加强镇痛疗效。
4.2 中医学认为,膀胱为津液之腑,主藏小便,在肾阳的温煦作用下产生气化功能,主尿液的储存和排泄。外伤或手术后,可使膀胱气化受到阻滞,而发生尿闭,故治疗取中级穴,使用灸火的热力和艾叶通阳作用,是热力透入皮肤,增加局部的血液循环,舒缓尿道括约肌,加强传导作用,从而改善膀胱的气化功能,使排尿畅通。
4.3 本组所运用的中药熏洗的方子中大黄、黄芩、黄柏清热燥湿、消肿止痛,共为君药;白芨、五倍子收敛止血、生肌长肉,为臣药;枯矾、芒硝助君药,为佐使药。诸药合用,奏清热利湿、消肿止痛、收敛止血之功效。
超声雾化熏洗仪中药熏洗,是对肛门局部先水疗,后雾疗,再烘干。水疗是冲洗肛门及肛周,使残存粪便、分泌物或使术后淤积物得以充分清洁。雾疗原理是利用超声雾化的作用,将中药煎剂雾化分解为超级微细极具渗透力的负离子蒸汽,利于皮肤黏膜充分吸收中药成分,发挥中药作用。并利用红外自动加热仪器,将中药药液直接喷洒伤口局部,并可改善病灶部位的血液循环,增强局部新陈代谢,肛门括约肌痉挛缓解,疼痛减轻;且药液的温热作用刺激皮肤感受器,可通过腰骶神经节段及中枢的调节作用,调节神经肌肉的紧张度,降低痛觉神经的兴奋性,从而起到消炎、止痛作用[3]。
5 结 论
中西医结合围手术期护理对肛肠疾病手术患者具有一定优势,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耳穴贴压、中药熏洗配合换药及艾灸行围手术期护理,疗效显著,无副作用。可使机体较快恢复,提高患者治疗效果。
[1]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190-193.
[2] 单秋华.耳穴贴压法[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24.
[3] 李少寒,尚少梅.基础护理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5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