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人记事,中心突出
2012-09-20
又是清明,只是在他乡求学的我无法回到故乡为外婆扫墓。而每当此时,我便想起外婆在处于生命忧患中时,让我们看到了多么深沉的爱。
我无法忘记,那一年回到故乡,看到躺在床上的外婆,有多瘦骨嶙峋。她痛苦地蜷曲着,手掌干枯,指节发白。我和妈妈无法相信,外婆已是骨癌晚期。更让人无法相信的是,一年多前,舅舅带外婆去医院检查时,已发现她得了骨癌。然而拿到化验单的那一刻,外婆却告诉舅舅不要让其他的人知道,也不去治疗,只是静静地回到家,正常地每天上班教书。
原来,这一年多,每天在讲台上给学生上课、把一叠叠试卷带回家批阅的外婆,竟忍受着病情不断恶化的折磨。在她拿粉笔在黑板上书写汉字之时,她的手会传来阵阵剧痛。在一个人住在老宅子时(外公早已去世,儿女们搬到了大城市),她时常在深夜因为疼痛无法入睡,辗转反侧到天明。这一切,这一切的痛苦,她只是独自承受,不告诉儿女,不让儿女为她担心。她担忧儿女为她支付巨额的医药费而经济窘迫;她想尽可能地延续自己几十年的教学生涯,尽可能地教书育人。
这时一切已无法挽回,妈妈、舅舅他们已经阻止不了外婆病情的恶化,唯一能做的,只是减轻她的痛苦。可是,外婆艰难吐出的几个字却是:“别,别再为我花钱。”她心甘情愿独自挺过这些折磨,不让子女为了她陷入经济上的困境。甚至于,在儿女们轮班守夜陪着她之时,她选择了偷偷服食安眠药,想早点结束这一切,不拖累儿女。当我们及时发现,外婆终于醒来的一刹那,我们悬着的心放下了,却又被外婆自责、内疚、颤抖的目光所刺痛。妈妈搂着我哭了,她说:“该自责的是我们呀!你的外婆,我们太对不起她!”
那天晚上,妈妈陪着外婆。下半夜,外婆突然像是恢复了些精神,完整地说出了几句话。她满是不舍地说:“看到你们过得好,城城也考上了大学,这就够了。”后来她安详地睡去,我们以为她会迎来一个美好的明天,然而,这是永别。
这些年老家的人们不时会提起外婆,说她是一个教了一辈子书的好老师,爱教书,爱孩子,就跟有时电视上放的“感动××”的人一样,感动着村里的人。我想,外婆也许没有那么伟大,但她对儿女、子孙的爱,深沉得让当年仅八岁的我感到生命的悲凉与母爱的伟大。她让我永远铭记,在处于痛苦的忧患中时,她用生命书写了多么深刻的爱。
窗外下起了小雨,我遥望远方:不知故乡外婆的墓前,可有雨滴落。那是泪吗?
这是一篇回忆性写人记叙文,作者以朴实的文笔,抒写外婆在生命忧患时的点滴记忆,表达外婆生命中蕴涵的深沉的大忧大爱。围绕题目,中心突出,成功之处如下:
①选材增剪精心。文中选取外婆的几个片段,“隐瞒病情”“坚持教书”“放弃治疗”“放弃生命”“安详睡去”。材料集中表现外婆对子女的忧与爱。行文至此已是感动,于篇末增添外婆去世后“老家人”的评价,使得主题更宽泛:“忧与爱”不仅仅是外婆对家人,还有对乡里人的一份深沉的大忧与大爱。增补材料,突出中心,深化主题,升华情感。此为“增”。
外婆的一生,只截取生命忧患时写起,并不谈外婆许多其他的事情,精心剪裁,方显真髓。这又是“剪”的功夫。
②表达点染细腻。文中最动情在语言细腻渲染处:写外婆独自承受病痛,如“在一个人住在老宅子时(外公早已去世,儿女们搬到大城市),她时常在深夜因为疼痛無法入睡,辗转反侧到天明”;写不愿给儿女增添负担,如“我们悬着的心放下了,却又被外婆自责、内疚、颤抖的目光所刺痛”,外婆对子女拳拳无私的爱,通过这些细节描写,感动着读者,震撼人心。
③用议论抒情文字来点化中心主旨。文章最后说:“她让我永远铭记,在处于痛苦的忧患中时,她的生命书写了多么深刻的爱。”点睛之笔,深刻蕴藉。感动更在深刻中蔓延,余音未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