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晋祠的造园艺术
2012-09-20邢至怡胡冰心
邢至怡 胡冰心
(1.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北京 100083)
在太原这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中,遍布着历朝历代的历史遗迹,而晋祠则像一块温润的碧玉镶嵌其中,让人爱不释手。在这里,笔者试从园林造园艺术的视角,来重新品味这美丽古雅的晋祠。
1 历史背景和结构布局
晋祠位于太原市西南悬翁山麓的晋水源头,是现存的最古老、规模宏大、园林气氛极浓郁的祠堂建筑群,也是一处罕见的大型祠堂园林。晋祠的创建年代已不可稽考。只从西周初晋国的历史和脍炙人口的“剪桐封弟”的故事,便可证明其历史悠久。晋祠祠堂的空间布局结合山坡、清泉、古木等地形地貌和自然景观,采取较自由分散的格局形成古朴清新而又疏朗的祠园风貌。
晋祠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三组建筑群,一是在宋代之前,晋祠几经修建和扩建形成了以唐叔虞祠为主的北部建筑群。二是到北宋仁宗天圣年间,在叔虞祠南畔,面西向东新建了规模宏大、盛冠全祠的圣母殿,供奉唐叔虞之母邑姜于其中。三是宋以后各代,又以圣母殿为中轴线,由西向东先后建起献殿、对越坊、钟鼓楼等,改变了晋祠以唐叔虞祠为主,坐北向南的建筑格局,形成了由西向东的主要的一组建筑群。晋祠南部的古建筑群则由公输子祠、难老泉亭、不系舟、真趣亭、白鹤亭等构成,这组建筑布局自由活泼,与智伯河结合为以有机整体,亭阁倒影、流水潺潺,流露出江南水乡的风韵,也难怪世人称晋祠为“山西小江南”。总之,三组建筑物虽非同意时期建成,却布局紧凑,浑然一体,能充分利用山水环绕的地形特点,寓严整于灵活,随宜中见规矩,仿佛经过总体的规划。
2 水系特征
晋祠碧玉般的流水是整个园区的灵魂,它从圣母座下的难老泉流出,经清潭西壁间泻入清潭,通过智伯渠流经祠区,像一条灵动翠绿的衣带,缀着祠内的许多景致。它迂回曲折贯通全园,虽不像湖泊池沼那样有着开阔的水面,却呈带形,向两边延伸,其曲折潆洄的形态给人以源远流长的不尽之感。晋祠水流经的智伯渠,更起着划分空间的关键性的作用,并且与各个空间很自然地结合,使得每一个空间都有水可依,有景可借,恰到好处的传递着园中的趣味,弱化了晋祠作为祠堂园林的庄重肃穆,却拉近了与游人之间的距离。
3 水系沿岸的园林布景
晋祠内的水系发源于难老泉,也正是在这里,园林建筑与泉水的结合形成了园内景观效果最为丰富的一处。站在挂雪桥上向西南方向望去,狭长的水面营造了一种极强的纵深感,三七分流的之字形人字堰映入眼帘,岸上即是难老泉亭,八角攒尖顶,淳朴潇洒。泉水喷出的清潭西壁前还有一座小型的石舫,名为“不系舟”,上书“晋溪渔夫”。正是由于它的存在,使得智伯渠与其后的难老泉亭过度衔接自然,又增添了景观的层次感。若是难老泉亭直接兀立于岸边,则会显得人字堰和智伯渠的体量过小,比例不协调,且看上去单调乏味。比难老泉亭体量更大的圣母楼则后退更多,看上去不仅不显得体量大,反而将前景衬托得丰富错落。更妙的是,游人还可以通过智伯渠北岸,紧邻人字堰的洗耳洞,进入到不系舟,亲自去触碰那潺潺的泉水,感受难老泉亘古不变的神韵。
沿着泉水继续向东,便可以看到会仙桥与挂雪桥之间造型独特的白鹤亭,亭的一半在水中,另一半在智伯渠的北岸。相传白鹤亭是为了迎接从湖南飞来的仙鹤而建,它的外形也像一只白鹤,鹤首在岸的北面,鹤的双翅为岸南的耳亭,鹤尾为小坊门。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对白鹤亭的赞美极多,但这一组建筑中白鹤亭两侧的小耳亭也有着别样的味道。亭子向外的山墙上开有两个小圆洞,而相对的那一面则变成了两个门洞,营造出大大小小、若虚若实的空间感受。它们的存在顿时为整组建筑增添了灵动的感觉,无论是站在会仙桥边向南望去,或是站在挂雪桥上回望,园内景色框于其中,在亭子的掩映下虚虚实实,别有风趣。
说到晋祠之水,不得不提的还有那著名的鱼沼飞梁。鱼沼飞梁的闻名源于它悠久的历史背景,更源于它那简单纯粹的美。正桥和翼桥十字形相交仿佛鸟儿跃跃欲飞,桥边十六排栏杆有高有低,有平有斜,纵横交错,回环相接,形成了节奏交叉的系列群。当人们在池畔或桥上漫步,一排排或近或远,高低错落的栏杆就会转化为一组组动态的时空系列,不断地变换着自己的节奏和音型,宛如众多的乐器以不同的声调奏出的交响曲,给人以洋洋乎盈耳之感。而这首交响曲,也因鱼沼中那温润的泉水而变得更加流畅。站在鱼沼飞梁的平台上,或俯视池中游鱼,或环视四周殿宇古树,看其倒映水中(这也是虚实性的体现之一),随波荡漾,如诗如画,情趣盎然。如在冬季来游,泉水蒸气,冉冉上腾,形成云遮雾绕的景象,殿宇里钟磬之音不绝于耳,如置身仙境(这也应该是虚实性的体现之一),使人忘乎所以。
4 晋祠的水文化
晋祠的潺潺流水不仅构成了园中最迷人的景致,还因其灌溉了三晋大地而逐渐发展形成一种独特的水文化。这里的百姓崇敬圣母,也把圣母当作水母娘娘祭祀,感念她带来的涓涓泉水。建于明代的水镜台便是当年酬谢主神,为邑姜圣母演乐的戏台。历朝历代,晋祠的演剧赛会活动丰富多彩,为水母唱戏,为水母歌舞,还要抬着水母周游各村,就是为了那一汪滋润千里沃野的清泉。而晋祠也因这淳朴的水文化而变得更加和蔼可亲,在祭祀之时少了几分肃穆和威严,增添了许多人情味,使这些活动更像是一场欢庆丰收的狂欢。
5 结论
晋祠中与水相关的景致、故事总是说不尽道不完,从造园艺术、历史文化等各个角度去看晋祠更是会有许多发现和感触。通过对晋祠的研究,使笔者重新认识了晋祠,她已不仅仅是童年那个开心的游玩之地,而更多了美的韵味和内涵。笔者深深的被她吸引,也更加热爱自己家乡的土地。愿晋祠之水永远流淌,愿美丽的晋祠永葆风采。
[1]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王君亭,丁振宁主编.华夏纵横(第四卷)[M].北京:华艺出版社,2000
[3]蓝先琳.中国古典园林大观[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
[4]马千英.中国造园艺术泛论[M].台湾:詹氏书局,1985.
[5]金学智.中国园林美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6]王其钧,邵松.古典园林[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7]乔忠延.山西古戏台[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