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圪台林场范围长耳鸮种群数量调查
2012-08-15郝映春
郝映春
(山西省关帝山国有林管理局, 山西 文水 042100)
长耳鸮属于鸮形目邸鸮科动物,为昼伏夜出的猛禽,是我国二级重点保护鸟类。目前有关长耳鸮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迁徙、繁殖特性、食性分析、栖息地选择、越冬期生活习性、内脏系统的形态解剖结构、血象和生理生化指标、发声器官的解剖、皮肤和覆羽吸声降噪、体内重金属含量等几个方面。研究区域仅限于北京城郊、河北保定、山西芦芽山自然保护区、太原等地。笔者在山西省关帝山国有林管理局阳圪台林场辖区内,于2006年-2010年对长耳鸮迁徒、栖息地、种群数量、食物组成以及种群数量动态变化规律进行了初步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研究区自然概况及工作方法
1.1 研究区自然概况
阳圪台林场位于山西省吕梁山西麓腹地,现有国有林面积4 547hm2,由一条山脊将林场分为两片(其中一条沟为“祁方线”,贯穿全境),其地势东高西底,山势险峻,沟壑纵横。最高海拔2 568.80 m,相对高差1 268.80m。平均气温7℃,年降水量440mm~650mm,无霜期90d~144d。乔木主要以油松为主,间有杨、桦、辽东栎、华北落叶松。
1.2 工作方法
1.2.1 样带设置
根据长耳鸮在阳圪台林场日活动规律,设置了1条4.0km长、跨度各50 m的样带,于2006年-2010年间选取4月份和11月份进行4次样带调查,调查时间 5:00~7:00 和 17:00~19:00。
1.2.2 调查方法
长耳鸮为夜行性鸟类,昼伏夜出,生活习性较为特殊,当太阳落山至夜暮降临时,在选取样带内选择视野开阔地带,结合路线统计法,对栖息于电杆、电线、枯枝、岩石、峭壁、屋顶、空中飞翔的夜行性鸟类或根据鸣声进行数量统计,补充调查。
2 调查结果
2.1 迁徒特性
1)2006年:北徙首见日4月13日,终见日5月13日,持续31d,间隔151d;南迁首见日10月12日,终见日12月8日,持续57d,间隔126d。
2)2007年:北徙首见日3月29日,终见日5月2日,持续35d,间隔160d;南迁首见日10月11日,终见日12月12日,持续63d,间隔107d。
3)2008年:北徙首见日4月11日,终见日5月22日,持续42d,间隔138d;南迁首见日10月9日,终见日12月6日,持续59d,间隔126d。
4)2009年:北徙首见日4月4日,终见日4月30日,持续27d,间隔157d;南迁首见日10月6日,终见日12月3日,持续59d,间隔122d。
5)2010年:北徙首见日4月5日,终见日4月30日,持续26d,间隔162d;南迁首见日10月10日,终见日12月7日,持续58d,间隔125d。
由记录结果可以看出:长耳鸮在山西省为冬候鸟,迁徙首见时3月29号至4月13日,平均迁徙早晚差异6d~15d,终见日为4月30日至5月22日,年均终见日早晚差异3d~22d。北徙在本区的持续时间为26d~42d,持续时间长短差异1d~16d,北徙后间隔期138d~162d,间隔期长短差异2d~24d。南迁首见日10月6日至12日,年间早晚差异1d~6d;终见日12月3日至12日,年间差异1d~9d,持续时间57d~63d,年间差异 1d~7d,南迁后间隔期 107d~126d,间隔期长短年间差异1d~19d。
通过长耳鸮季节迁徒观察表明,长耳鸮北徙时,在本区持续期短(26d~42d),间隔期则长(138d~162d);当南迁时,在本区的持续期长(57d~63d),间隔期短(107d~126d)。
2.2 栖息地生境特征
长耳鸮在阳圪台林场繁殖,仅见有觅食地、短暂停息地和夜宿地。长耳鸮觅食地的生境类型为农耕灌草丛和疏林灌丛等生境,其短暂停息地、夜宿地的生境类型为针阔混交林、针叶林和阔时林等。但不是截然分割的。
2.3 种群数量动态变化
1)2006年北徙调查时间4月,调查次数4次,调查距离16km,累计遇见2只,平均0.125只/km;南迁调查时间11月,调查次数4次,调查距离16km,累计遇见2只,平均0.125只/km;
2)2007年北徙调查时间4月,调查次数4次,调查距离16km,累计遇见2只,平均0.125只/km;南迁调查时间11月,调查次数4次,调查距离16km,累计遇见1只,平均0.062只/km;
3)2008年北徙调查时间4月,调查次数4次,调查距离16km,累计遇见0只,平均0只/km;南迁调查时间11月,调查次数4次,调查距离16km,累计遇见1只,平均0.062只/km;
4)2009年北徙调查时间4月,调查次数4次,调查距离16km,累计遇见1只,平均0.062只/km;南迁调查时间11月,调查次数4次,调查距离16km,累计遇见1只,平均0.062只/km;
5)2010年北徙调查时间4月,调查次数4次,调查距离16km,累计遇见1只,平均0.062只/km;南迁调查时间11月,调查次数4次,调查距离16km,累计遇见2只,平均0.125只/km;
由记录结果可知:长耳鸮北徙时(4月)种群数量0.075只/km;南迁时种群数量0.087只/km。南迁时比北徙时的种群数量有增多趋势。
2.4 食物组成
通过解剖3只标本、31个食丸,食物组成如下:
啮齿类:①大仓鼠出现频次7,频率为15.55%,食物重35g,多度是16.50%。②黑线姬鼠出现频次6,频率为13.33%,食物重28g,多度是13.20%。③长尾仓鼠出现频次5,频率为11.11%,食物重15g,多度是7.07%。④大林姬鼠出现频次为4,频率为8.88%,食物重14g,多度是6.60%。⑤岢岚绒鼠出现频次4,频率为8.88%,食物重12g,多度是5.66%。⑥社鼠出现频次 3,频率为 6.67%,食物重 12g,多度是 5.66%。⑦小家鼠出现频次3,频率为6.67%,食物重10g,多度是4.72%。总计占食物总量59.43%。
鸟类:①雉鸡出现频次为3,频率为6.67%,食物重28g,多度是13.30%,②赤颈鸫出现频次为2,频率为4.44%,食物重18g,多度是8.490%,③山噪鹛出现频次为2,频率为4.44%,食物重12g,多度是5.660%,④灰鹛岩鹀出现频次2,频率为4.44%,食物重8g,多度是3.773%,⑤树麻雀出现频次为1,频率为2.22%,食物重6g,多度是2.83%,⑥褐头山雀出现频次为1,频率为 2.22%,食物重 6g,多度是 2.83%,⑦白头鹀出现频次1,频率2.22%,食物重4g,多度是1.89%。总计占食物总量38.67%。
家禽类:鸡毛出现频次1,频率为2.222%,食物重4g,多度是1.886%。总计占食物总量的1.887%。
由分析结果可以看出,长耳鸮冬春季节食物有鼠类7种,鸟类有7种,家禽1种组成,鼠类、鸟类、家禽分别占食物总重量59.433%、39.679%和1.887%。
3 保护建议
1)加强法律宣传,依法保护;利用每年森林防火期的宣传活动,深入林区乡镇村庄,宣传《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依法保护森林野生动物资源及其生存环境。
2)加强春、秋季节保护、扩大保护范围。保护迁徙性鸟类不应该是某一个区域、范围的具体措施,而应该变为全社会的共同追求,增加全社会的爱鸟、护鸟意识和社会风尚。
3)严禁投撒毒药、捕杀野生动物行为,对投毒者实行重罚,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