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珍贵药用菌 “桑黄”物种正名

2012-09-19吴声华

食药用菌 2012年3期
关键词:桑黄孔菌药用

吴声华

(台湾自然科学博物馆,台中 404)

桑黄在我国又称桑臣、桑耳或胡孙眼,其药用记载可溯及两千年前我国最早的中药学专著 《神农本草经》(简称 《本经》)。《本经》中记载了数种药用真菌,包括灵芝、茯苓、桑耳、猪苓、雷丸等。《本经》中说:“桑耳,平。黑者。治女子漏下赤白汁,血病,症瘕积聚,阴痛,阴阳寒热,无子。”所提到的 “黑者”应是木耳,但所称疗效亦符合桑黄所具有的抗发炎、止血、治妇女病的功效。《本经》乃秦、汉以来累积多人之撰述,到汉代成书。书中对于 “桑耳”的说法可能是历代不同的人对于桑黄和木耳的混合见解。现在大陆山区民众称桑黄为桑耳者颇众,可知古代称桑黄为桑耳亦有所本。长久以来,桑黄未能理清种类,主要原因是正宗桑黄天然产量极稀少,而其他相似的野生种类产量反较多。

桑黄最早的药用记载较明确,为一千三百八十年前唐初甄权所著 《药性论》:“治女子崩中带下,月闭血凝,产后血凝,男子痃癖,兼疗伏血、下赤血。”还见于唐朝所颁布的全世界最早的官方编修药典 《新修本草》。明朝李时珍所著 《本草纲目》中也载有桑黄疗效。朝鲜五百多年前的医书 《乡药集成方》和四百年前的医书 《东医宝鉴》均称许桑黄有如灵丹妙药。韩国人称桑黄为 “sanghwang”,发音同汉语。两百多年前,日本江户时代即把产于长崎县男女群岛的女岛,以及伊豆群岛的八丈岛桑树所长出的桑黄蕈当成汉方药,一百年前的学术文献就描述这种产于桑树的多孔菌具有药用价值。日本人称桑黄为 “meshimakobu”,“meshima”是女岛,“kobu”则是瘤的意思。过去女岛之桑树盛产桑黄,形状似瘤,由此得其名。我台湾山区民众则称桑黄为 “桑仔菇”。

二次大战投掷的原子弹导致日本广岛与长崎地区罹癌病例增加,又发现疏散移居到长崎女岛的居民因服用岛上种桑养蚕盛产的桑黄,健康情况较好且罹癌较少,于是开始研究桑黄的药用价值。1968年,日本学者报道,将肉瘤180癌细胞移植到实验老鼠,再将十多种菇蕈种类的热水萃取液分别注射到老鼠腹部,比较这些菇蕈抑制癌细胞增殖的效果。结果桑黄的肿瘤抑制率高达96.7%,是受测菇类中最高者。韩国于1984年全力支持桑黄研究及开发,1997年韩国政府核准桑黄菌丝体为抗癌药品。至今世界上对于桑黄药理及医学的研究论文绝大部分出于韩国学者。

奇怪的是,桑黄及其药用说法流传我国大陆两千多年,但长久以来桑黄在中华文化长流中却没有如灵芝、茯苓般被广泛重视使用,在民间反为似有若无,成了一种传奇性药用真菌。现代中国真菌分类学术研究,从1939年邓叔群院士所著 《中国高等真菌》到2010年戴玉成博士发表的中国刺革菌科研究专志,以及其他学术论著,没有任何分类学研究及标本显示大陆境内有长在桑树上的桑黄真菌。

日、韩学者几十年来一向采用Phellinus linteus(裂蹄木层孔菌)作为桑黄的学名。1998年,大陆多孔菌首席分类学者戴玉成博士的研究结果发表,指出裂蹄木层孔菌分布于热带美洲和非洲,不产于东亚地区。他认为中、日、韩所产的桑黄应该是P.baumii(暴麻子),韩国学者随后也附和这个说法。因此,近十年来世界上普遍以P.linteus或所谓正名的P.baumii作为桑黄的学名。但暴麻子长于丁香树,而不长在桑树上。刘波在1974年第一版的 《中国药用真菌》中指出桑黄的学名是 Phellinus igniarius(火木层孔菌)。火木层孔菌也是民间药用真菌,效果并非特别好,可长在多种阔叶树上,但不长于桑树。之后刘波倾向接受日本的说法,在1978年的第二版 《中国药用真菌》中说Phellinus igniarius是桑黄,但批注中说真正的桑黄是Pyropolyporus yucatanensis(Phellinus linteus的同义名)。外观似桑黄的多孔菌可能有几十种,中国境内有外形略似桑黄、长在桑树上的真菌 Inonotus hispidus(粗毛纤孔菌),但没有较好的药效。而这种多孔菌也长在其他种类的阔叶树上。真正的桑黄到底是哪个种类,并无令人可信的说法。这个大谜团就是笔者想要弄清楚的。

2006年,笔者陆续从我国大陆戴玉成博士,日本Tsutomu Hattori博士、爱沙尼亚Erast Parmasto教授,我台湾学者及桑黄收藏者处取得相关种类标本,借以分析形态特征以及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 (ITS region)核酸序列,理清桑黄相关种类的界定,以期找出传说中真正的桑黄。经过6年研究,笔者终于解开风靡日、韩数十年,富有传奇色彩而珍贵的药用真菌 “桑黄”种类之谜。意外而振奋地发现真正的桑黄竟是以往未曾发表过的世界新种:Inonotus sanghuang。它分布于中国大陆、日本、韩国以及中国台湾地区,野外仅生长在桑属 (Morus)的树干,目前呈稀有及濒危状态。研究结果于2012年初刊登在国际学术期刊 《植物学研究》(Botanical Studies)上。

有趣的是,桑黄及相似种类大多演化出与其寄主树木的专一性。世界上广泛误认为是桑黄学名的Phellinus linteus(裂蹄木层孔菌,现称 Inonotus linteus)分布于热带美洲和非洲,不在东亚地区,不长在桑树上。而Phellinus baumii(暴麻子,现称Inonotusbaumii)分布于东北亚,长在丁香属 (Syringa)树干,也不长在桑树上,是产量最多的野生假桑黄。Phellinus vaninii(杨黄,现称Inonotus vaninii)长在山杨 (Populus davidiana)树干上,由于子实体腹面呈黄色酷似桑黄,野生产量高,目前在中、日、韩市面上普遍充当桑黄销售。

外观似桑黄的多孔菌有几十种,分辨真正的桑黄并不容易,市面销售的桑黄子实体大多不是真品。桑黄在日、韩经过百年的采摘,野外近乎绝迹。现今世界上真正的桑黄 (图1~3)主要零星分布于中国大陆有桑树的山区,在东北和西南地区均有发现,但一般只有在当地人的引导下才能找到。

这项研究首次理清桑黄的正宗种类,证实我国确有野生桑黄,验证了千年以来中华民族桑黄医药传奇的真实性。正宗桑黄过去与分类学界擦肩而过,对其应用和认识也常以赝品与少数真品的混杂种类为据。或许部分日、韩药厂掌握到真品,成为商业机密。综合多本书籍及研究报告的说法,将其中有共识的桑黄药用功效整理如下。

图1 桑黄扇形子实体

图2 桑黄马蹄形子实体

图3 桑黄数十年生子实体

(1)抗癌作用。诱导癌细胞自行凋亡,抑制癌细胞的增殖及转移,减少化疗或放疗对正常细胞损伤的副作用,以及缓解癌症患者特有的疼痛。(2)防癌作用。预防癌细胞生成,阻止溃疡、息肉、良性肿瘤等恶变为癌症,抗氧化,提升免疫力;或避免癌症的复发。(3)护肝作用。抗肝纤维化,促进肝细胞再生,防治慢性肝炎、肝硬化、肝腹水等。(4)降低和调整血糖浓度,有效预防糖尿病及改善糖尿病症状。(5)降低血脂,防止动脉硬化,防止心脑血管病的发生。(6)抗过敏,对过敏性鼻炎及久治不愈的湿疹疗效良好。(7)预防和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8)抑制尿酸,对痛风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桑黄另有一大优点是安全无毒。应重视桑黄生物学、药理与医理的研究工作,确认桑黄功效,并予推广,积极赶上日、韩桑黄开发的水平。相关专家应该合作,解密正宗桑黄的保健与医疗功效,发扬国粹,造福人类。

猜你喜欢

桑黄孔菌药用
桦褐孔菌的生物活性及其应用研究
桦褐孔菌的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
桑黄——古老中药放新彩
桑黄黄酮的研究进展
酒酿搭配药用最养生
桑黄纤孔菌发酵液化学成分的研究
试论药用观赏植物在园林绿化配置中的应用
蕨类植物在利尿通淋中的药用研究(二)
蒙药药用资源
桑黄液体发酵茶饮料工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