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省域工业主导产业的遴选与发展

2012-09-19王乐乐吴殿廷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2年2期
关键词:主导产业省份发展

王乐乐,吴殿廷,姜 晔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北京 100875)

我国正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主导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是区域特色经济的主要体现,是区域产业结构的核心。目前就全国来看,除少数地区已经开始逐步形成有一定竞争力、带动作用强、发展前景好的主导产业外,各地区“主导产业”林立,主导产业的地位、作用不突出;区域间产业结构雷同,低水平重复建设时有发生;对主导产业的认识和定位不准确,盲目跟风现象严重。因此,需要加强对我国主导产业的研究,找出其发展演变规律,为各省份在新一轮经济发展中做出正确的决策提供良好的参考。

1 “十一五”期间各地区的重点行业

根据各地规划,“十一五”时期的我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重点发展的行业如表1所示。

据统计,在“十一五”初期,我国几乎全部的光纤制造装备、集成电路制造装备的85%、石油化工制造装备的80%、数控机床的70%、医疗装备的95%都依赖进口,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中国制造”在国际上的竞争力①。因此,《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装备制造业要依托重点建设工程,坚持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相结合,强化政策支持,提高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水平”。从表1看出,装备制造业是我国各地“十一五”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

从地方层面,根据各省份自身的经济条件,结合区位、资源等优势,有重点地发展本地区的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是各地“十一五”规划中产业布局的共同特征。广东凭借其优越的地理区位和产业基础,决定承接世界石化工业转移、打造亚洲石化生产中心,“十一五”期间计划投资1 800亿元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石化工业体系;山西、内蒙古等省份利用其得天独厚的煤炭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煤化工产业,竞逐全国煤化工行业榜首之位;吉林、河南、山东、湖南等粮食主产区也都将食品加工和农产品加工产业列为重点发展对象,而京、沪、津、粤、苏等发达地区则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作为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措施。

2 各地区主导产业的初步识别

2.1 指标体系确定

国外学者对主导产业选择基准研究已很成熟[1-3],随着我国对区域主导产业选择基准研究的深入,许多国内学者根据我国的实际形成了比较完整的适合中国国情的主导产业选择基准体系[4-9],并根据所建立的研究基准,对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10-11]。

整理归纳大量的统计数据,特选择区位熵、比较劳动生产率、产值规模、固定资产规模、利税规模、平均增长率6个指标,其中区位熵体现区域产业在全国范围内产值比重,比较劳动生产率指标显示产业在全国范围内的技术优势,产值规模指标、固定资产规模指标、利税规模指标则体现产业在区域内的竞争优势,主导产业的平均增长速度应大于GDP的增长速度。

(1)区位熵

式中:Qij为j地区i产业的区位熵;Gij为j地区i产业的增加值;Gi为全国i产业的增加值;Gj为j地区的各产业增加值总额;G为全国各产业的增加值总额。

在当代插画创作中,编织也是艺术家喜欢使用的工艺技法。毛毡材料和编织物的组合比单一的竹子或是其他天然材料更为夺目,尤其是它们颜色的碰撞和质地的反差,使最终作品更加耀眼。其次,毛毡材料独特的整体成型特性可以使作品更加立体,并带来视觉上的升华。此外,毛毡材料柔软且令人愉悦,带来亲肤感,并且不会使观众感觉到抵触。

(2)产值规模指标

式中:Vi(t)为产业i在t年的总产值比重;Yi(t)为该产业在t年的总产值;n为产业个数。

表1 我国各省份“十一五”期间产业发展主要规划Tab.1 The main planning industry of China’s provinces during“The Eleventh Five-Year Plan”

(3)固定资产规模指标

式中:Ci(t)为产业i在t年的固定资产比重,Ki(t)为该产业在t年的年末固定资产原值。

(4)利税规模指标

式中:Pi(t)为产业i在t年实现的利润和税收在全部利税总额中的比重,Ui(t)为该产业在t年的利润和税收。

(5)比较劳动生产率

(6)平均增长率

式中:Rij表示j地i产业的发展速度,Gij(t)表示t年j地i产业的生产总值,Gij(t0)表示基年t0年的j地i产业的生产总值。本研究选用2006—2009年4年的平均增长率,基年为2005年。

2.2 数据统计与分析

采用的数据来自2005—2009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云南、河北、海南、湖南、甘肃、贵州依据历年数据插值取得)的统计数据,选取工业中所有行业,并以国有及非国有规模以上企业的数据衡量该行业的实际情况。

采用4个标准选择主导产业:一是产业的平均增长率大于GDP增长率,二是区位熵大于2的产业,三是区位熵和比较劳动生产率均大于或接近1的产业,四是利税规模、产值规模和固定资产规模均大于0.1的产业,其中第一个是前提条件,符合后3个条件之一的即作为我国大陆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主导产业,31个省份 的主导产业见表2。

表2 各省份主导产业的初步识别(2009年)Tab.2 The initial identification of leading industries of China’s provinces in 2009

由表1和表2看出,“十一五”工业主导产业是建立在各个区域传统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基础上的产业,主导产业发展良好,比如云南、贵州的烟草制造业,贵州、内蒙古、山西等能源资源丰富省市的能源及相关产业;东部发达省份完成了以通信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业等先进产业的提升和壮大;相应的中西部省份在类似产业的要求和目标则很少达成。

具体到表2,有超过10个以上的省份都有条件把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有色金属采选业、烟草制品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作为本地区的主导产业。前5个产业均是能源及相关产业,这体现了我国正处在重化工业化的阶段性特征,也是国家节能减排目标难以实现的深层次原因。

高新技术产业成为主导产业的省份较少,只有广东、天津、上海等少数经济技术较发达的省份将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作为主导产业,这是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所面临的尴尬,同时也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突破口。

纺织业及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依然是东部发达省份(浙江、福建、山东、广东等)的主导产业,预期中的产业转移并未得到充分实现,也说明产业转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3 工业主导产业地域类型和特点

在各地区主导产业初步识别的基础上,将表2中39个行业作为聚类变量,并定义当j行业是i省的主导产业时,则相应的元素取值为1,否则为0,运用聚类分析中的R型聚类中的欧氏平方距离模型(squared Euclidean distance)对31个省份进行聚类分析(图1)。

图1 我国各省份39个行业聚类分析图Fig.1 Cluster analysis of 39 industries in China’s provinces

根据图1,结合定性判断,可将31个省份的工业主导产业布局的地域类型划分为5类(西藏情况特殊,统计数据不完整,工业几乎为0,实际上不存在工业主导产业)。

第一类包括北京、天津、江苏、福建、浙江、山东、广东和上海8个省份,其主导产业主要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塑料制品业。这些省份经济最为发达,代表着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前沿和方向。其主导产业主要为工业,也有高新技术产业。在未来的发展中,这些地区的主导产业的结构升级和产业转移关乎到我国的经济走势。

第二类包括海南、河南、内蒙古、安徽、吉林和四川6个省份,其主导产业主要是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等。这些省份具有特色鲜明的能源资源、农产品资源、劳动力资源,在建国初期和三线建设中有一定的工业基础,但现在面临升级改造的问题。如何更大程度地发挥这种优势、提升产业结构是这些地区面临的重点问题。

第三类包括湖北、重庆、江西、云南、广西和湖南6个省份,其主导产业主要是烟草制品业、非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这些省份在资源方面的优势不明显,但各产业都有一定的发展基础,且与东部发达地区的经济联系较为紧密,全面提升工业水平,能为这些地区的发展带来极大的推动作用。

第四类包括河北、甘肃、陕西、辽宁和黑龙江5个省份,其主导产业是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这些省份具有较好的能源资源优势,且在经济发展早期有一定的工业基础,尤其是重工业。完善产业结构及产业结构升级能为这些省份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第五类包括西部的宁夏、山西、贵州、西藏、青海和新疆6个省份,主导产业多为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主要依赖初级能源资源的开采,传统工业体系薄弱,且生态环境脆弱,能源资源的粗放型开采和加工在未来的发展中必将面临困境,因此其主导产业要改进生产技术,转换经营管理理念,化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4 “十二五”时期主导产业发展策略

结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根据表1各省份“十一五”主导产业发展规划和表2对各省份2009年工业主导产业的识别,对“十二五”各省市主导产业选择做出大致预判并提出相应建议(表4)。

(1)明确自身定位,合理选择主导产业。首先,区域主导产业选择要目光长远,突出经济和产业发展方向。如中部具有劳动力资源和交通资源优势的湖北、河南等省份可积极承接东部发达省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进一步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其次,主导产业选择要因地制宜。为了降低交通运输成本,原料和燃料大量依赖进口的石化工业、金属冶炼业等应靠近具有市场、技术、资金和远洋航运优势的沿海港口,诸如上海、天津等,而实际趋势也正是如此。

表4 各省份“十二五”主导产业选择及建议Tab.4 The selecting and recommendations of leading industries of The 12th Five-Year Plan in China’s provinces

(2)提高技术水平,着力延长产业链条。各省份还应通过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并借助政府政策成功选择和培育接替主导产业,在大力发展主导产业的同时,协调发展关联产业,优先发展基础产业,鼓励扶持先导产业,逐渐退出衰退产业,延长产业链条,实现新旧主导产业的交替。中西部地区主导产业多为原材料粗加工和能源矿产的开采加工,产品附加值低,且对当地的资源、环境破坏极大,应该合理发展下游产业,延长产业链,增强区域竞争力,提高经济发展水平。

(3)加大科技投入,培育新兴战略产业。主导产业的技术水平是影响产业结构的重要因素。有经济实力和智力基础的东部沿海省份可通过科学判断未来市场需求变化和技术发展趋势,加强政策支持和规划引导,强化核心关键技术研发,突破重点领域,积极有序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加快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切实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4)拓展经济领域,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我国陆地资源开采力度的加大和消耗的加剧,拓展新的经济领域是国家未来经济的重要方向。沿海省份经济最为发达,积极发展海洋经济,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既是对我国海洋权益的维护,也是经济发展新的方向;内陆边疆省份应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借助边境贸易,发展相关产业,增强对外交流和联系。

[1]Albert O.Hirschman.The Strateg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M].New Haver:Yale University Press,1958:120-126.

[2]Yamawaki Hideki.The Evolution and Structure of Industrial Clusters in Japan[J].Small Business Economics,2002,18(1):35-40.

[3]罗斯托.经济成长的阶段[M].北京:商务出版社,1995.

[4]任胜钢,林哲,陈凤梅.中部地区工业主导产业选择与实证研究[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3(4):446-451.

[5]王开章,田雨,李新运.地区主导产业定量选择及优化调整研究——以济南市为例[J].地理研究,2003,22(1):114-152.

[6]刘红梅.区域主导产业研究综述[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12):93-94.

[7]彭建.浅析区域工业主导产业的选择——以重庆市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9,18(1):51-54.

[8]吴殿廷.区域分析与规划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09:158-160.

[9]吴殿廷.区域经济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101.

[10]周振华.产业政策的经济理论系统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39-40

[11]吴殿廷,王旭,肖敏,等.产业地位变化与区域开发的产业模式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25(2):9-13.

猜你喜欢

主导产业省份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谁说小龙虾不赚钱?跨越四省份,暴走万里路,只为寻找最会养虾的您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外资流入与资源型区域主导产业升级──以山西为例
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主导产业选择研究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核心先导区潜在主导产业选择研究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主导产业
因地制宜地稳妥推进留地安置——基于对10余省份留地安置的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