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安全要加大三个新力度
2012-09-19
质量安全始终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保安全始终是我们监管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加大质量安全监管力度,彻底改变质量安全事件多发的现状,让老百姓放心消费、安全消费,真正感到质量安全少忧无忧,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我们必须牢固树立“保安全就是保民生”的理念,时刻把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须臾不放松保安全工作,切实加大保安全力度。
加大质量安全风险管理力度。全系统都要把风险管理的理念、方法和手段,自觉运用到监管工作之中,全面加强产品风险、工作风险和队伍风险的管理,下大力建立起以风险管理为中心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体系。要加强质量风险发生、传播、控制规律的研究,认真梳理质量安全风险源,抓好风险监测、研判、预警、处置4个环节,建立和完善高风险产品、重要消费品特别是食品、化妆品、农用物资、特种设备、纤维棉花、进出口法检目录外商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口岸传染病防控体系、外来有害生物防御体系,加快口岸核心能力建设。要把风险监测作为一项常态化工作,体现到各项业务之中。要扩大产品伤害监测试点工作,组织开展风险监测关键技术研究,加强产品质量风险监测协作网建设。加快风险信息系统建设进度,实现全系统各单位、各部门、各领域之间风险信息共通、共享、共用。要加大质量风险和疫病疫情的预警通报发布力度,指导做好风险防范准备,增强风险处置的主动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加大质量安全问题整治力度。全系统要认真总结质量安全整治工作经验,狠抓重点产品、重点企业、重点环节、重点区域的整治。首先要整治重点产品。下决心整治那些质量问题多、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产品和进出口商品。要对乳制品、酒类、肉制品、食品添加剂、有机产品等开展全国性综合治理。要加强公共场所特种设备的安全监察,力争特种设备万台事故死亡率再下降9%。二要整治重点企业。对监督抽查、执法检查、口岸查验中发现的质量问题,依法责令企业整改,督促企业落实三包、召回等规定,问题严重的要停产整顿。对不能持续满足准入备案条件、整改达不到要求的企业,坚决依法吊销注销许可证。借鉴乳制品生产许可重新审查的经验,再选择1至2个高风险食品,提高准入门槛,严格准入条件,坚决淘汰一批不符合要求的企业。狠抓企业质量安全自控体系建设,指导帮扶企业排查质量安全隐患。三要整治重点环节。督促企业严把质量安全关键控制点,严格落实质量控制、出厂检验、出口企业注册备案、有机产品认证标志备案等制度,确保问题产品可追溯。动态调整生产许可管理目录和进出口商品法检目录,强化发证后监管、进出口商品检验监管和疫病疫情检疫。四要整治重点区域。对质量问题较多的产品生产集聚区,组织开展区域集中整治,坚持“打、治、建”相结合,打击严重质量违法行为,治理一般质量问题,规范区域产业健康发展。
加大质量安全监管和宣传教育力度。全系统要认真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专门要求,全面加强质量监管,着力探索监管规律,掌握科学监管方法,不断提高质量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努力构建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一要突出监管重点。研究制定重点监督的国内工业产品目录,对涉及安全的158个重点产品实施严格的国家监督抽查,对61类重点工业产品实施严格的生产许可审查和证后监督。加强对合格率较低产品的跟踪抽查,加大对节能减排产品、家电下乡中标产品、日用消费品、妇女儿童用品、防伪材料、纤维制品的质量监督和后处理力度,积极推进市场采购出口商品检验监管措施的试点工作。进一步加大非法检进出口商品抽检力度,加强进出口机动车、危险化学品、消费品、进口废物原料,以及出口欧美、非洲等新兴市场商品的检验把关。加强汽车、家电、玩具等产品召回管理工作。逐步扩大进口食品注册管理范围,严格进口食品出口商、代理商、收货人备案,建立食品进口和销售记录管理制度,强化出口食品农产品全过程监控。二要推进分类监管。认真总结和大力推广出口工业产品企业分类管理的成功经验,加快制定进口产品、国内工业产品生产企业分类监管办法,制定企业分类评定标准、操作办法和工作程序,推进实施差异化监管模式,力争用2到3年时间将所有重点企业全部纳入分类监管范围,推进企业质量安全信用建设,增加企业加强质量安全监管的外部推力和内部动力。三要严打质量违法行为。组织开展“质检利剑行动”,继续围绕老百姓关心的食品、有机产品、农资、建材、汽配、化妆品等,开展专项打假行动,严厉查处食品非法添加、滥用食品添加剂、假冒农资、假劣建材、黑心棉。探索建立质检领域“双打”长效机制,全面实施明察暗访、挂牌督办和稽查建议书等制度。要坚持“严”字当头,从严打击,严查彻办质量违法案件,严厉查处制假违法分子、不负责任的企业和监管人员。四要加强质量安全宣传教育。在严格质量监管的同时,广泛开展质量安全宣传教育活动,普及质量安全知识,不断提高全社会的质量安全意识和维权意识,增强消费者的识假辨假能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质量监督和打假工作,形成打假治劣的整体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