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老片如何变身3D电影
2012-09-18汪巍
汪巍
电影一直被誉为夢工厂,人们把最美好的幻想赋予影像,大屏幕上投射出的是人类最本真的渴望和追求。而3D电影的出现,让这个夢做得更真实,就像3D版《海底总动员》中那些伸手可触的珊瑚礁与海底生物,以及3D版《泰坦尼克号》中那惊心动魄的沉船场景,使观众更加沉醉其中。
但是,电影公司并不是将这些大片重新用3D摄影技术再拍一遍,而是在原来的2D版本基础上,利用一种饱受争议的“2D转3D”技术而达到“足以乱真”的高质量。
2D转3D,这究竟是怎么做到的?
真正给两只眼睛看的电影
我们都知道,电影是“欺骗”眼睛的艺术,是依靠人类的视觉暂留现象而发展起来的艺术。在电影里,一幅静止的图像被称作“一帧”,而研究表明,只要达到每秒24帧,人的眼睛就会被欺骗,以为看到的是运动的画面。人眼在观察景物时,光信号传入大脑神经,需经过一段短暂的时间,光的作用结束后,视觉形象并不立即消失,这种残留的视觉现象被称为“视觉暂留”,通俗理解就是人眼有一个暂存记忆,这个记忆连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动感的影像。拿幻灯片为例,如果把速度拉得足够快的话,你会感觉画面是“动”的。
在了解电影“2D转3D”技术之前,我们有必要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2D、什么是3D。
2D、3D中的“D”,其实就是英文Dimension(线度、维)的开头字母,2D是指二维平面,3D就是指三维空间,国际上是以3 D电影来表示立体电影。
为什么3D电影能给我们带来比普通电影更震撼的立体感受呢?那就要从我们心灵的“窗户”——眼睛说起。
我们所生存的世界是一个三维立体空间(除时间维外),我们在现实世界中观察到的物体也具有三个维度,即高度、宽度和深度。早在1839年,英国著名科学家温特斯顿就开始思考一个问题——人类观察到的世界为什么是立体的?经过一系列研究发现:因为人长着两只眼睛。人双眼大约相隔6~7厘米,注视同一物体时,由于双眼从不同的位置和角度注视,所以看到的景象并非完全一致,而是存在细微的差别。正是这种差别,使得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像不同,经过大脑对比、合成两幅“影像”以后就能区分出物体的距离远近,从而产生真实的立体感。
3D电影的原理其实也很简单,你只要用两台摄像机模拟左右两眼视线,分别拍摄两条影片,然后将这两条影片同时放映到银幕上;放映时再采用特殊的设备,使观众左眼只能看到左眼图像,右眼也只能看到右眼图像。当两幅图像经过观众的大脑叠合后,他们就对银幕画面产生了立体纵深感,然后,你就可以不断地听到他们的大呼小叫了。
2D转3D的真面目
所谓的2D转3D技术,简单地说,就是将原本只有两个维度的2D图像,通过计算机和人工处理,得到画面内各被摄物体的第三个纬度信息,也就是纵深信息,并借助此信息“构建”出一对具有水平立体视差的左右眼图像,经过立体电影放映机的放映,即可在观众眼中呈现出具有立体深度的3D影像。所以,这项技术的关键点在于通过2D画面获得该画面内容的深度信息。
为了把影片转制成3D版,首先要将影片的母片(最原始的胶片片源)转为数字影像,因为后期制作都需要用计算机处理。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创建深度图。人眼对于空间深度的感知能力,使我们能够从2D画面中分辨出各物体的纵深位置关系,比如说哪个物体是在最前面的,哪个物体是在最后面的,然后在一张灰色的图中将各物体的前后位置关系用黑到白的程度来表示,最白(最亮)的,代表“站”在前排位置,最黑(最暗)的代表“站”在最后的位置。
一旦每幅图像的深度值被确定了,那么就可以开始为每幅图像制作立体影像了(左眼画面和右眼画面)。据了解,为了隔离出不同深度的每个物体,制作人员需要依据深度,对原始图像中的各个物体进行提取,勾勒出每个角色的边缘,如果说同一角色的肩膀、帽子和脸在不同的深度上,则需要把这些部分逐一提取出来,这是个非常繁琐复杂的工作。
前面提到过,为了能有更好的效果,拍摄3D电影时都选用两台摄像机一同拍摄,主要就是模拟人的两只眼睛。而胶片电影并不存在两种影像,所以要利用计算机软件填补之前并不存在的影像。这就好像是将电影母片当作左眼数据,要运用已知数据将右眼数据计算出来。之后就是花费大量时间来修理细节、检查制作效果,以及进行一系列后期制作,比如制作立体的字幕、检查音效等。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大家理解,上面的步骤都经过了简化,真正的影片3D转制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过程,比如深度数值的设定就是一项极费脑细胞的工作,既要与片中不同角色情感、动作和性格相适应,更要保证观众观看时的舒适感。
以《泰坦尼克号》为例,整部影片的帧数差不多有295000帧,制作方总共动用了300多位工作者,斥资1800万美元,花了60周的时间,才把原来的摄影画面制作成立体图像,并利用非常精巧的处理,让这些效果完全融入,并且不留痕迹。
伪3D能给“老片”新生命吗
自从3D版《狮子王》横扫北美票房后,一系列经典老片都要被3D化了,除了几个月前那部万人瞩目的《泰坦尼克号》外,《终结者2:审判日》《黑客帝国》《指环王》等影片也都排上了转制议程。
对于好莱坞的片商来说,制作一部新电影的成本远远高过3D转制,而且对于一个有经验的制作团队,4个月的时间足以给一部影片赋予全新的视觉效果。这些优势让3D版的经典影片成了“摇钱树”。
不过票房好坏不是片商说了算,始终还要看观众是否买账。若想让观众主动走进电影院,影片足够经典是一方面,技术上过硬更为重要。《阿凡达》制片人乔恩?兰道一直强调,就像合成色永远无法修复成真彩色,转制3D也绝对达不到真实3D的效果。在摄影机采集信息量不够的情况下,电影人只能尽力模拟效果。